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既注重总体谋划、系统部署,又注重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从战略上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区分轻重缓急”。“区分轻重缓急”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象化表达,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蕴含着深邃的思考、彰显着实践的价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论。
区分轻重缓急,本质上讲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分析方法的坚持和运用。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和矛盾,关键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内部总是同时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也决定着问题的表现形式。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善于抓大事、优先解决主要矛盾的政党。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掌握并运用区分轻重缓急的方法,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我们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紧密相关。
注重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凡事有其要,执其要者事成。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形态和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能主次颠倒、轻重混淆。要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能够分清主流和支流,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善于抓住决定事物本质的东西,全力找出、紧紧抓住,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把降碳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等,无不彰显出我们党对抓重点、抓关键、抓要害的战略考量。
学会统筹兼顾、平衡把握、综合施策,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避免畸轻畸重、以偏概全。区分轻重缓急,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实践告诉我们,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关键在于用好辩证法。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应当认识到,在不同阶段和时期,工作有主次之分、任务有大小之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根据客观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分清主流支流,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运转。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当然,也要认识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看事物首先要看主要的矛盾、看主流,同时也要看到次要的方面,不能顾此失彼。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矛盾可能由被动地位上升为主动地位,变成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因素。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犯错误。因此,在区分轻重缓急的同时,还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面宽量大,有的问题相互交织,有的涉及深层次矛盾,落实好这些改革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改革大事要事,要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既保持历史耐心,又增强历史主动,掌握和运用区分轻重缓急的方法,有条不紊地逐项推进,才能确保完成好、实现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来源:学习时报
评论(3)
请先 后发表评论~
这是是一个体系,就像“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就像个拼图,一种世界观这个“拼图”应该是由一系列“拼板”知识有机地(相关性、结合性等等)拼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机械制造专业这个“拼图”至少是机械基本的物理理论下面的机械原理、设计原理、公差配合、制造工艺这四大部分下面的诸多”拼板“共同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本科教育“大众化”不应该是“大锅饭”。“工科不工,理科不理”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比如工科,你不能全是“理论课”,而是要针对工科专业的基本需要来设置。例如,机械专业你大学没有对应的“制造工艺学课程和教材”算什么工科?设计和制造工艺是“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般来说,设计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比例至少在1:5以上,并且还要明确:“设计”和工艺都是有层次的。即在不同的阶段,设计和工艺也是有交叉的。也就是说设计师要懂工艺要求,工艺师也要懂得设计与工艺的衔接(比如设计文件上药有中药的工艺要求和标注、说明)。对于工艺师来说,设计文件下达之前要审核设计的细节,必要时可以要求设计是做出相应的“变更”或补充。问题是大学培养一个设计师可能还行,但培养一个工艺师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制造单位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制造单位的工艺师往往需要根据经验调整后补充一部分工艺文件。而这些要求在目前高等院校的师资、实习条件都不具备。这是目前的工科院校或专业普遍的现象。只有极少数老牌的工科院校情况还好一些。就基本的工艺学师资力量并不是很缺,因为这些“老人”在企业里有不少(尤其是在退休不久的人员中),这些人中有两部分:一是工艺管理方面的人才,另一部分就是一线的技师人物。二者组成了企业生产工艺管控的基本架构。 此前清华招录了一部分其他学校的工艺技术人才,那么大多数工科院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获得这部分人才作为工艺学师资力量。 当下要做的就是要先把教材解决了。其实过去我们还是出版了不少有关制造工艺的教材。比如《钣金技术》、《锻压与铸造》、《粉末冶金与压铸》、《金属的表面处理》、《玻璃钢成型技术》、《钳工入门》、《金属热处理》····等等。尽管这些教材是中等技术或高职用的教材,但它又是工艺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常识。工科院校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那麽就业就容易的多了——至少用人单位比较欢迎这样的大学生。
否则,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