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艺:文化亟待重建,市场必须文化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54 次 更新时间:2004-10-26 21:25

进入专题: 蓝艺  

蓝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溃退不前,给今日之社会秩序的混乱打上了浓重的底色

中国现时的文化很奇特,既不是“芒果”(内外都黄的),也不是“香蕉”(外黄内白的),而是“转基因石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精神内核、却有着相对统一的散碎价值杂拼的多元特征),并且,这“石榴”还不是熟的,里面的籽颜色各异,又因为是被转基因了的,所以,味道也发生了本质变化。探究这种文化成因,既有政治工具胁迫在前,又有市场经济瓦解在后;既有国家内部的混战,又有全球化观念的侵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这种文化为根基的社会秩序呈现越来越混乱的态势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检讨文化缺失后的恶果,探讨在自由经济和全球化占据中国社会主导既成事实的条件下,文化重建之可行道路遂成为本文的出发点。

当社会没有了文化内核以后

最近,大陆媒体上又开始频见学生传销的身影了。

说来奇怪,多年来,传销的手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样,说法也没有什么推陈出新的变化——为什么还会有人前赴后继,一次比一次坚强地去加入呢?报上说,那些被洗过脑的人是很难接受再教育的,我不很理解,他们的脑子既然可以被轻易洗过去,那就也应该可以被轻易洗回来才是,尤其是从被欺骗的伤害中洗回来,怎么还会难呢?难在哪儿呢?

仔细看那些报道,发现除了人们说的种种原因外,还有一个角度值得思考,即传销文化。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从10年前安利把“分享”这个美好而崭新的概念带给我们起到现在,传销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煽动和推崇积极向上的斗志,提供磨砺精神意志、重新塑造自我的集体氛围……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的教育已经忽略了的、缺乏精神信仰又极具心灵饥渴的人们所企盼的精神动力。有人批评现在的学生高分低能是因为学校教育不进行现实培养的结果,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教育的积症就在于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应对考试;尽量少提义务,更多提有偿服务——以收取议价生源费,材料费,补课费……学校教育给予学生及其家长的哪一样不是最鲜活的现实主义培养?据报道,从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全国仅有案可稽的教育乱收费就高达2000亿元;仅去年一年,大陆共查出教育乱收费8.53亿元,359名校长因此被撤职,就部分印证了教育忽略和轻视的不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培养,而是从育人者起就欠缺的文化内核、精神品质的塑造。正是这种文化现实主义的帮助,以及惟利是图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式的垃圾结合出来的杂种文化,才使一夜致富的暴利向往得以在传销这块土壤里迅速蔓延,成为了社会的毒疮;在其他领域演化为贪污腐败和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成为社会的癌。所以我说传销不是问题,用什么东西做人们背后的精神依靠和文化支撑才是关键,是基础,这个基础不牢,社会就形不成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形不成衡量行为善恶和道德高下的基本标尺,就只能出千奇百怪而人们又见怪不怪的事情。

文化遭到的是从核到皮的损坏

人的行为取决于精神信仰或文化积淀,所谓什么树结什么果。我们是没有信仰的,中国革命之彻底就在于对任何东西都能都敢不吝,坚持不懈地实施一个动词:打碎,勇于打碎,不断打碎……这样的果决也许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因此我们剩下的就只有迷信,迷信偶像迷信物质,一个最不敬畏神明的民族又最喜欢造个“神”来膜拜。如果说现在的中国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把各阶层都联结起来形成共识的话,那就只有对金钱的迷信了——政府迷信GDP,企业迷信市场,个人迷信存款。所有问题,几乎都与金钱有关联,拜金主义恨不得让整个民族都迷失了魂灵,怎么能指望它去拯救什么或拯救谁?

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文化,只有现实主义的跟着感觉走。

自“五四”运动开始,人们一度把近现代史的百年耻辱归结为传统文化的重礼轻术不发展科技,因此大加鞭挞。鲁迅一声“吃人”振聋发聩,言犹在耳;到伟大领袖发动的文化革命为继,给几代人换了脑子改了思维;至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洗劫神州为止,整个民族的精神探索徘徊在金钱的脚下——承载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命脉的儒佛道被一次次割断,一回回血喷,正可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怎敌它晚来风急?” 神用《圣经》作为引导他儿女的工具,佛用良善与慈悲渡人远离苦恶,儒教用礼义仁智信整治人心,而多年来,我们却执著于拒绝或遗弃这些模具和标尺,执著于“破”,而忽略了“立”——洗澡水倒掉了,孩子也跟着被泼了出去。

