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凤丽: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31 次 更新时间:2025-04-20 10:47

进入专题: 祭祖礼仪  

邵凤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无论是王朝政府,还是官僚贵族、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化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曾国藩曾将祭祖列入治家八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考”,即指祭祀祖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考”字,体现着个人、家庭、家族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逢冬至、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人们就会在神圣的氛围中虔诚地奉献酒食、币帛,追忆祖先,缅怀家族历史,也规训着现世族人。

中国人祭祖与西方人信仰宗教不同,它不仅是仪式,更是礼的表达。中国人在祭祖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祖先的崇拜、感恩、怀念等多种复杂情感诉求,也通过跪拜、奉献,确认了自己的孝子孝孙身份,开始承担起一份延续家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祖先既是家的来源,亦是家的归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礼是对祖先的祭祀,亦是个人对生活价值的探求,我们通过祭祖的方式把过去、未来,个人、家庭联系起来,品味生活的酸甜,追寻生活的意义。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的时候,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都非常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离奇的事情。后来,经过漫长时间的探索,人们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灵魂。史前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赋予其神秘的力量。他们认为灵魂是独立的,它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偷偷地离开身体,到别的地方去活动,当人死了以后就会永远地离开身体,再也不回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亡人的肉身会慢慢腐烂消失,但他们的灵魂却一直存在,永远不会消亡。那么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当时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祈求祝福。正如胡适所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以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如果说殷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重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那么,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周代重礼,《仪礼》一书对当时的祭祖礼仪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当时祭礼程序繁复,前期准备包括筮日、筮尸、宿尸、宿宾、视濯、视牲和请期。正祭当天要杀牲、阴厌、飨尸之迎尸、妥尸、尸饭、飨尸之三献、加礼、送尸、馂、阳厌、礼毕宾出,撤馔。从筮日开始到祭礼当天,一次祭祖礼仪要耗时数天才能完成,足见周人对祖先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清代孙希旦所说:“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祭祖礼仪的施行有利于孝道思想的传播和发扬。

虽然孝道思想与祭祖礼仪很早就发生了联系,但最终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建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 “以孝治天下”,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以孝为谥、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思想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按照孔子的思想,在家庭伦理层面,孝首先是“养”,即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孝。在“养”的基础上,父母殁则葬,葬后祭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有养、丧、祭三方面都做到了孝,才是真正的“善事父母者”。汉儒继承了孔子重孝的思想,并通过《孝经》《仪礼》《礼记》等礼仪著述大力倡导将“养”“丧”“祭”作为展现孝行的重要方式。《大戴礼记》云:“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重孝是汉代社会重要的伦理文化取向。在汉代皇帝中,东汉明帝尤重孝道,他开创的“上陵礼”,直接导致了东汉民间墓祭的兴盛。中元二年(57)三月刘秀葬于原陵,次年春正月明帝刘庄率领公卿百官前往祭祀。《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此后,上陵之礼形成定制,直到东汉季世灵帝时仍是如此。蔡邕在建宁五年(172)正月以司徒掾的身份随灵帝祭原陵,“到陵,见其仪,慨然谓同坐者曰‘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其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旧’”。在蔡邕看来,明帝本意是彰显“天下事亡如事存之义”,以使天下人皆效法。王充在《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事实上,受皇室上陵礼的影响,东汉民间墓祭盛行。虽然皇室墓祭与民间墓祭的外在表现形式有诸多不同之处,礼仪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即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自此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礼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僭越现象的出现。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礼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子《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其中,朱熹尤重祭礼。朱熹认为“盖人之生,无不本乎祖者,故报本返始之心,凡有血气者之所不能无也”,“报本返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时,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于是他要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将这个问题继续推进,并且付诸文字,形成可以被直接运用于生活的理论主张。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朱熹提出了祭祖以祠、祭主诚敬、节略浮文、祭物随宜的四条基本原则,建议人们按照这四条原则执行即可,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朱熹对祭礼发展的贡献还不仅如此,他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祭祖是一件神圣、庄严的礼仪活动,一切事项必须审慎对待。首先是确定祭礼时间。清代徽州吴氏家族就严格按照朱子《家礼》的要求,冬至一阳之始,祭始祖;立春生物之始,祭先祖;四时仲月因时而祭,祭四世祖先;季秋成物之始,祭祢。另有忌日之祭和三月墓祭。

