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大学教育的瓶颈与机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66 次 更新时间:2009-04-08 17:22

进入专题: 大学教育  

王岳川 (进入专栏)  

大学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国民的命运,更关系着中国21世纪发展的整体走向。

中国的大学充满了问题,也孕育着机遇。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在于,能够救治自然科学的弊端,补充社会科学的不足。这决定了人文科学的学术风格是弹性的、可扩大空间的、柔性的,如果用刚性的标准——诸如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项目、多少经费,才可以合格地叫做大学的教授的话——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钱钟书先生当时考清华大学就不合格,他的数学很糟糕。但是为什么严格工科型的清华大学反而录取了他?这就在于当时用人文科学逻辑把握全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当下的大学改革,可看作是在现代性的强烈扩张中,特别是在现代技术帝国的统治中,使人文科学的思维、精神、合法逻辑遭到进一步削弱与打击的反应。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对此提出异议,这显然是人文科学被挤压以后所发出的反弹性呐喊。大学不是一个改不改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改?谁改?用谁的逻辑来改?

在教学体制、教师聘用、发表论文、设定项目等方面,人文科学应该有其独特的逻辑——我称之为人文科学的逻辑,这一逻辑表对生态社会、生态美学、生态文化、东方思维和东方智慧都必不可少。在我看来,北大的理科工科是世界的二流,大学的社会科学大抵也是世界二流,恰恰有一样是世界的一流,那就是北大的人文科学。这一部分若保存不好,北大就只能成为世界的二三流大学。相反,若保存了文史哲考古的优势,并给予政策确促其大发展,则保存了大学人文科学的前沿性和精神命脉,使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会成为名列前茅的东方文化与中国学的研究中心。北大不应该强调应试教育,而应该张扬一种启迪思维的自由的风格,一种自由表达、自由倾听、自由对话的文化互动模式。相反,现在所风靡的单向的、某些人在改变某些人的命运、某些人在确定某些人是否合格之做法是极其费解的——他的合法性是什么?谁在制定规则?规则的制定者是否受规则本身的约束?而这个规则是否可行?这些都未经讨论。西方的大学还有强调人文科学的良知和教授治校这两条改革路线,中国在并轨中能够视而不见吗?北大的国际并轨究竟做得如何?

大学的改革,雅斯贝尔斯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德国二战时战败,雅氏写了《大学的精神》,我读后感动又感慨。一个国家为法西斯所危害而被联合国判为战犯、判为在国际上不合法的时候,这个民族该不该灭绝?——不应该,应该给它一次忏悔机会。如今它重新站起来了,当代德国经济振兴了,德国马克值钱了,却没注意到德国的大学精神在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很多人却常用英美的实用主义来硬性要求我们的改革,用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中心主义来要求人文科学,其结果当然是南辕北辙。我希望当下的改革不是那种拍拍脑壳而做出的,不是某人在位期间想成就的一个决策、一个“政绩”。

大学和政绩是两码事。大学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场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精神、国民意志的领地。没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改革者,那是盲人瞎马夜半临池!上个世界末,全世界大约只有美国没有外语,但今天,美国在如日中天时发现,一个不懂外语的民族是一个短寿的民族。昔日帝国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当时是何其辉煌,但今日帝国安在?美国就能保证几百年不衰败吗?前些年,美国教育界开始要求全国的大学生必须学一门外语,最初学西班牙语的多,后来学东方语言逐年增加,近年来学汉语的人激增,全球已经将近6000万人在学汉学。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欧洲美国人必须学会尊重差异性,必须尊重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如果这时的大学手中的这把改革手术刀,一刀切割下来的恰好是文史哲这一块,其灾难性的后果可想而知。尽管很多领导者可能在一门心思、一腔热血地改革,但我们问的不是动机,我们问的是合法性的问题,出发点需要结果来反证。

在这个问题上,我真是有点忧患。那些经历过苦难的思想者随着退休渐渐淡出话语圈,忧患的声音发出来有人听吗?谁会听?为什么有人拿着一些生吞活剥的不成熟的东西就可以变成一个国策,而本土工作二三十年的一直深思着的学者的思想却无法出炉。说到底,外来的东西只是启发民智,调动民情,增加对比之后的紧迫感。如果让外来的话语宰割中国,分而治之,分而食之,那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后殖民文化。这种后殖民对文化心态的殖民的恶果,已经引起了理论批评家的高度警惕。

中国需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者共同组成当代思想库,中国更需要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瞻远瞩的大学校长,这样,新世纪中国文化和教育才能走出狭窄的瓶颈,才会有新人才观、教育观和东方大学的精神境界!

进入 王岳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教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16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