譬如一些曾经美好的观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已经被人们遗忘很久了,无论是历届政治运动还是金钱的洗礼,无论是大盗窃国不以之为犯罪,还是小民制假贩假不以之为羞耻,都不是分享人类最善良的部分,而是调动人性中最恶的部分,互相残杀,欺骗和戕害对方,做人要守住天性中善良的那道底线都成了问题。随便翻开报纸,穷凶极恶的犯罪越来越触目惊心,单以深圳为例,绑架案、抢劫案连年攀升,而且像周一南案那样谋人钱财得手后还害人性命的、像一辉小区保安绑架业主孩童撕票后还要勒索人家父母的恶性犯罪越来越多了。以前人说“盗亦有道”,或者盗还讲点“侠义”,干点劫富济贫什么的,但现在,没有侠义只有强梁,只有杀富自用根本没有什么济贫义举,更不用说祸害普通百姓的肆无忌惮了,彻底的“盗亦无道”。还有,“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别看很多人咋咋乎乎耀武扬威、好像光了宗耀了祖似的,看他们转眼间就被拉下马连个安心都不能留给父母的结局,叫什么孝?而那寻常人家因为各种原因而嫌弃父母不愿意老有所养的也是大有人在的,论心论迹都不足为孝;至于那“淫”,其泛滥程度更不用说了,大凡中国人开眼,几乎都望得见从前我们在听书时才熟悉的一个词:男盗女娼。“发乎情止乎礼”在强调自我的今天早已被人们摒弃了,人们只知道“发乎情”是快乐的,“止乎礼”是痛苦的,“发乎情”是人性的,“止乎礼”是违人性的,于是很多人都忙着“发乎情”,而不愿意或根本就蔑视“止乎礼”——这年月有多少人还在乎道德还愿做“有病的人”呢?现代人的婚姻情感因此频陷危机,人人成为困惑者,成为随时可能的受伤者。其实,“发乎情”是美丽的,而适当“止乎礼”同样是美丽的,没有心灵想像只有感官体验一样是不成功的人生。我们还曾经奉行“道德为体,礼乐为用”,以礼乐为辅助手段来教化民众,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就是说“乐”具有“德”的规定性;而今,礼罕见了,乐也没有了——现在流行的都是什么音乐?萎靡,伤感,失落,孤独,是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是敏感脆弱的“心态软”,这样的音乐不可能培养血性和阳刚,更不可能衍生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譬如传承文化的载体。我们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的一切恶果,都和当年文化载体的破坏有关联。那不仅仅体现在文化革命时期对书本、殿堂庙宇学校的毁坏,更体现在对历代知识分子、各界精英人士的戕害。人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文化最灵动最富有创造力的载体,对人的无情摧残,构成了对民族文化从固化载体到言传身教再到继承和创新力的永久性丧失。从文化根脉被砍断至今,我们再没能建立起新的文化系统。失去根基的文化,能给世界文明贡献什么优秀的东西呢?我们没有世界认可的哲学和哲学家;也没有多少可以称为作品的文学创作——现在码字儿的很多人,只知道金钱与速度,不知道质量与价值,只知道有内分泌,不知道还有内心世界;只歌唱感觉,不颂扬精神;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在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方面引领着世界潮流,即使为穷兵黩武一统江湖万万岁者唱赞歌的《英雄》获得了北美票房,也不能标明我们可以跻身世界电影艺术潮头了。

文化是有记忆和传承基因的,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像是从大脑和基因上下了重手。

文化产业越来越没文化

如果一个产品被厂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那么“我承诺,我负责,我尊重你的权利和感受”的人文理念就会或多或少得到一定体现——这样的物质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很多的,虽然假冒伪劣更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我们观念的文化产品,似乎也有越来越不顾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而转向以逐利为终极目的的倾向。

例如出版界。如果衡量一本好书的最低标准是“言之有物”、错别字数量符合出版标准的话,那么直到80年代中后期,我们还能随便花一块多钱甚至几毛钱就可以买到这样一本好书。而现在,即使几十块钱,可能也买不到了。不是物价上扬出了问题,而是写书的人、出版社、印刷厂和发行商整个产业链出了问题——为了逐利的最大化,大家只比拼设计是否考究、制作是否精美、选材是否够情色够吓人、市场炒作的手法出不出新等一切向外的形式,而假装忘记了它向内必须“言之有物”以及必须负载的教化功能。于是我们买的书可能是贵的厚的精美的,其实却兑了很多水,长篇累牍讲一个感觉或道理,又或一个道理出十本反复嫁接贩卖,互相抄袭甚或自己抄自己。新衣倒是有了,皇帝没了。不仅内容短斤少两,也缺乏文化涵养,不是色情就是口水,不是心为之虑情为之动的创作,而是纯粹的手指游戏。一个朋友这样跟我总结他的体验:机场的书店卖几类书——风水的算命的;挑动老板和员工相互对付的;教人做人既黑且厚的;指导一夜情天亮就分手的;怎样投机赚钱的;供女人穿衣打扮的——图书市场做大了,繁荣了,赚钱了,人民却没有被引导得越来越有文化,相反越来越浅薄了。

