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美“二次探底”危机加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9 次 更新时间:2011-09-16 15:01

进入专题: 二次探底  

联合早报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力推动总值4470亿美元的就业法案,计划通过减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来促进就业和提振经济之际,美国人口普查局新出炉的一项报告,却令人对这个世界第一富国的经济前景感到忧虑。

根据美普局9月13日发布的《2010年美国收入、贫困和医疗保险报告》中的各项统计数据,美国的贫困率从2009年的14.3%上升至2010年的15.1%,为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沦为贫民(根据美国官方定义,2010年,一个人年收入在1万1139美元以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2万2314美元以下即为处于贫困线下的贫民)的人数多达4620万,更是美普局发布相关数据52年来最高的;家庭年均中位收入从2009年的5万零599美元减至2010年的4万9445美元,下降了2.3%;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去年增至4990万,比前年多出9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6.3%。

美普局数据反映出的情况,比不少经济学家预期的还要严重。这也说明了美国在2007年注资千亿美元挽救次贷危机后所出现的所谓经济复苏,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从中获益。

失业率长期高企是美国面临的另一严重问题。美国8月份的最新就业数据显示,当月新增就业岗位为零,失业率依然保持在9.1%的高位。尽管奥巴马总统希望通过就业法案来解决问题,但是他提出向富人征税的主张却受到茶党和共和党的反对。9月13日,籍籍无名的共和党候选人图尔纳(Bob Turner),在纽约州举行的联邦众议员中期选举中,竟然在这个民主党固守了88年的势力地盘,击败了出身政治世家的民主党候选人韦普林(David Weprin)。这个意外胜利,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共和党的议价能力,使奥巴马政府在推动就业法案方面遇到更大的困难。

持续多年的高失业率,必然造成美国人收入减少。事实上,美国家庭年均中位收入减少已经连续了好几年,从2007年至2010年下降了6.4%。这样的情况,是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未见的。收入不断下降,又无法找到工作,必然会影响美国人的消费能力。作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美国消费能力下降,就意味着进口减少,这又会冲击到那些以出口为主、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经济体,包括不少新兴经济体的经济。

比起长期依赖高福利制度而被讥为“懒汉”的欧洲人,深受“五月花号”清教徒精神影响的美国人其实是很勤劳的,因此几代美国人才能通过辛勤致富来实现“美国梦”。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这些年来,美国企业或是把厂房外迁,或是把业务外包,致使越来越多美国人陷入“我要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久而久之,就有更多人失业,更多人贫困,需要救济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不久前,一名美国失业男子因为没有医疗保险,买不起抗生素,结果死于智齿发炎引发的大脑感染,就是美国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致使美国陷入困境的全球化魔咒,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后,世界各国经济都按照“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利润”的资本主义法则运作所致。这个魔咒是所有经济体都会面对的,我国也不例外,电子业因为全球经济放缓,订单减少,使得员工失去加班机会少了三成薪水,就是魔咒在起作用。

美国的经济困境是否会导致“二次衰退”的出现,迹象是较前明显了。与几年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相比,这一回如果再次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美国经济疲软,欧洲又面对债务危机。在上次危机中避免全球经济陷入萧条的增长引擎中国,正在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探讨联手救助欧洲,能否发挥作用,又能起着多大作用,尚待观察。毫无疑问的是,在全球化下受益或受害的各国,只能齐心协力才能解除这个魔咒的封印。

    进入专题: 二次探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427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