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柱:警惕匿名审稿制形式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15 次 更新时间:2004-07-03 12:02

进入专题: 向志柱  

向志柱  

实行匿名审稿制,是当下我国许多学术期刊正在逐步实行的方针。采用匿名审稿,进一步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于纠正不良学风,减少学术腐败,提高刊物质量和刊物竞争力,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是,我们要防止期刊社不结合具体实际,一轰而上,盲目跃进,导致匿名审稿制有头无尾,甚至有名无实,使之庸俗化、形式化,事与愿违。

片面迷信匿名审稿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是国际学术界现有审稿制度中最公平、最合理和最少弊端的一种,现在几乎被奉为防止和反对学术腐败的神丹妙药,其意义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匿名审稿制本身的弊端。双向匿名就是将投稿人的名字从稿件中隐去,以求审稿者不受作者的名气、地位或个人恩怨所影响,以学术质量为惟一标准。然而由于专家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他们的审稿意见准确无误。既有投稿经验又有匿名审稿经验、对西方匿名审稿制度熟悉的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教授认为在约半数情形下,审稿人还是能猜出作者是谁,同时审稿人也有看不通或者未尽全责的情况。他1980年发表的《非完全竞争之宏观经济学》一文,被前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Robin Marris评价为“开创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不完全竞争的微观基础研究的当代先驱”,但是这篇文章,最少投过三家期刊,都未被审稿人或编者赏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实行匿名审稿之后,大家想当然地认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便都是精品,似乎各期刊的学术水平已经趋向一致。但是事实上,由于各期刊所聘请的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审稿态度和期刊要求的来稿采用率有所不同,档次仍然存在。

匿名审稿制实现需要的机制并不为所有学术期刊具备。实行匿名审稿制的期刊必须考虑实现的可能性。首先是经费问题。现今学术期刊曲高和寡,发行量一般不太理想和缺少广告收入,主要靠拨款和赞助,几乎是负赢利经营。编辑部现在实行专家匿名审稿,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办刊费用无法承受。其次是稿源和采用率问题。我们既要看到许多重点学校学报稿源充足,也要看到许多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学报稿源较少甚至等米下锅的现实处境。再次是审稿专家的聘请问题。审稿专家的资格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审稿质量。2002年全国大学共有18392名博士生导师。全国一年发表多少论文没有统计数字,收录了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期刊8000种左右的《全国报刊索引》每年的报道量在44万条左右(包含非学术论文),发文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全部聘请专家匿名审稿,那么他们岂不疲于奔命,哪里还有时间搞自己的科研?如果不是聘请处于学术前沿的学者,那么,审稿又有何意义?因此,2002年7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要求高校 “有条件的学报,可以逐步实行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切实保证审稿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不是强制实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十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教育部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学术刊物,要率先于2002年底前全部实行匿名审稿制”,也是他们具有较好的审稿条件。事实上已经全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的期刊,也存在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怎样与原来的审稿制度(比如三审制)结合、专家审稿队伍、专家审稿费用来源问题等。

要防止匿名审稿制在中国特定人文环境下的异化。匿名审稿制的采用,就是针对比较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匿名审稿制的实行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反腐败的深度和力度。现在,匿名审稿制普遍缺乏一种监督机制。首先,期刊编辑部是不是真正实行了匿名审稿,是单向还是双向,是部分还是全部。一些期刊明确指出,对部分来稿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对特约稿件不实行。那么,期刊在发表文章时,是不是可以注明是否通过专家匿名审稿,并且公布审稿人姓名,以示对文章和学术界负责。其次,匿名审稿人是不是尽到了审稿责任。我希望更多的学术期刊像《中国社会科学》那样公开声明,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以学术水平和文章质量作为取舍稿件的唯一标准。只有监督有力,才会避免出现一些著名学者所担心的:所谓的匿名评审等有名无实,反而成为暗箱操作的掩饰,从而在公正的外表下大行其私。

匿名审稿制的实行将导致学术研究成本增加。以前,许多刊物要求作者交纳30-50元不等的审稿费,没有在期刊界得到普遍实行。对整个学术界来讲,要收取数目不等的审稿费,那么,它无意中就加大了学术研究的成本。尤其是学术研究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除开很少部分实力非常强的会脱颖而出外,绝大多数青年学人却必须把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论文先要交审稿费,后来再是数目不等的版面费。即使有幸在《世界经济》这样的“领队期刊”发表了论文,也是入不敷出,明显是学术研究上的投入产出不平衡。如果每个刊物都如此实行收费的匿名审稿制,无钱无势的青年学人还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必要吗?他们要怎样才熬成婆婆,具有审稿人资格呢?

(《中国审计报》2003年12月12日第7版)

    进入专题: 向志柱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29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