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洛: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76 次 更新时间:2008-10-21 18:15

进入专题: 两个美国   中国大学生  

陈生洛  

(陈生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访谈调查对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他们头脑中,同时存在着两个美国。本文对两个美国的具体内容、形成原因、大学生对其的态度等进行了考察分析。

一、从爱美国到恨美国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锢多年的中国大学生被西方富裕的物质生活、自由的生活方式、民主的政治制度所吸引,崇洋亲美一时成了时尚。国外的服装发型、萨特的哲学思想、美国的政治民主,先后在校园中大行其道(参见王殿卿:《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的迷宫》,载《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3期,第26-29页)。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在天安门广场上树起的自由女神像,就是这种崇洋亲美情结的一次形象表达。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这种崇洋亲美情结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始终认为,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亲美的。因此,当《中国可以说不》之类的图书流行时,许多人还仅仅是将其看成为一种市场炒作,忽略了爱国反美情绪在大学校园内的涌动。(在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国内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只是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提到这一问题。例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在1994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就中国青年如何看美国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这些研究认为,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总体印象不佳,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态度与其他青年群体没有显著的差异。参见吴鲁平:《今日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态度》,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第17-19页。)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京大学时,西方记者还期待着北大学子会向美国总统当面表达他们的亲美爱美之情。然而,北大学子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的严厉质问,让这些西方记者大跌眼镜(参见正源:《克林顿访华言行录:美国总统的中国“建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158页)。尽管如此,这一场面所反映的还只是少数大学生在特殊场合的言行,似乎还难以彻底改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999年5月8日,美国战机轰炸了中国驻南使馆,成千上万的中国大学生走上街头,走到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前,用石块和墨水瓶表达他们的愤怒之情。中国大学生对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的强烈反应,似乎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一些人看来,十多年前存在于中国大学生心中的崇洋亲美情结已经荡然无存,崇洋亲美已经被爱国反美这一新的价值取向所取代。

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真的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十年时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爱美国走向了恨美国?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真的已经从过去的人间天使,变成了可憎的恶魔?为了具体、深入、详细地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力求得到更加贴近生活现实的答案,本人于2000年4月到2001年7月在北京、洛阳和福州三地,先后访谈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大学等八所大学里的一百多名大学生。被访问的学生中,既有文科学生,理科学生,工科学生,也有外语类的学生,师范类学生;既有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有大三大四的学生;多数是汉族学生,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所有的访谈都进行了现场录音,并将录音整理成了文字材料。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说明,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能简单地用爱美国或者恨美国来概括说明。(几乎在本人进行这项研究的同时,南开大学历史系邓丽兰老师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她的调查,在对美国的态度上,被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既爱又恨和无所谓的人数高达61.8%,选择讨厌、仇视美国的只有12.7%,选择喜欢、崇拜美国的只有8.3%。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186页。)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美国:一个是令人可恨的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是让人向往的先进发达的美国。大学生的爱国反美情绪,主要指向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大学生对美国的欣赏和向往主要指向美国的国内环境,以及体现这种环境的价值观念。这两种似乎是截然对立的态度,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时存在,而且在一个个具体的大学生个体身上,即在一个人身上,也经常同时存在。(2000年3-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赵梅对中国人的美国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她的研究说明,在中国的其他群体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她在她的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中国公众对美国的看法是一种复杂的“爱恨”情结……“爱”体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正面印象上,而“恨”则表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的负面印象上。参见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人看美国》,载《中美长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下边,我将根据访谈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两个美国的具体内容、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美国观,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二、霸权主义的美国

我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向学生提的第一问题就是,当我提到美国的时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许多学生用“霸道”或“霸权主义”之类的词语来回答。显而易见,在许多大学生心中,美国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霸权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美国形象,首先是一个令人反感的霸权主义者的形象。(邓丽兰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她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当提到美国时,你首先想到的词汇是什么?在被调查者中,选择“世界霸权”的人数排在第一位。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1页,第181-184页。)

