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西方应该正视中国人的民族情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7 次 更新时间:2010-02-01 09:20

进入专题: 民族情绪  

李开盛  

此次美国对台售武,很自然地在中国人中间引起了愤怒的反应。随便上一个网站,相关的消息后面都是大量的留言,而留言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发泄针对美国的愤怒。然而,没有迹象表明美国人真正注意和理解了这种民族情绪。在美国政府看来,对台售武不过是坚持《与台湾关系法》的行为。至于美国媒体,笔者注意到华盛顿邮报网站的1月31日刊出一篇分析文章,反而把中国政府这次的反军售措施与先前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和谷歌退出中国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行为令西方感到不安与“关切”。

笔者自认为有一些自由主义倾向,对西方的民主、自由、宪政价值深感认同,但也对西方这种对中国民族情绪的忽视与误读感到不满与不安。中国是一个在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与百余年的外来屈辱中走过来的民族,这种历史的反差与仍然总体落后的现实,使得一种深深的悲情情结长期潜藏在中国人的心中,对领土的完整、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有一种极其执着的认同与追求。而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悲情,中西之间对同一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读,从而导致认知与现实的冲突。

不幸的是,中西之间的许多问题都逃不掉这种悲情的视角。最重要的当然是台湾问题,在中国人看来,台湾是最后一块未统一的领土,在美国人看来似乎是合理(所谓维持台海军事平衡)合法(合乎《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军售,在中国人心中只会是居心不良与强权政治。除台湾问题外,重要的还有疆独问题、藏独问题。西方世界十分重视甚至尊敬达赖,予以频频会见,甚至颁以各种奖项,但在中国人看来,这却是典型的有助于侵我内政、裂我疆土的行为。

但西方似乎更倾向把普通中国人的这种情绪当作是政府操纵的结果。这种判断不乏事实根据,我们的教科书中关于近代历史与西方形象的阐述确实值得商榷,事实上处于意识形态真空的政府也需要利用民族情绪来增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但即使如此,仍然要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悲情根源于那种无法改写的特殊历史。例如,《南京,南京》可能是近年来相对客观地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但笔者看了之后仍然会有自然的历史屈辱感与悲从中来的沉痛心情。中国已走出毛泽东时代的那种思想控制的极权社会,政府虽然仍然试图左右民众心理,但所能做的只是“因势利导”,而非强迫接受。如果忽视了潜藏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历史悲情这一最大的“势”,而只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导”,对中国人的民族情绪的误解也就不可避免。

正是由于这种误解,西方对中国的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判。以上面所举的华盛顿邮报网站那篇文章为例,中国政府宣布对台军售的反制举措其实根本不能视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强硬、越来越雄心勃勃的一种表现。事实是,如果中国政府不这么做,它就会被绝大多数老百姓视为软弱甚至卖国,从而消蚀其执政的合法性。中国政府很清楚,它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内政而非外交,也正由于这一考虑,它才不能无视这种民众情绪,并在很多情况下被这种情绪推动着往前走。

在这一点上,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的专著《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倒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她认为,中国领导人为了赢得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或是转移民众对国内困难问题的注意力,会在对外关系中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她所担心的是,如果中国政府利用或控制不当,就会激发与相关国家的冲突(参见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但谢的研究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西方自己在引发与助长这种冲突方面也有着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责任,因为正是诸如对台军售、会见达赖这类西方制造的议题激起了中国人的这种民族情绪,中国政府反倒往往扮演着一种被动者的角色。事实上,中西之间似乎并没有要一定刀兵相见的利益矛盾,但这些议题却使得双方看起来更像是水火不容。因此,尽管中西冲突还没有发生,但我们可以说,西方的这种误解正在成为助长中西关系冲突的一个重要的悲剧性因素。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悲剧性因素还在于西方的误解破坏许多中国人对西方的本来印象。2008年西藏3·14事件发生后,欧洲议会通过了干预中国的决议,当时笔者曾统计了一下互联网上对此事件的反应,其中一项是关于西方形象的。结果发现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在中国网民留言的笔下全被加了“所谓的”定语或是带否定意义的引号,“虚伪”、“自以为是”也成为形容西方的高频率词汇。如果说西方想通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来争取中国民众的话,那么它的这番努力可能全被它自己在主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干预和对中国民族情绪的不理解所葬送掉了。

这样下去,到底对谁有好处呢?我想受益者可能包括那些西方的军火贩子与中国那些试图利用民族情绪转移矛盾的人,但对大多数的中西方老百姓来说,这种误解及其产生的后果绝对是毫无益处和悲剧性的。

    进入专题: 民族情绪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6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