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泽 米湘月:新闻世界:新闻学元概念和问题的新探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8 次 更新时间:2024-11-03 23:27

进入专题: 新闻学  

王润泽   米湘月  

 

摘要: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系中,一直存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二元对立。对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勾连,很多哲人尝试提出过一些概念。自大众媒介诞生以来,普遍存在的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物质性的中介,构建出新闻世界,在实践中勾连起两个世界。新闻世界的基础是客观世界,即新闻以事实为本源,强调具体事实和整体事实的有机统一;同时,新闻世界构建的是基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世界,即偏向于主观世界和意义世界。新闻世界物质性地勾连起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新闻世界以构建、调整关系为核心和意义追求,突破了当前新闻学的知识体系所镌刻着工业革命的时代基因以及以文本为核心的底色,为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兼顾普遍和特殊、共时与历时的元概念,亦对反哺哲学和社会科学有所裨益。

 

问题的提出:从文本的新闻、文化的新闻到实践的新闻

“什么是新闻”,是新闻学科最核心的叩问,关于这一概念的论述,影响着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目前大部分高等教育新闻学教材中,新闻的定义都是根植于文本层面。但是,信息文明给新闻业所带来的“液态化”、策展化、智能化、杂合化等转变,在文本、叙事、生产、传播层面上颠覆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新闻生产标准,继续深度解构着围绕文本新闻构建起来的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等核心理念。这样的解释框架难以发展提振学科的阐释力和生命力,现今专业文本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概念内涵都需进一步更新提升。

早在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凯瑞曾经提出过新闻的文化内涵,借此从历史的角度拓展新闻研究的边界,深化新闻研究的领域。新闻属于文化的一种,受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价值观念甚至技术的影响甚大。作为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甚至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新闻价值的核心并不完全一致,新闻所呈现的内容和精神也千差万别。

“作为文化的新闻”固然为我们理解新闻开阔了视野,但这种概念止步于“解释”维度。诚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恰是唯物主义的要旨。一个概念的内涵阐释如果仅仅是止于“解释”,无法对学科研究进行引领和推进,这一概念的阐释就依然有进步和深化的空间。从实践的角度来解释新闻及其背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新闻概念的解释力和对学科研究引发的研究想象力,将大大拓展。

从作为文化的新闻到作为实践的新闻,詹姆斯·凯瑞针对此前新闻文化史的模糊、宏观且形而上的批评,提出了一个回归实践的定义:将新闻视为一种文化形式就是把它看作一种建构世界的实践,这种实践不仅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反身建构了记者和新闻本身。凯瑞关注到了感觉结构和社会心灵面向的新闻,开阔了新闻学研究的视野,但他无意识中使用的建构主义视角也导致了新闻根基——尊重事实和客观世界——的丧失。如若抱持新闻就是纯粹建构认知的观点,那么新闻将化为纯粹的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这将与尊重事实、尊重客观世界的新闻根基相悖。

鉴于长久以来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二分思维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破除这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建构“新闻世界”的概念,划定本体论、认识论,以突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二元对立,提出新闻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向。

世界与新闻世界:概念史的梳理与探索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一组二元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厘清了人们认识的基本框架,在此概念基础上衍生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分野。哲学中的客观世界是指“人们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思想领域,通常称精神世界”。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指出主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强调实践对于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为“世界”观念的实践性提供了深刻的启发。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或者说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各种勾连,对两者如何关联的思考促使西方哲学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追问下孕育出其他“世界”观念。柏拉图把人类世界二重化为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卡尔·波普尔在柏拉图理念世界及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启发下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构想。从理念世界到第三世界,西方哲学家们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纯粹主观世界和纯粹客观世界之外的可能性。

但是,无论是柏拉图旧形而上学的建制还是波普尔对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的强调都忽略了实践的维度,即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感性活动构建起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本质关联。这就使得上述“世界”观念的核心,着重在知识和认知的层面,缺乏物质性中介的勾连,使得“第三世界”虽然强调了知识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但由于生产知识中介的主观性——或者说其客观性的缺失,在本质上都是偏向于主观世界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根本上在于长久以来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勾连,一直缺乏偏客观物质性的强大的群体性中介。

工业革命后大众新闻媒介的诞生使得这一性质的中介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从客观世界里贡献了一个勾连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中介。物质性的大众新闻媒介与上文第三世界构建主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新闻媒介的物质性本质及其未来构建的学科核心,都强调了以客观物质性的“事实”类根基、本源和价值追求。自新闻实践生发以来,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在实践中构建出一个重要的“新闻世界”,这个世界的理想化要求是扎根在客观世界中的,它对客观事实和真相的追求与奋斗,体现了它以客观世界为根基和目标。