再看文艺界。自从张艺谋拍了《英雄》以后,中国很多导演都跟着一起爱上了形式,以为水坑搅浑就是深井,细节完美就是艺术了。要不然就是把责任推给政治体制以掩盖他们创作能力的低下,其实没有文化做底蕴,给他们多大的空间他们都只会拍本能,拍浅薄,大量的港产片就是例证。中国影视剧制作水准的低下,和所谓“政治体制僵硬”或者“意识形态创作不自由”不无关系,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和作家编剧越来越远离大众生活、热衷于把自己打扮成名牌商品从而写不出感人的好作品做上源水、导演潜意识里对传统价值观的厌倦蔑视以及发行商只想靠造势手段蒙票房蒙收视率等有直接关系。比之大量的裸浴镜头、激情戏,现在的创作自由不是太小,而是给他们自由也会因为文化底蕴不够而被滥用。譬如英雄,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很多普通人都具有英雄的精神品质,可是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却看不到,或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像好莱坞那样体现,而只会制造木偶再以难看的方式给摆上供桌。我们跟好莱坞学会了花钱和花哨,就是没有学会文化品味。

类似的问题还见诸于电视台之间互相掐断对方节目插播自己广告的,报刊刊登有偿新闻的,网站依靠黄段子大量敛财的等等传媒领域为金钱而折腰的争先恐后寡廉鲜耻。目力范围所至,纯文化类内容的节目、栏目真的是越来越少,永恒价值观的讨论成了稀缺甚至笑话。文化产品失去了文化的本色后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因为它不像其他物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因此,很容易流于垃圾,我们现在整天就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垃圾里,无处可逃。而在垃圾中长大的人,能有多少文明和教养呢?是故“情流感”成为主流,纵性成为荣耀,道德成为唾弃的对象,金钱成为衡量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故强者不惜弱,弱者不善良,劫持国有资产的强人,扒铁轨卖钱的百姓,专门喜欢下三路的墨客……密密麻麻挤满了中国。中国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盘散沙,不仅没有共同的信仰,也没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对美丑善恶都失去了基本统一的认定标准。每个人都是石榴,每个石榴的内涵都不尽相同。我们的市场化不比美国更广泛更彻底,我们得到的好处也不比美国人更多更丰厚,但我们尝到的市场化苦果却远比美国人多得多。

文化重建的出路和文化化的提出

文化和物种一样,也是有基因的,能够遗传。对前辈传下来的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久不去继承,不去激活,它们就会永久性地消逝。对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如果一点不限量不过滤不引导,对本民族文化来说则更像是基因更改。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全盘照搬传统——没有新鲜血液的滋生和融合,就没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不可能全盘照搬另一种文明,没有自己独立个性和尊严的民族是不可能被认可和尊重的。因此,法国多年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拒绝全球化下的文化一统趋势,坚决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如今,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开始跟法国一起,在国际上推行文化多样性的主张。汉文化在历史上也是经过多次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汉唐时期的西域文化,元清王朝的满蒙文化,而美国文化更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因此,中国今日之文化重建,首先当立足于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然后再吸纳西方文明中优秀的部分,为我的滋养。

这道理并不新鲜独特,问题是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广泛施行。人们的认识和行动不一样,从操作效果上看,一股脑推行西化的人是占绝对优势的,无论是经济界还是文化领域,倒不一定全是有意识的文化清洗,而与市场经济是当今社会主导有主要关系,也与辉煌美国的标竿意义有关。问题是,美国是不可也不必复制的,我们只能有目的的吸纳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发展有效的部分,才真的有实际意义。因此,文化重建和文化化进程,首先就是信息传播要均衡,文化结构也要多元均衡,不能对西方文化表象的张扬多过我们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宣传,使其天使化;也不能压制西方文明本源的东西强化我们文化中的懦弱腐朽部分。香港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本。一百年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自由结合,造就了香港人今天的传统本分,做人做事规矩认真,诚信而高效;造就香港社会治安良好,各项运转井然有序。香港也有贫富不均,但更有社会保障在前,基督教会、佛教协会等支持的慈善机构在后。在香港,大学、教会、佛堂、黄大仙一起并立,社会并没有因此更混乱更倒退,人民也没有因此更道德沦丧。在大陆,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已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能不能认可这个事实给予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以平等对待,给予适可的空间,提供他们发挥慈善力量的机会呢?值得探讨。佛教的影响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本来就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用之整治人心,推动公益事业定能事半功倍。心灵饥渴是经济主导时代人们不能避免的问题,给人们提供宗教或真善美这些永恒的价值观,总强似被迷信或异端邪说的蛊惑。经济秩序和文化秩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是前后顺序排列,只有同时进行,才有助于良性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完善。

文化重建在目前是非常紧迫的,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族群,不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皮肤,更侧重于内在的文化认同。没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认同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具有整合的基础。所以,我们在一切行业都跃跃欲试市场化前,对于那些不知道市场化以后善恶结果的行业最好先谨慎商业化市场化的步伐;而对于已经被推上了市场化的行业,则要适当调整或有意识地加强其市场化过程中的文化化特质的建设,比如医药行业,假如医院市场化赢利是以不看重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代价的,那么,这个市场化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和反思,怎么样协调商业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其他行业也应如此。至于文化产业,更要在赚钱的同时不忘文化化建设。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善恶两只狼,给哪只喂食哪只强壮。故文化产业不能忘了教化功能,忘了民族文化优秀价值观的传播与积极引导,忘了对民众品格的培育——这都是文化之为文化的根本,任何时候任何原因都不能使之变节,也不应使之变节。

    进入专题: 蓝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43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燕南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