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无畏:以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6 次 更新时间:2010-09-19 15:52

进入专题: 创意产业   文化创新  

厉无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提出的,而在当前来看更是应对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3000—4000美元时,就应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3700多美元,在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快速发展阶段,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犯严重的战略性错误。

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是关键。由于中心城市区域往往是国家实现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空间,其科技教育发展水平高,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创新环境较好,研发投入能力较强。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首先是要把中心城市建设成创新型城市,让中心城市更多地承担起经济创新的角色。可以说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和核心依托。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创新体系,它由政府、企业、产业集群、中介服务体系等多个主体构成。由于创意产业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产业,其特点就在于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意产业实际上已超越了文化产业的含义,它还推动着各个领域的经济创新,促进了体制创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意产业发展 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

创意经济已被视为一种全球现象。综观全球,那些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也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而闻名遐迩。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之所以与创意产业的繁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正是因为创意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创新。

创意产业促进了城市文化内容的创新。创意产业是将新的创意注入了传统文化之中,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同时,发展创意产业既能够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实现创新,又让本土文化不被中断而得以张扬。对城市文化内容的创新是着眼于现实意义的继承性创新。在文化内容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吸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分,通过对其现实价值的积极挖掘,都可以很好地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建设服务,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创意产业促进了文化形式的创新。创意产业借助于技术的进步,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以越来越多的形式呈现在城市居民面前,促进了城市文化形式的创新。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为市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形式体验。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艺术方式的升级换代,如传统唱片升级为MP3,传统出版业拓展为网络出版和电子书,传统舞台美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大大增强了视觉效果,以文化创意为内容的数字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基于数字化的各种发明也使人目不暇接。

创意产业促进了文化载体的创新。传统的文化载体,多为单纯的文化产品,如书籍、电影、电视、艺术品等等。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意产业向传统制造业的渗透,使文化载体的范围大大拓展了,在创意经济时代,可以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蕴含着创意的商品和服务都是文化的载体。创意产业是通过观念、感情和品味的传达,赋予传统意义的商品某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从而使传统的商品转变成了承载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都能成为一定文化的载体,并因此而提升其价值。

创意产业促进了传播手段的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文化创意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手段。创意产业与新技术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意产业采用现代高新科技的成果,大力推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改造了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例如借助广播、电视、手机和网络来推介创意产品。

发展创意产业 可有效地促进产业创新

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有效刺激内需,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可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或应用其成果,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

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开辟“蓝海战略”,实现差异化竞争,或塑造有特色的品牌,从而提升竞争力。

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文化创意,如以色彩调节人们的心情、以结构满足人体的舒适感或操作的方便、以独特的造型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从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

在营销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产生共鸣,或好奇心,从而有助于拓展市场。不仅精心策划的广告、会展有助于促销,优秀文艺作品也可能帮助扩大市场,比如电影《非诚勿扰》的热播极大地促进了杭州西溪湿地和日本北海道的旅游。

传统产业都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来改造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创新。如创意旅游、创意农业都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相关的资源,融合文化创意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锻造产业链和构建起完善的价值实现系统,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创新。

发展创意产业 促进了体制创新

创意产业的发展大体上有两个方向,即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前者是把文化创意变成商品,后者是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使之增值,或者说把商品做成文化。

文化产业化是以文化为资本,运用市场化手段或工业化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流通、分配、消费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一直把文化仅仅当作是公益事业来运作,混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正是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促进文化体制的创新,从而使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我们努力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市场秩序,妥善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性难题,并通过文化产业化的运作,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竞争力,变成一种综合国力。

此外,由于创意产业的高度融合性和渗透性,一方面促进了不同行业、部门间的联合,比如在深圳成立了文体旅游局,绍兴成立了文化体育局等,推进了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应运而生的各类非营利组织也打破了城市原有文化产业组织的格局,出现了多元并进的繁荣态势。此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也促进了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交易的发展。

目前,我国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制定了各自的方针。上海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之路;北京提倡“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广州的路子是“坚持市场导向,凸显产业属性”;深圳的路子是“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互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体制的创新,发展了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完备的法律体系,推动了对不同民族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使得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得以发展。

发展创意产业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

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越单一的经济发展层面,正逐渐深入到通过解放人的创造力塑造新阶层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更新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创意产业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在普通大众中鼓励知识的增长和创造性参与”,创意产业与一般物质性有形产业在发展模式和路径上存在着差异,其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这两者都与人这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密切相关,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是大众创意的激发力。创意产业鼓励普通大众参与创造。创意社群利用便捷的沟通网络,聚合了各个阶层的民众,给每个有创新力的人提供发挥才能,创造财富的机会,并造就了创意阶层的形成。事实上创意产业不仅是精英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的天地。创意不是大师的专利,如网络影视的发展,人人都可当编剧、导演和演员。在琥珀网和土豆网上可以看到许多来自草根的作品如《牛人歪传》、《我们没有隐私》等,都很受网民的喜爱。从胡戈的“馒头频道”到钱峰的“牵手网”,还可以看到这些年轻人如何通过发挥才能去创造财富。在企业里当普通的员工在创意产业发展的潜移默化下也都可以发挥想象力为产品的设计改进提供创意。

其次是社会价值观的引领和先进文化的张扬与普及,使广大受众在消费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优秀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张扬和普及了文化知识,而且五彩缤纷富含创意的各类产品,也将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提供创意启发,并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作者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创意产业   文化创新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611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