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友: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纪念王小波逝世十周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38 次 更新时间:2009-02-11 19:23

进入专题: 王小波  

魏敦友 (进入专栏)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王小波

十多年前,偶然读到王小波的文字,不知道他写的是些什么。只隐约感觉到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仿佛是孤独而寂寞的。又过了十多年,渐渐地有了一些人生的历练,突然感觉到王小波对人生的理解远比鲁迅要好。可惜王小波逝世已经十年了。

我不认识王小波,但是他却比我认识的许多人要更熟悉,就象李白杜甫远比我楼上楼下的邻居要亲切熟悉得多。他写的许多东西是我想写而写不出来的,因此我就从王小波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更高级的我。我想,生而为人,大概没有比这件事更惬意的了。正象你看到有的人写出的粗俗文字,正象看到了另一个低下的我而产生愤怒一样。

以前还在武汉的时候,就买过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还有内容差不多的一本《沉默的大多数》,不知道怎么回事,两本都不见了。到南宁后见到有新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连忙又买了一本。这本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都快读烂了,再这样读下去,不久就要再去买一本新的了。我感到它就象一面镜子,既照着我自己,也照着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按照小波的自述,他早年其实是不想进入社会伦理问题这个是非领域的,因为他年轻时读了萧伯纳的《芭芭拉上校》,“很以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于是决定“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作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但是他后来终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意识到,“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

王小波对我们的生活世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可能有人不同意,但是我觉得很好,至少可以作为我们反省自己生活的一个假设吧。王小波说:“据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

我同意小波的看法。我吃惊的是怎么会这样。小波提出了两项改变它的主张,一是反对愚蠢,一是反对无趣。我认为这两项的确很重要,前一项涉及到的是人的智力,后一项涉及到的是人的品位。

什么是愚蠢呢?王小波说他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而是反对那些把别人当成笨人的人。比如,王小波说,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愚蠢。这是不言而喻的例子。我也可以举出别的例子,比如说我常在一些学术文章中读到“众所周知”这个词,我每次读到这个词,头就要晕眩很久,就象“不言而喻”一样,“众所周知”也是典型的胡话,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众所周知的事。这也是愚蠢。我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写文章再也不敢用“不言而喻”与“众所周知”这两个词了。

王小波说,把别人当笨人,常常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弄假成真,因此而自己也真笨起来了。这说明,这里存在着一种话语的力量,如果我们不对它加以反思,我们将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到底真傻假傻搞不清楚了。

王小波从文学的角度举出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愚蠢的害处。其实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这种愚蠢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比如法学研究中这么些年来人们起劲地探讨法治,人们把法治打扮成一个美丽的新娘,崇拜得五体投地,什么法律信仰论,什么人本法律观,什么本土资源论,纷纷出笼,昨天又读到这样的文章,“儒家哪些传统有悖法治?”,但从小波的眼光来看,这些言论其实反映的不过是研究者的愚蠢。法治不过是一个概念,犯得上我们这样为它神魂颠倒吗?而且,举国上下,言论滔滔,竟没有一个反对法治的人出来(梁治平可能是一个例外),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吗?一点趣也没有。所以愚蠢与无趣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按照王小波的看法,是因为这些人自以为是非在手,“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

我想,大约是因为王小波实在看不过那些人自以为掌握了“论是非的权力”,自以为“已经不战而胜了”吧,所以年青时代本不想加入是非之争这个染缸里来的,但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年人的责任,也自觉地加入到了论是非者的行列。不过我觉得,王小波与那些论是非的人毕竟有根本的不同,王小波之论是非,乃是论是非之是非,因此这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非在手的人就能起到一种解毒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小波的工作的意义更多是批判性的,唯其如此,才是更有意义的。从小波这里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喜欢论是非的人,因此必须常以小波作为一面镜子自我反省。须知是非之为是非并非绝对,而是有条件的,论是非者不明白这一点,乃是许多人生悲剧的缘由。

在《我的精神家园》所收入的几十篇文章里面,我最喜欢也读得最多的是《我的师承》这一篇。在这篇小文章里面,按照我的理解,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讲什么样的文字才算得上是好文字。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曾经有一天我觉得自己从小没有读到好文字,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文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能算是什么好文字了,因此对于人生非常失望,觉得这一辈子真正是白活了。现在站在王小波先生面前,听到王小波先生讲什么是好文字,心情很激动。当然,什么是好文字是不能概念化地简单地表达的。

小波说他十五岁的时候听他哥哥念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并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

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

我爱你庄严、匀整的面容

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

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

小波对比另一位先生的翻译认为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于是小波知道了什么是好文字。小波又说近四十岁时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小波对两位翻译家充满了感激之情,认为“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在小波看来,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用这种纯正的现代文学语言,写出自己时代的作品。读到这里我激动极了,到处寻找查良铮、王道乾两位翻译家的作品。我完全认同小波的如下观点:“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其实这一点也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学术界。不过我想,事情总归是要起变化的,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对于我们从事学术的人来说,关键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能否自觉地运用小波所说的纯正的现代语言写出自己时代的作品。文学如此,学术亦然。

读小波的书,想见其为人。言犹在耳,而时间无情,小波逝世已经十年了。今天早上起来,忽然想写一点东西。就写到这里吧。算是一个敬慕者对小波的一个小小的纪念吧。

歌德说,当你路过一个值得你敬仰的人的身边时,别忘了向他脱帽以示敬意。对于小波这样的人,当我走过他的身边时,的确是需要脱帽以示敬意的。

魏敦友

匆草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

2007-10-7

进入 魏敦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王小波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77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