自宋代以来,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就成为中国人祭祖的首要选择。一座气势恢宏的宗族祠堂,不仅是后人祭祖以隆孝的空间场所,更是彰显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红楼梦》中写道:宁府西边另有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还有一副长联,写道:“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上写 “星辉辅弼”,乃是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也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中国人相信“祖先不歆非类”,只有家族男性成员才拥有参与祭祀的权利,女性成员和其他外姓人绝不能参加祭祖。同时,参与祭祖还具有强制性,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祭祖,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如有无故不到茔拜扫者,加罚,罚金作公用,决不徇情”。在祭祖之时,族人需按照辈分逐次排列。《红楼梦》中写贾家祭祖时,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

子孙们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之情,在祭祀之前要诚心斋戒。斋戒期通常为三天,在这三天里,人们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都不能参加。除了自身的准备外,还要准备丰富的祭器和祭品。鲁迅说在他的家乡,每到年底,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就可称为“福礼”了。

到了祭祖这一天,族长率领全体族人在祠堂整肃待礼,按照朱子《家礼》的程序进行。主要仪节包括参神、降神、初献、亚献、三献、辞神、撤馔。核心部分是初献、亚献和终献的三献礼,通过三次献祭将准备的祭品依次献给祖先享用。南怀瑾曾回忆儿时在家乡祭祖:“我个人很小就代表出来祭祖,那个场面真把人吓死了!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穿着长袍马褂,好多人,好痛苦呀!一个台子又一个台子,再走两三步,中间又一个台子,再两三步路边又一个台子。上边都摆着祭品,人山人海站的很多。详细的情形时间久了,有些细节也记不清了。……那个主祭者很难当,一边四个人,现在叫司仪,过去叫赞礼,共八个。开始时不是喊典礼开始、主席就位,而是喊主事者各执其事,主祭者就位,像唱歌一样,拉着嗓子。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台,听赞礼的一叫,我头都晕了!像上了法场一样,步子都不敢走错。穿着长袍,一步一步走,然后跪在地上,而且还要用手把长袍拦一下,接着赞礼叫上——香。人家把香交给我,我就拜揖;再喊跪——我就跪下;拜——就要叩头,三跪九叩,这是初祭。然后再献这样、献那样,就位以前还要盥洗。旁边一个盆子盛了水,要擦手擦脸,像伊斯兰教一样,现在还保持这一种规矩。”南怀瑾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有趣地描述了20世纪前期一场隆重而神圣的家族祭祖仪式,仪式自身的神圣性,加之繁琐的仪式环节,确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备感压力,也记忆深刻。温州南氏家族的祭祀仪式至今传承,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南家人齐聚乐清白石镇,行祭祖大典,同时当地人还在这里进行农具产品交易,形成了地方庙会。

祭祖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颁胙,即将祭祖仪式中使用的肉类、面食、蔬果等祭品均发给参与此次祭祀的子孙。嘏词曰:“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来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颁胙是祖先和子孙的一次互动,祖先通过带有福气的胙食,把自己对族人的爱和福佑传递出去,让子孙在食物的芬香中感受爱,接受福佑。

中国社会自古重视血缘亲情,祭祖以隆孝是我们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冠婚丧祭等特定时间,集合全家、全族之人,举行隆重的祭祖礼仪,培植后人的孝道观念与感恩情怀,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伦理依托与仪式保障。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进入专题: 祭祖礼仪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184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