访谈调查获得的材料说明,中国大学生之所以认为美国是一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这三点理由也是他们所讲的霸权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美国经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世界上的事情,不论什么,它都想管,都要插上一手,根本不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第二,美国介入国际冲突,插手各国的内部事务,并不像它自己讲的那样,是为了维持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为了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为了保护人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第三,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让其他国家顺从于自己的意志,经常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被访问的大学生们提到了许多国际问题和事件,用美国在这些国际问题事件上的行为来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对美国产生这样的看法。他们提到了科索沃问题、中东问题、伊拉克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反对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银河号事件、阻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轰炸中国使馆、中美撞机事件等。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对于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大多数被访问的大学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感和道德上的憎恨。他们希望中国政府在中美关系上,能够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更加坚定地维持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有的甚至推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对外政策。但是,几乎所有持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同时认为,中美两国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美国可以不断地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能够进行有效反击的手段并不多,中国没有与美国对抗的实力。也有少数的大学生用更加理性、更加平和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他们认为,每一个国家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要追求他们的国家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当然是作为强大一方的美国占上风的时候多,对此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这类大学生比较坦然地面对这一问题,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较少有其他大学生的那种道德义愤感。这些大学生更加理解和支持中国政府目前的对美政策,认为中国目前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是合适的,完全没有必要对美国过分强硬。与那些希望中国政府对美国更加强硬一点的大学生的看法相反,他们对中国的实力反而更有信心,他们强调,中国并非在美国面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是目前这种处理方法对中国更加有利而已。

本人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影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从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再到更先进的传播工具互联网,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就霸权主义的美国这一印象的形成而言,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还是中国国内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尤其是广播和报纸。有些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但是,他们上网主要是聊天和收发电子邮件,即使是浏览新闻,也主要是浏览中国国内网站的新闻,经常到国外英文网站上浏览国际新闻的大学生非常少。当问到其中的原因时,他们回答说,首先是上网的速度问题,上国外的网站速度很慢;其次是语言问题,虽然中国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阅读英文还是不如阅读中文那样轻松方便;第三,大多数大学生对国际问题并不是特别有兴趣,他们认为,从国内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已经足够了。凡是重大的国际问题,总有人把国外网站上的重要的信息和观点转贴到国内重要的BBS上,他们多多少少也能接触到这些信息,他们认为国外的媒体也有偏见,尤其是涉及到轰炸使馆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双方各说各有理,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内媒体的报道。

在本人的访谈对象中,只有两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经常到国外英文网站浏览新闻的习惯。他们说,凡是国际上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事件,在了解了国内媒体的报道之后,他们总要到国外的网站上看一看,进行一个比较,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事实的真相。但是,他们对美国的看法与其他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美国在他们的心里,首先也是一个霸权主义的形象,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他们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同时接受访问的另外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与他们持有相近或相似的看法。

长达一年多的访谈调查给本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霸权主义的美国在所有接受访问的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普遍存在,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感情上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所不同的只是排斥的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仅仅是反感,有的非常反感,有的极端反感,有的甚至于持一种接近于仇恨的态度。大学生的这种感觉与他们所在的地区、所处的学校、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先进发达的美国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解释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中国大学生到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抗议示威后不久,在美国大使馆前又重新排起的等待签证的长龙?又如何解释北大、清华等中国著名大学的校园内经久不衰的出国留美热?深入的访谈调查使我认识到,问题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你就如何看美国这一问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时,他首先告诉你的几乎肯定是一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令人反感、甚至于让人憎恨的美国。但是,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的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美国,随着访谈的深入,这个美国就悄然出现了,这是一个与霸权主义的美国完全不同的美国,一个令人喜欢和向往的先进发达的美国。

许多中国大学生谈起他们对美国的看法,都喜欢把美国与中国联系起来,对美国霸权主义行为的批评经常转化成对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批评,认为中国政府的对美政策过于软弱。但是,他们并不过多地批评政府,而是习惯于把这种软弱归结为中国的贫困和落后,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习惯于从制度和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反美情绪就转化成了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肯定和赞赏以及对中国现状的批判。他们在批判中国的现状时,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种标准,设想了一种理想状态。这个标准,这个理想状态,不是别的,就是美国国内的社会环境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就是他们心中的另外一个美国:先进发达的美国。

