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谊:切莫误读“城乡一体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2 次 更新时间:2010-12-06 10:11

进入专题: 城乡一体化  

张永谊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今天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主要还是强 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消除由地域、户籍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达到城乡资源的共享、互补、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规划、 产业布局、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等问题的一体化。

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受“运动化”思维、“政绩观”冲动的影响,片面理解“城乡一体化”,用“城市”取代“农村”、用“市民”替代“农民”,不仅误读了“城乡一体化”的深刻含义,更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破坏,我们有必要共同思考“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

一是“城乡一体化”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中国城乡发展的差距,源于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源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滞 后,源于实施多年的户口“歧视”政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解决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公平互补,特别是要对农村社会事业、农民社会保障予以 “还债”,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保持城乡间合理的“差异化”,而不是简单的城乡结对、下乡支农,更不可依照城市化的标准 “改造”农村。

二是城市化的“边界”在哪里?毫无疑问,城市在带给人类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给许多难以克服的“城市病”,诸如资源消耗增加、空气污染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成本提高、人际关系冷漠等等。实践证明,城市不一定是人类最佳的社会生活形态。因此,一定要设立城市化的“边界”,保卫乡村的区 域、形态、文化、习俗不受“城市化”的侵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散居式的乡村形态,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的生活,人们散居在自然生态中自给自足, 与自然和谐相处,恰是城市化的大忌。

三是如何延续发展传统的乡村文化?乡村田园的空间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特有的生活方式,曾经是中国“士人”心目中的精神领地。保留特有的 乡村田园文化景观,既是我们民族成长的记忆,也是我们今天的心灵依托。那些充满原始而质朴人文气息的田园、民居、宗祠、庙观、古树、小桥、习俗,都曾是中 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根据地”。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城市化的发展,大拆大建,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市文化!我们今天如果还要“运动”式的 大搞“城乡一体化”,不知道将会有多少传统的“乡村文化”又要面临灭顶之灾,一旦发生,又将是难以恢复的历史遗憾!

四是如何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异化发展?随着农村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医疗教育等条件的完善,农村新兴产业、新型居住社区也将发生大的变 化,从前被视作偏僻遥远的乡村,或许会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首选。“城乡一体化”如何避免欧美城市化进程中的“误区”,注重中华民族“三农”文明的传承,创 造出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模式,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城乡一体化要真正做到“城市,城市化;乡村,乡村化”。

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们清理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歧视性、不公平性规定的同时,切不可以“城乡一体化”的名义消解、甚至泯灭我们 的乡村文化。田园之美、生态之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更是生态建设、低碳安居的新起点。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会不时困扰你我,陶渊明笔 下的田园生活无疑是寄放情感、释放压力的最佳载体。

留下一片乡村田园风光吧,让你我时常疲惫和倦怠的心灵,还有一个去处吧!

    进入专题: 城乡一体化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6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三农中国,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