隆国强:实现对外开放战略新转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3 次 更新时间:2011-11-24 12:26

进入专题: 对外开放  

隆国强 (进入专栏)  

十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近代史以来我国从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的里程碑。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完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正迅速崛起为对外投资大国,为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按照其规则和加入时的承诺,大范围修订了法律法规,构建了开放经济的体制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树立了规则意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人才、观念和体制基础。十年来的历史昭示:因时因地制宜推进对外开放,是抓住经济全球化战略机遇的不二法门。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全球格局大调整大洗牌的契机,为我国通过扩大开放提升综合国力、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战略性新机遇。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国际贸易、跨境投资迅速复苏,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加速对华转移;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战略性新兴产业呼之欲出,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发达经济体资产价格因危机而大幅下挫,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资金优势,主动“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获取技术与研发能力、国际品牌与市场网络。可以说,未来十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黄金时间”。

中国和平发展也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经贸环境,存在诸多挑战:发达经济体复苏曲折前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美元贬值、欧债危机等不稳定因素,初级产品价格高企,资源富集地区政局动荡进一步加剧全球初级产品市场波动,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压力增大,气候变化等问题持续发酵。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出口结构的升级,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的互补性将减少,竞争性增加,加之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双边贸易失衡,未来必须分别处理好与不同类别国家的经贸关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中“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甚嚣尘上,对我国外部经贸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未来十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用全球视野制定正确的开放新战略,牢牢把握住外部机遇,实现趋利避害。

要明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实现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转变。未来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新目标,即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的和平发展,确定新的战略重点。一是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加速外贸转型升级,使出口从以往“体力”为主到未来“智力”为主,实现外贸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加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高端人才、新型服务业态、高附加价值产业活动,对内放松管制,对外扩大开放,形成内外资平等竞争的新格局,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推进“走出去”,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良性互动,培育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的跨国公司;四是落实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到主动参与规则的修订与制定。

要调整看待对外关系的心态,树立与新兴大国相适应的新理念。三种心态影响我国未来推进对外开放。一是悲情主义心态。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大国地位的迅速滑落导致了悲情主义心态,在看待与推进对外开放时,这种心态常常不能准确判断开放的收益与风险,甚至动辄上升到意识形态、经济安全的高度,夸大对外开放的风险。中国现在是一个新兴大国,我们应该把“悲情主义”心态转变为新兴大国的自信心态;二是搭便车心态。以往我国享受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红利”,加入世贸组织是首次大规模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搭便车心态仍然普遍存在。为了主动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适应我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尽快把搭便车心态转变为负责任大国心态,推动我国在多边体制、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发挥应有作用。三是自大自满心态。中国30年的成就令一些人形成了自大自满的心态。我们应以谦虚谨慎心态,继续虚心学习国际上一切先进知识。

入世十周年,是推进对外开放的新起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趋利避害,实现中国和平发展伟业。

进入 隆国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对外开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1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