前一个美国主要指向的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后一个美国主要指向美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社会环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看不到第二个美国,我们就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也就没有办法解释“几天前到美国使馆前游行,几天后又到美国使馆申请留学签证”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几乎囊括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最受中国大学生推崇的还是美国的教育。中国大学生喜欢美国的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向往美国教育所提供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一个学物理的学生说,中国的科研设备不行,比如搞一个加速器,你就出不起钱。……最近上边批了一个加速器,但是,又缺钱买探测器,没有探测器,还是做不成试验。这是综合国力的问题。第二,欣赏美国教育所提供的那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喜欢美国教育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中国目前的大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所以,他们都非常渴望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国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应该说已经宽松了许多,但是,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在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等方面,选择的余地还太小,所受的限制还很多。他们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从性质讲还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还是要按照上边规定的统一模式,把他们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产品。美国的教育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性和个人的选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发挥个人的潜力,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第三,美国教育的水平更高,可以学到更多更先进的知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在中国的许多大学中,都有留美归来的教师,大学生发现这些留学归来人员,不论是学识还是素质,都明显地高于仅仅在中国国内受过教育的人。在就业过程中,这些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受到更多重视。这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美国的教育,尤其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更高,质量更好,留美的经历可以给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大学生之所以喜欢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还在于他们认为美国的社会环境给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那些一心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大学生们来说,美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他们经常用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来说明这一点。他们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人到美国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也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在国内发展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也非常优秀,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到诺贝尔奖?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认为美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对那些希望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说,美国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他们知道美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也是一个只要个人愿意奋斗就可以过上富裕生活的国家。他们知道去美国发展的中国人,经过若干年的奋斗以后,几乎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如果这些人不去美国,他们留在中国发展,过上这种富裕生活的机会就要小得多。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许多老师,一生都在努力奋斗,但是,一直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因此,在北大、清华等著名的大学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一流的学生出国,二流的学生读研,三流的学生工作。”出国留学,尤其是到美国去学习和发展,不仅是许多优秀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这一理想也成了衡量个人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们并不认为他们对美国的这种向往是崇洋媚外,他们说,人们向往一种更加先进的生活方式,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发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多中国大学生喜欢和向往美国,并不局限于个人发展的角度,并不完全是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在许多中国大学生心里,先进发达的美国不仅是一个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理想的地方,同时也是落后国家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们认为,在中国向着富裕、强大、文明、进步的目标前进时,美国有许多东西值得中国学习。他们认为,美国人的开拓精神、竞争意识、敬业精神、环保观念、对人的重视和尊重、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渗透到美国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制观念等,都是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如果说对第一个美国(霸权主义的美国),中国大学生的基本态度是反感和厌恶的话,那么他们对第二个美国(先进发达的美国)的基本态度,就是肯定和赞赏。中国大学生并不掩饰他们对第二个美国的喜爱。即使在他们痛斥霸权主义的美国的时候,在他们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也抵挡不住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的诱惑。

访谈调查获得的材料说明,塑造中国大学生头脑中的第二个美国形象的信息渠道有许多种,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是中国国内的媒体,这一点出乎我的预料。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大学生们说,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媒体,每天都在说美国好,我们觉得美国好,其实许多信息就是来自中国国内的新闻媒体对美国的报道。中国的媒体在报道美国时,只是在涉及到政治等问题时,才说美国坏,其它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说美国好,有时把美国说得太好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口碑。中国大学生头脑中的第二个美国的许多细节,都来自人们的口头传播。一些访问过美国的人,把他们看到的美国告诉自己周围的人,这些人再一传十,十传百,向周围传播开来。这种口头传播尽管速度比较慢,传播的范围也有限,但是,对于中国大学生的第二个美国形象的形成,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私下的交流,不同于官方传媒的宣传,它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更加真实可信,而且包含了许多细节。在访谈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提到了这种传播对他们对美国的看法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这些大学生们说,在他们年龄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听到自己的家长给自己讲述这样的故事: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地刻苦读书,最后留学美国,在美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们说,凡是从自己家乡走出去,最后去了美国的人,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像英雄一样被家乡的人们所传颂,被成千上万的家长当作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和楷模。一个美好的美国,就这样早早地印在了这些学生的心中。

在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大学中,访问或留学美国归来的教师,是塑造第二个美国的重要力量。他们直接影响着自己身边的学生,鼓励学生走向留学美国的道路,并逐渐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风气,不仅美国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而且能不能留学美国成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尺度。一位接受访谈的北大学生说,我一走进北大就发现,周围的师兄师姐们说的话,说来说去几乎说的都是一件事:考托福去美国。大家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最优秀的人去美国,没有听说过最优秀的人留在北大。一位清华的学生说,一进清华,出国这件事就像是出水痘一样,你躲也躲不过去。

第三个重要的渠道就是美国产品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电视台经常转播的美国NBA篮球赛,在中国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饮料,中国大学生喜欢的来自美国的名牌运动衣和运动鞋,麦当劳的就餐环境,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扣人心弦的好莱坞电影。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塑造着第二个美国的形象。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并不是特别关心时事政治,他们也没有机会直接接触美国人或者访问过美国的中国人,但是,他们不能不接触这些美国产品和美国文化,这些东西在他们头脑中塑造了一个先进发达的美国。

