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良:培育网络阅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40 次 更新时间:2008-06-04 11:53

进入专题: 网络阅读  

田国良  

据说,现在读书风气每况愈下,国人越来越不想读书了,有媒体还拿出调查数据,说明“读书率”连年下降。究其原因,网络乃罪魁之一,说是大家把时间都用来上网,自然无暇顾及书本。

这里似乎出现了一个认识偏差。为了纠偏,应该给“读书”正名:早期的以纸草、泥板、甲骨、青铜、石头、羊皮、竹简、缣帛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阅读,是读书;传统的纸本图书和报刊阅读,也是读书;现代的网络阅读,仍然是读书。随着时代进步,文献信息载体在不断进化,读书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去年一年,我国网民增加7300万人,年底达到2.1亿人,估计目前网民人数已追超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这说明,网络,这个上世纪末才开始兴起的新事物已经日益为国人所接受,而且,越是新生代,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越离不开网络。

问题是,我国大量网民和许多网民的大量时间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网络阅读,许多人上网,仅仅是娱乐消遣、通讯交往和信息查询,或者电子商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网上可供深度阅读的数字信息资源太少;二是庞大的混乱无序的网上信息带来了人们检索和阅读的困难。

面对两大难题,现行的因特网模式有些束手无策,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因特网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服务模式,那就是数字图书馆。海量的、有序的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和高速的数字信息资源传输网络,加上统一的网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协议和机制,构成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要素。

美国的智囊们向他们的总统描绘了数字图书馆的诱人前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用任何连接因特网的数字设备来访问任何人类知识”。

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改善网络阅读质量。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人们不仅可以轻松地饱览文本文献,还可以如临其境地阅读音视频、图象等多媒体内容;不仅可以随意查询特定主题资料,还可以坐享其成地享受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特殊专题推送服务,甚至与数字资源良性互动,以细化阅读需求,分析查询结果,变换信息形态;不仅可以安静地独自阅读和冥思,还可以与其他读者协同阅读,交流心得,同时通过网络获得专家咨询,科技类读者甚至可以进入仿真环境,共同操作远程科学仪器。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残疾人士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朗读系统、屏幕放大、词语预测等技术克服阅读障碍;即使不懂外语也可以通过语言互译系统克服语言难题;可折叠电子纸充分尊重人们传统阅读习惯。

要达到数字图书馆的这种理想境界,应具备两个前提:一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因特网络;二是所有历史的和新产生的人类知识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视听资料、雕塑、模型等)完全数字化,同时可通过网络无障碍查询、获取和阅读。

这些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提供者可能是图书馆,也可能是博物馆、档案馆、大学、政府部门、专业组织,甚至个人。其中,出版部门可以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仅仅停留于纸本图书报刊的出版显然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和网络阅读的需求,出版业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疆域,那就是“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

凡是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操作出版各环节,都属于数字出版范畴,包括原创作品数字化、编辑加工数字化、印刷复制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

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开拓了出版业新的发展空间。“按需出版”颠覆了“先印刷后发行”的旧格局,代之以“先发行后印刷”的新格局,使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定制自己的图书报刊;“按需印刷”将解决长期困扰出版行业的退货和库存积压问题;“网上版权贸易”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益和国际化程度;“网上发行”正悄悄地改变着出版物的发行方式。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人们已经逐渐领略了数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风采,琳琅满目的数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数字出版的绚丽画卷尚未展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实现所有有价值的新旧出版物的数字化。

网络出版不同于传统纸质文献的出版,也不同于以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它是通过因特网传播数字内容的、没有物化形态的新的出版形式。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骑弹飞行》直接在网上出版发行的第一天,全球就有40万读者欣赏了这部经典恐怖小说。“网络出版”大大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具有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特征。

网络出版使出版业与影视、传媒、娱乐 、IT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版业和其它行业的相互渗透,最终可能使其融入内容产业和传媒业之中。

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图书馆的良性互动,有可能营造一个理想的网络阅读环境。那时,“读书风气每况愈下”的感叹也许会有所减弱。

(于2008年4月16日)

    进入专题: 网络阅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05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