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英国首次提出无人机概念,研制由无线电控制的无人驾驶飞机向敌目标区域投放炮弹。直到1917年自动陀螺稳定器的发明在技术上解决了使飞机保持平衡前飞的问题,才出现了不载人飞行器——英国空军的“空中目标”无人机和美国海军的“斯佩里空中鱼雷”。
侦察无人机的战场感知网络构建
无人机首次应用于作战是执行侦察任务。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美国的OQ-2“无线电飞机”对德军的海岸线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情况进行了侦察。这种早期侦察无人机受技术限制通常只能执行简单的侦察任务。冷战时期,由于U-2侦察机多次被击落,并引发了严重的外交危机,暴露了有人机在高危区域侦察的脆弱性,促使军事大国开始寻求更加安全高效的侦察手段——侦察无人机。“火蜂”无人机是第一款被大规模应用于实战的侦察无人机。在1964—1975年期间,“火蜂”BQM-34A的改进型“闪电虫”在东南亚地区执行了高空侦察任务,以及在危险空域低空照相侦察的任务。
随着无人机技术从低空、短航时向高空长航时发展,各类无人机系统构建起由高空战略俯瞰、中空持续监视到低空抵近侦察的多维感知网络。侦察空间垂直下沉,侦察范围由战略高空向战术末梢渗透,战场变得单向透明。一是使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进行大纵深战略性侦察,捕捉战场移动目标,在必要时与在中低空飞行的战役级无人机实施信息融合,对重点目标进行三维成像。二是使用战役级无人机和中低空无人机组成中低空的战场感知网络,侦察监视地面目标机动情况。三是联合使用战役级无人机与近距离侦察无人机探测体积小或慢速移动的地面目标。四是使用小型战术无人机在城市、山地等复杂地形中进行战术侦察,为战术级单位提供超视距情报,消除“视觉”盲区,实现从单兵到营旅级的情报共享,提升战术协同效率。
多任务型无人机的多场景应用
基于无人机的侦察属性,无人机功能进一步横向拓展,担负多种作战任务。“火蜂”无人机在越南战争的运用标志着无人机从单一侦察平台向多功能作战体系转型。海湾战争中,RQ-2“先锋”无人机在作战中担负了侦察监视、目标识别定位、引导打击、毁伤效果评估等多重任务,改变了传统作战模式。“9·11”事件引发的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提出了“发现即摧毁”的作战能力需求,直接导致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出现。“捕食者”无人机从RQ-1到MQ-1的型号改进,就反映了无人机作战模式由侦察辅助向察打一体的范式转变。
RQ-1是“捕食者”系列最早的一款无人机,主要任务是战场监视、目标定位和情报收集。2001年10月,RQ-1加装了AGM-114“地狱火”导弹,首次实现了无人机武装化,开创了“察打一体”的作战模式。2002年,RQ-1无人侦察机的编号正式扩展为MQ-1。“M”在外军飞行器编号中代表“多任务”,体现了其从单一侦察到多任务功能的扩展。这种“发现即摧毁”的模式显著缩短“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循环各阶段,特别是在对时敏目标的打击任务中,减少了情报泄露和目标逃脱的风险。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无人机作战效能,推动了无人机作战形态向“即时化、自动化、全域化”演进。
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自主协同
21世纪的前10年,大国凭借集成多系统、具备多任务作战能力的无人机构建战场空中霸权。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机系统深度融合,多智能体协同技术迅速发展,无人机从“工具化装备”演变为具备自主能力的“智能化作战主体”,无人机集群作战正逐渐成为战场的重要作战样式,主要包括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和无人机蜂群作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国家提出了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思想。其后在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均出现了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样式,其协同方式从由地面控制站的间接指挥控制发展为有人机直接指挥控制无人机。
随着人工智能、自主协同等关键技术的融入,在“马赛克战”“分布式作战”等新式作战概念牵引下,无人机作战角色从有人—无人机协同中的“附属工具”向“平等伙伴”转变。2015年外军启动的“忠诚僚机”项目,旨在将有人战斗机与具备自主作战能力的无人机编队,进行协同作战。2019年首次公开的“天空博格人”项目,旨在开发低成本、可消耗、智能化的“忠诚僚机”,并提出了“有人机后方指挥,可复用僚机居中,可消耗蜂群突前”的作战样式。此后,有的国家为适应高端战争,进一步开发了“协同作战飞机”项目,旨在开发能由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操控的“忠诚僚机”,与F-35战斗机、未来第六代战斗机形成高度协同的有人—无人机作战编队。
“忠诚僚机”作战概念是指将有人战斗机与无人机进行“长机+僚机”的编组,长机在人工智能辅助和僚机实时情报支持下进行指挥与控制;僚机承担侦察、监视、电子战、精确打击等高风险任务。在人工智能赋能下,无人僚机具有高度自主性,可自主识别威胁、规划攻击路线,并通过与长机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态势共享,自主规划任务路径和调整作战计划。
无人机蜂群作战是依托群体智能算法,多架低成本小型无人机自主协同形成智能群体进行协同作战,是无人机作战的高级形态。无人机蜂群作战采取分布式指挥控制结构,去中心控制单元,即使部分无人机损毁,剩余单元仍能自主重新组队继续执行任务,具有强抗毁性和动态任务重组能力。通过数量与算法的叠加,无人机蜂群能够突破传统防御体系的物理极限;通过大范围分布,无人机蜂群能够对建筑物内部、地下通道等进行侦察和目标定位,提高城市战场透明度,增强态势感知能力。2021年一次实战行动中,外军首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无人机蜂群对重要目标实施“精准狙杀”和“定点清除”。无人机蜂群通过自主协同作战,快速完成动态路径规划、战场态势感知、目标识别与火力打击。这是首次对“人在回路外”的尝试,也是无人机蜂群智能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6月23日第6版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