四、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进步与不足

如上所述,在今天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个美国:一个是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是先进发达的美国。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帝国主义”的美国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由民主”的美国观。(根据我目前查阅的资料,目前还没有人对以前的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进行专门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四项:沈大伟:《美国的帝国主义:中国感知美国,1972-1990》,普林斯顿出版社,1991年版;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人看美国》,载《中美长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那么,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较之于过去的美国观,无疑是一种进步,它说明在如何看美国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大学生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大学生表现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表明,在如何看美国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已经初步摆脱了长期统治中国人或中国大学生头脑的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思维模式,对美国的看法开始深入到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领域给予不同的评价。用一位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美国切成片,分成不同的部分,对不同的部分,谈自己的看法,不能笼统地说是反美,还是亲美。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生在如何看美国问题上的一个可喜的进步。因为过去的帝国主义美国观和自由民主美国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它们只允许对美国有一种评价,而且一定要是整体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简单化、极端化的倾向。而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美国的负面形象,而且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距,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需要互相合作、相互借鉴的现实,以及由此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美国的正面形象。相对而言,它是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加贴近美国现实的美国观。

第二,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说明,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尤其是对美国国内社会有了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在帝国主义的美国观中,美国主要是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在自由民主的美国观中,美国首先表现为一座高高耸立的自由女神像。在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中,美国的形象要丰富多彩得多。从克林顿的性丑闻到小布什靠最高法院的裁决入主白宫,从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到美国大学录取研究生的条件和程序,从IT业的风云人物比尔·盖茨到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从NBA的篮球明星乔丹到美国篮球的比赛规则和市场运作机制,从影坛巨星施瓦辛格到好莱坞大片的推销包装技巧,几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中国大学生都有所了解,而且他们对某些细节的关注和了解,常让我感到惊讶。一年多的访谈调查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十年前那个自由民主的美国在今天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缩小褪色,代之以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包容量更大的、政治色彩相对较少的先进发达的美国。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比原来那个自由民主的美国,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实,也更加准确地揭示了中美两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标志着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认识的深入。

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较之于过去的美国观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我们深入地考察两个美国的美国观的具体内容时就会发现,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天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中,也有一些情绪化、简单化的成份,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华政策和霸权主义的理解上。

当我深入地思考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美国并不完全是一个负面的形象,美国被一分为二,一个是负面的霸权主义美国,一个是正面的先进发达的美国。但是,当讨论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时,十年前、二十年前统治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又冒出头来,美国又完全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形象。在我访谈的100多名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会为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辩护,提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提到美国的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几乎是一片谴责声。到美国的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几乎是一片谴责声。不论美国在国际上干什么,中国大学生都习惯于从霸权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并对之进行谴责。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美国人在国内还干了不少好事,但是,在国外干的几乎都是坏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时确实霸道,为了谋求和维护它的世界霸权,它也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霸权主义的美国绝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但是,把美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看成了霸权主义的政策,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完全理解成霸权主义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看法上,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不友好的,美国不愿意中国繁荣强大,美国把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看成了是对美国霸权地位的一个威胁,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和削弱中国,限制和阻挠中国的发展,因此,中美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称霸与反称霸的关系。这种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解读,显然不符合美国对华政策的现实。在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也确实有些人把中国看成美国潜在的对手,但是,美国国内还有主张与中国友好的声音,许多人主张对中国采取接触和交往的政策,反对孤立中国。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这两种声音、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些问题上,某一种声音会占上风。从中美关系的现状看,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合作也是主流。因此把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理解为反华的政策,完全从美国要维护其霸权地位的角度去解读,显然是片面的。中国大学生仅仅从这样一种角度去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说明其思维方式中存在着偏差,也说明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如何看美国的问题上,中国大学生的不成熟还表现在对霸权主义的理解上。西方的霸权(hegem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义是领导和控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的领导和控制(参见:David B.Guralnik,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New York and Cleveland: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72.P649)。在西方人眼里,霸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尔津斯基就公开主张美国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他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他把美国的霸权看成是美国人不得已而卷入的一项艰难、费时和高代价的任务(兹比格纽·布热尔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在布热尔津斯基眼里,霸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国际秩序,霸权一词绝对没有道德上的贬义。中国政府所反对的美国霸权,实际上也是指的一种国际秩序,即美国所主张的一极世界。但是,在中国大学生的眼里,霸权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词汇,包含强烈的道德贬义。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霸权主义往往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代名词,他们眼中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不遵守任何比赛规则,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到处为非作歹的国家。显而易见,中国大学生所理解的霸权主义,掺杂进了太多的道德因素和感情因素。他们头脑中的霸权主义,与其说是对美国对外政策的一种解释和概括,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感情宣泄。这样一来,他们所理解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就不可避免地掺杂进了一些言过其实、过分夸张的东西。

尽管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成熟,我仍然认为,他们对美国的看法,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成熟。我们既不要为过去的东西所迷惑而跟不上历史的脚步,也不要为今天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干扰而失去正常的判断。

注:该文为共青团中央2001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研究的部分成果。

    进入专题: 两个美国   中国大学生  

本文责编:li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55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