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伟:一个公民十年之后再向“两会”进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65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4:22

进入专题: 两会  

孟令伟 (进入专栏)  

10年前,即1998年3月,作为一个公民,我写了一篇《向世纪之交的“两会”进言》(以下简称《进言》),委托参加第九届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委员带到会上,希望对政治体制改革有所裨益。后在2005年第十届全国“两会”三次会议召开时,将这篇《进言》一字未改地发表在燕南评论上(见天益网评论专栏)。10年后的2008年3月,值第十一届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再以公民的身份进言,衷心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胜利召开的同时,也期望“两会”能有一些重要的突破。

10年前“两会”召开之时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党的十五大召开的第二年,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曁改革开放的20周年,这些因素就决定了那是引人注目的一年。

10年后“两会”召开之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第二年,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曁改革开放的30周年,还是国人期待已久的奥运五环旗在中国飘扬之年,所有这些因素就决定了2008年更是引人注目的一年。

10年后和10年前相比,中国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但对国民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从决策层面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取消农业税、系列惠农政策、公平教育政策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及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为标志的重大民生措施出台,对促进民众福祉和社会公正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以城市收容制度废除和死刑复核上收最高法院为标志的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而党的十七大将这些进步以更大的步伐推向前进,在更宽广的领域贯彻公平正义精神,加快公正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回避:对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的政治领域,其前进的步伐便显得十分缓慢。10年后回头看,政治领域没有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政体改革基本处于胶着状态。一些当时被看好的重要措施如行政机构改革,并没有起到人民期待的作用,而反弹的力度似乎比当初改革的力度还要大。另外一些看去颇有活力的改革试点经验如乡镇长公推直选,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在“盆景”阶段。

我在10年前的那篇进言中曾写道:“……当前最重大的命题莫过于政治体制改革。历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头,中华民族全部历史的发展正在日益集中于一点,这就是要求政治体制的革新。”“如果说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基本矛盾的话,那么这个基本矛盾不是别的,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0年过去了,上述基本判断并没有过时。

10年前笔者在《进言》中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滋长的诸多社会病,有的更趋严重,如腐败的蔓延;有的形式有所改变,如公有资产的私人化途径由国企改革转为征地、开矿以及其他方面迅速的化公为私或转公为私;有的转化了形态,如下岗职工的困境转化为失地农民的困境。总之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表现热点不同而已,但根源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愈来愈厉害的摩擦则是无疑的。

由于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不但滋长了许多并发症,拖住了整个社会进步的后腿,也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给和应当带给民众的好处。现在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4位,另一方面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社会性的沟通、协调、谈判机制,缺乏组织载体为低收入群体争取应有的权利,这些显然和政治体制有直接关系。近年由食品引发的物价高涨,进一步恶化了低收入群体的困境,拉大了贫富差距。物价高涨表面看主要是经济原因,实际上有重要的政治因素掺杂其中,如大企业、大公司、垄断行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强势集团对原料的控制,对价格的哄抬和操纵。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七大对政治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将深化政体改革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提出发展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十七届中央二次全会研究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提出“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十七大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留下宽广的发挥空间,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迈出了实际步骤。在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的基础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具有光明的前景。

但是使光明的前景成为现实,还需要解决一系列认识和实践上的问题。特别是既需要防止在行政机构改革或其他试点改革中“打转转”的故态重现,也需要防止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大而使局面失控。

但从以往政体改革的轨迹看,最需要提防的还是“打转转”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实际上将改革导入了死胡同,使人难以看到前景,等于无限期的延滞下去。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只能“跬步”或曰“龟步”前进,这样才能规避政治风险,在不断微小的前进中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一厢情愿的微改论,照此施行,其结果只能是微而不进、原地踏步。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攻坚战,是所有改革中最艰难、最艰巨、最需要硬碰硬的改革。指望以微改的方式解决这样的攻坚难题,即使不是痴人说梦,也是一种犬儒式的理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中国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和发展了有史以来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权力体系,由于秦汉以来专制政治、官权政治根深蒂固的因袭性、积淀性、盘根错节性和顽固影响性,由于惰性政治势力的强大抵抗、反弹和消解力,使我们面临的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更为艰巨和复杂,更具攻坚的特征,因而更需要政治气魄,需要摧枯拉朽的无畏,无坚不摧的铁腕,大刀阔斧的手段。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应该在短时间内出台一揽子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付诸实施。那既不现实也不明智。而是应从革新政治体制、实现政治现代化着眼,大胆借鉴具有普适性、符合世界政治潮流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战略和方略,以此为指导,明确地、坚定地、稳健地、有序地、有力地、不断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直至建立现代型、民主型、共和型、文明型的政治体制国家,最终实现政治传统的根本转换,完成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第一要搞好政治改革设计。即上面所说的制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战略和方略。这种设计既要体现政治创新精神,符合现代政治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新旧政治生态的兼容和消长性,政治利益格局调整的复杂性,体现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式智慧的有机结合。第二要掌握改革的主动权。立足改革制高点,明确改革方向,胸怀改革全局,自觉地、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引领改革不断深入,一步一步向既定目标迈进。力求避免在社会危机和大众抗议下的被动政体改革。这种被动改革由于来得太晚,面对的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很难有好结果。第三要掌控改革全局。不断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具体部署,既要保证改革的持续和深化,又要防止改革的紊乱和失控。

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台独势力所以能要挟和争取台湾选民,并屡屡得逞,保卫台湾自由民主旗帜是其手里重要的一张牌。面对台独的挑战,大陆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也要有相应的软实力应对。而提升软实力的核心是要建立符合现代政治文明通例的政治体制。

对中国大陆来说,2008年面临的最大之事不是举办奥运会,而是发展民生(包括遏制物价高涨对中下层民生利益的严重侵蚀和威胁)、提升民权、维护民族主权。近期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假如台独势力的“入联公投”得逞,中国大陆将采取何种步骤应对?

公民期盼 “两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拿出适当的办法。

2008年3月11日

进入 孟令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两会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94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