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求本之道是提高效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96 次 更新时间:2010-10-21 17:56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吴敬琏 (进入专栏)  

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9.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19.6%。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判断和政策建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是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是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二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8.5%修改为9.1%。第一季度GDP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增长是43%,广义货币的增长保持了19.1%的高水平。这给人十分明确的印象: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过热。

在此情况下,决策部门和经济界就比较多地接受了第二种意见。在2月份...总理多次讲到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危险,他说今年的宏观经济稳定是一关口,而且这次挑战可能比去年SARS时期所遇到的挑战还要严峻。随后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较之去年更加坚定的货币政策措施,如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中央银行对银行贴现利率也采取了浮动的利率,这样就力求使得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实现软着陆。从中国人民银行(PBOC)领导人的公开演讲看,央行似乎采取了这样一种做法:进行小步的微调,如果效果不明显就采取进一步措施。

对今年货币供应的形势和宏观经济能够软着陆,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不是采取控制宏观经济总量的手段,而是就一些部门采取手段来遏制这些部门的投资过热,由于会遇到一些地区和企业的抵抗和反对,效果不明显。即使可能使得经济降温,但是“一刀切”的办法会使成本太高,效率损失会太大。主要应当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手段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使之与可能的供给总量相适应。至于结构问题,即有限的资源如何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配置,主要是由市场去决定,这样做可能效果更好。

而从长期来看,出现过热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经济的效率太低。用“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投资增加量/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量”的指标来反映中国当前的投资效率。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投资效率太差。1997年危机发生以前,投资率很高,但是投资效率很差。发达的国家、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国家只有1至2倍。而马来西亚、新加坡的ICOR达到5倍之高,即要增加1块钱的GDP,需要增加5块钱的资本。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投资效率很低,ICOR在5倍到7倍,用大量的产出来投资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前年中国的全部投资占了GDP的42%,去年大概占 45%左右;而美国一般是10%,印度近年来达到了跟中国相当的增长率,但是去年只用了24%左右的GDP来投资。印度的ICOR只是2倍到3倍。中国这样一个高投入、靠拼资源维持的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增长质量很差,而且很难长期持续。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更不可能长期支撑这样低效率的增長。

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则是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重点是银行系统的改革;另一个重点是政府改革。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第7期

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