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苏盖在跨文化对话暨丛刊十年庆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8年9月28日)沈珂译
首先,我想感谢所有支持并且允许《他者的智慧》中译本出版的人士,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法国。看着这本书,我不免几分忐忑不安。老实说,一开始,我还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这是一本法国人写的、而且主要面向西方人的书。而后,我又发现,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就我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讨论。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我认为,其实一部书的付梓并不意味着这部书的完成。它为我们提供一些途径,提出一些假设,或者提供某种看待社会的视角。然而,唯有通过其引发的回应、评论,通过它所激发的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如作为补充、与之区别或论战性的文字,通过它带给工作方式、读者互动的影响,一部书要能获得更大的价值。
我今天真正想看到的是一场讨论,甚至是一场辩论,中国学者和法国学者就在需要我们共同创建的世界中如何对待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深入地交换意见。
作为这场讨论的一个引子,也为了照顾到尚未读过《他者的智慧》这本书的学者,我想首先概括一下本书的精神,并对在书中提出的对他者文化的观照方法作简要的说明。
值得庆幸的是,全球化远没有磨灭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上的一切文化差异。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将其视为一种资料,一个机遇,而非一种障碍,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助于解决涉及到所有人问题的途径:如世界性的管理,主要是指环境、商业、金融方面;反对国际暴力的斗争;在公共卫生领域与大规模流行病的抗争等等。
因此,我想说的是,除了纯知识性的问题,跨文化几乎可以涵盖一切问题。跨文化的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合作的可能性都有实际的影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主要针对打算到有别于自己文化圈子的地方工作的西方专业人士和学生。我们试图以一种更贴切的方式,去探究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化职员”的境遇。我首先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向他们传达一种警觉的文化,对伪造的证据提出询问,并时刻准备着接纳他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我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伦理学家,更不是人类学家,在这里,我也不想涉及理论或者教条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能完全被消除,也不应完全摒弃批判他者世界的视角。我更多地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主持人或培训人员上,系统地提出一些问题,呼唤一种简单的“职业道德”,在道德一词中还包含有知道、觉悟的意思,因此必然需要有好奇心、注意力、他者的智慧,而且在任何异种人文环境进行探险时,不能不试着去了解其内在逻辑、世界观与生活方式和不提出任何疑问就自顾自地埋头苦干。
所有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具有他者的智慧。但是我也很清楚,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那就是翻译。我承认,“他者的智慧”这一表达方式非常法国化,将其翻译成我自己比较熟悉的英语和葡萄牙语,我都觉得很难。
法语中所说的“他者的智慧”,并不是说他者是智慧的。那么,我要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去评说这个人有智慧,而那个人没有智慧呢?
确切地说,他者的智慧指的是一种态度:当我意识到他者的相异性,将他者视为异于我的人,当我完全接受其相异之处的时候,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他人即地狱”,著名文学家萨特曾借《禁闭》中的人物之口这样说道。而我认为,地狱,并不是他人,而是拒绝承认他者具有相异性。当我要求自己作出努力,去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即对他而言显而易见的事情对我来说不一定明显;他的眼镜与我的也完全不同,他制定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等等,这时,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当我拒绝将他变成和我一样的人,将他限制在我的语境中,当我试图不再将他纳入自己的范畴之中,吞食他,并将自己的节奏和做法强加于他的时候,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当我懂得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当我明白自己无法享用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的时候,我表现出的是一种他者的智慧。
这部书的出版要感谢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所主持的编辑和跨文化项目。这个项目,今天在座的不少学者都曾积极地参与过,而且皮埃尔•卡兰默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
这部书同样带着我自己国外旅居经历的痕迹,这也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因为我确实有过那样的经历,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从中我吸取了几点非常基本但对我本人又极其重要的教训:第一课:他人的时间从来都不是我的时间。第二课:他人的逻辑,他人对自然、命运、金钱、人际关系的看法,永远不是我的看法。第三课:有些知识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或是从实践与观察中学到的,在任何书本或是数据库里都找不到。第四课:差异,只要是可辨别的,都不会妨碍对话——不仅可以对话,还能带来有益的结果。因此,这种沉浸于他者的经历,对于我和我的同行而言,都显得很困难。每一次,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感觉他者的差异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而每当我终于发现因为他人的互补性和团队合作而收获颇丰时,每当我愿意放松自己,任由自己享受出人意料的事情时,他者的差异又成为一贴无与伦比的兴奋剂。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借助他者努力地放弃自我中心,因此,我建议利用一种问题列表的方式。
一些杰出的专家可以为自己了解他者文化而自豪。例如,几位伟大的法国汉学家,尽管他们之间的争执不断,却同样可以因为了解中国文化而沾沾自喜。然而,他们也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中国文化这一知识场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文化并不是惟一的这样一个事实,每种中国文化的内部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职业性文化,等等。
因此,我们很难真正地了解他者的文化,尤其当我们进入到职业生涯领域,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常见,无论是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大陆之间,还是不同的行业之间。
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将我们区分开与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我用了“基础”一词,因为这些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能层面。现在我们随处可见许多指南、手册,其中记述各种不同的与他人一起旅居国外或一起工作的经历,告诉你,比如说,如何握手,如何用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结束一封信的套语,等等。而《他者的智慧》所涉及的绝不是这些。
当我们沉浸于另一种文化,并且产生不理解、不耐烦和对抗的情绪时,要避免以下两种反应:“这是文化的冲突,很正常,不同的文化之间是不能相互理解的”,或者“这些人都疯了,别再谈了,甚至没有讨论的价值”。
相反的,我们应该自问:我自己究竟有没有提出过可以解释这个难题的方法?有没有人可以一点一点地向我解释清楚我们的人际关系或职业关系?
我试图在本书中厘清几个重要观点,文化差异可以通过这些重要观点体现出来,甚至变得更为明显,这只是我的看法,也就是说来自于一个法国人的视角。我很快地将这些观点列出,以便大家之后进行讨论。
首先,我认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间与历史、宗教、传统的关系有所不同。这一关系上的差别涉及到,例如,传统与现代性结合的方式。在法国,我觉得可以说大多数人是尊重传统的,但是传统仅仅流于表面,而且对日常生活和职业行为也不产生重大影响,这与中国、东南亚、非洲的情况不同。另外,还有“我”与“我们”的不同关系,这与传统的根源紧密相联。正是基于此,西方人建立了他们的政治体制以及经济政策,许多其它文化将团体、家庭、谱系放在突出的位置。最后一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宗教和精神的实际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迥然有异。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观、宇宙观方面,不同文化间的深刻差异。即使现在这些差异正日渐模糊,但依然可以区分出以控制自然的身份自居的文化(如犹太基督教义中“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和共生文化,即自然世界与人是平等的或略优于他,人感觉自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这些并不属于异国情调。比如以环境为例,人与自然之间的文化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出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对管理自然资源的问题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空气、水、土地等资源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在此处是神圣的,在别处可能微不足道、只是和其它物品一样的商品。那么我们该如何共同管理这些资源呢?
第三个会产生分歧的问题:与时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对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不同运用;时间观的不同,有线性的,从一点出发到另一点的渐近,或是周期性的,季节性时间和生命周期的循环;时间运用方式不同,有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的(单一时间),还有同时进行多种活动的(多元时间)。我认为,将我们各自的时间协调统一起来,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第四个会产生分歧的问题:与工作、金钱、财富、贫穷的关系。西方人对这方面坚守着根深蒂固的信条,尤其是对富与穷的认识。不妨回顾一下几种非洲语言,其中“贫穷”与“孤独”是一个单词。而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种社会关系。
另外,还有一系列我们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关于平等的概念,关于权威和等级,与年龄、性别(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感恩问题(向谁汇报?),与荣誉及威望的关系,等等。
最后,必须意识到词汇和语言的玄机,言与不言,语言方面的理解与误解,这方面的问题有可译与不可译,语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工作方式的影响(语言,在词汇之上:语言的建筑学,思想的建筑学?),不同文化之间非语言交流方式的巨大差异,文字与口语价值的不同。
如此多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促使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借助于文化的中介因素,寻求答案。我列出了很有代表性的50个问题,而这张列表同时也反应了我在自我拷问中的诸多疑惑。我希望大家能就这张列表本身展开讨论,不仅针对其列表式途径的贴切性,也针对这些问题,也许不同的文化会作出不同的回答。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甚至是一些非常关键的方面,也可能在其它重要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当然,我对这些问题是根据个人对其重要性的判断进行增减的。
于跨文化关系中的语言问题的影响
14、我们的语言之间有哪些部分是无法翻译的?一个单词一旦被翻译过来就能词达意随吗?语义场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
15、非对等词汇如何传达非对等文化及各国人不同的生活经验?
16、语言结构如何影响工作方式与交流模式,以及过去、现在、未来语言的确切程度?
17、英语对这个国家有何影响?与英语有何关系?什么时候使用英语?
18、我可以用他者的语言思考吗?我确实可以真正使用他者的语言?
19、对翻译有多大依赖性?哪种性质的依赖?
20、交流活动中,历史与文化背景有怎样的影响?是明晰的语言还是语境式语言(high context culture 还是low context culture?)?
21、我们的交谈对象身上存在怎样的非语言交流符码?疏远、身体语言、辅助语言……
22、沉默的地位如何?有何意义?如何使用?
23、谁对谁说话?我的交谈对象所传达的信息是针对我、我的结构、还是我的国家?
24、在一个具体问题上,我的和我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一样吗?
25、在两种文化中,书面语与口语有着同样的价值、同样的地位吗?书面语地位如何?合法性、安全性、必需的要求如何?口语地位如何?在给定话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还是只是书面语的补充?话语的功能如何?真相、真诚、礼貌、策略、躲闪……?
关于时间
26、交谈对象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怎么看?
27、时间观是线性的吗?我所进入的这种文化中周期观念处于何种地位?
28、发展观和社会阶梯(ascenseur social)的概念在这里和在西方文化中一样重要吗?意思是否相同?
29、人们赋予时间怎样的价值?他者的时间和我的一样吗 ?等待和对耐心的看法又如何?
30、时间分配方式有何不同?单一时间还是多元时间?
31、如何理解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关于工作与金钱
32、如何看待我们交谈对象的行为及其目的?分别是“做”与“存在”的状态吗?
33、工作是为了什么?
34、如何看待发展与成功?(唯意志论与宿命论)
35、“改变社会”是什么意思?与干涉(他者)有什么关系?
36、如何看待效率?
37、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如何?
38、该国经济人士与社会活动家在多大程度上有权犯错?在一个不稳定的世界中,革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9、对财富与贫穷的看法一样吗?在富裕与贫穷程度上有何暗含的指标?
40、从文化上如何看待金钱?积累的逻辑还是再分配的逻辑?
41、如何看待财产?在遗产和收入问题上透明度如何?
关于平等、等级、权力与知识
42、如何理解平等这一概念?
43、如何理解权威?在此文件中各等级之间距离多大?平静的等级制还是沮丧的等级制?
44、年龄与性别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工作中的等级关系?
45、在这里人们如何区分职业生活与私生活?我的交谈对象的“气泡”是怎样的?他们的生存空间如何?在所处的文化中,我自己有意无意地保持着怎样的“气泡”?
46、责任问题:应该对谁负责?对于控制社会有多重要?
47、荣誉问题:荣誉何在?威望何在?什么是丢脸?面对同事、下级或上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不知道”?
48、与知识、经验、传统知识是什么关系?
49、在社会中,分配知识与分配权力之间有何关联?知识的民主化会导致权力的民主化吗?
50、存在活跃的对话吗?它能否在大众知识(或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之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