我们可以初步提出“新闻世界”的内涵表述:新闻世界立足于客观事实,通过新闻生产传播与新闻接受的互动过程,新闻接受者选择性构建出来的主客观世界有机统一的时空环境。“新闻世界不是纯粹的主观世界,也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也不同于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而是经由新闻生产传播和接受之后形成的一个针对同时空个体或群体的一种主客观相融合匹配的世界。客观世界的真实与存在是新闻世界的物质基础,而同样价值观和意义载体的文化观是新闻世界的黏合剂。”在此概念范畴内,新闻世界并非指向纯粹客观世界或纯粹主观世界,而是兼顾了事实的客观呈现和认知的主观建构性的双面向,并经常随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对其认知的改变而处于变动之中。这个世界实实在在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主客观世界在实践中可以互相得到改造的本质关系,“主体的人通过新闻世界的构建和修正,强化或改造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建构和增强人的主体性”,“新闻世界的主体以个体的人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同频共振的主体人群”。

“实践”是新闻世界里主体通达客体的桥梁。需要明确的是,新闻实践指向马克思实践哲学和实践理论的维度。马克思通过“感性活动”完成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包括了物质实践、精神实践和交往实践的总体性实践。具体于新闻学科中,“实践是构建新闻世界的文本客体和从事新闻活动的主体心态职业等的产生和存在,以及变化的基础”,包括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创新路径与方式。可以说,通过实践新闻世界勾连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以事实为本源:新闻世界的根基是客观世界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是新闻学知识体系中的公共认知。尽管这一论断在语词层面上业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本学科内部对于“事实”的理解仍存在分歧和论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指已经发生并且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事实是扎根于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物质现象。在认识论上,事实存乎外在性。“真实”则在“事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存在论上,“真实”的含义是指客体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在认识论上,真实指向认知的符合论。在实践上,“真实”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是“关于在实践活动中的人的总体性的‘真实’”。相较单个的、侧面的事实,真实在存在论上更强调事物的发展和过程性,因此涵盖范畴更广。“真相”则与“假相”相对,是隶属于“现象”这一概念范畴的次级概念,两者均是事实性的存在。真相不是静止的、割裂的、局部的事实,而是指向整体的事实。“真理”更强调客观世界的普遍性和总体性。

在事实、真实、真相和真理的光谱中,事实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单个的、孤立的、侧面的事实能够被拼凑成为整合的真相,并辨别假象,反映出真相的整体特征,最终抵达“真理”。新闻以事实为本源,因此新闻处在事实、真实、真相和真理的光谱中的特殊位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学科诞生后首要的核心概念,奠定了新闻学的核心、基础和价值。从新闻实践史角度看,新闻真实的内涵是在新闻内容或产品的不断拓展中,一点点被构建出来的。

当新闻真实成为新闻产品的核心属性,真实也成为新闻文本的核心价值和高贵的品性。它对大众新闻媒体其他产品出现和标准确立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如新闻评论也要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评论,新闻图片或照片也必须以真实为底线。尽管数字时代的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但是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亘古不变。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谈论客观世界的文本,才是新闻文本,否则这将是一个宽泛的、主观的文学文本或其他文本。

图片

尽管新闻的本源是真实,我们也要认识并承认: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一则新闻所报道和呈现的事实可能是局部的、有限的事实。从符合论而言,在当下只要是可以核验的事实就是符合新闻真实的。新闻所报道的信息只要经得起各种事实核查方式、手段的检验就被认定是与事实相符合的。

承认新闻事实是一种居于客观世界的局部的、有限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对真相乃至真理的放弃。相反,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新闻事实来构建更全面的、总体性的事实,即从局部事实和具体事实走向整体事实。马克思所说的“报刊的有机运动”便是从发展、矛盾的角度来揭示这一点——“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在报刊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对于事实的认知会不断纠偏,进而不断接近真相。互联网的信息环境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将新闻的事实分解并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可核验的事实对于新闻真实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自反与建构:新闻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

新闻生产固然是基于客观世界的事实的报道,但新闻作为一种独特文本,其建构性、自反性意味着新闻还关乎认知的主观世界。新闻世界构建的是基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世界,即偏向于主观世界和意义世界。

人的精神属性意味着客观世界之外还存在主观世界和意义世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因此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的人的认知结构使得主观世界区别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还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建构主义揭露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新闻作为一种文本成为主客体的中介。在将客观世界文本化的过程中,新闻事实受到主体、文本、叙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非简单的复刻。

由于新闻生产始终与“人”休戚相关,新闻世界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世界的塑造。在日常新闻实践中,由于时空组织和框架等因素的存在,新闻的再生产定义和再定义、建构和再建构着社会意义。

新闻生产主体之外,新闻文本在生成之后的接受环节也介入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一方面,文本拥有存在的方式始终指涉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新闻理解仍然关乎以认识论为核心的主体哲学,新闻文本的间隔性使得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开辟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意义世界。新闻作为一种话语性生产还涉及解码与建构,这一过程有赖于接收者的主观意愿和社会关系。由于不同主体的诠释不同,打开的新闻世界也不同。

相较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新闻世界强调主体的人或人群,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对话阐释,对事件的意义赋予和构建是不断生成、变动和修正的。要言之,新闻世界指向主客观相融合匹配的状态和偏向,是基于事实进行主观选择后的互动的结果。

新闻理论再出发:新闻世界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概念”是搭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和结构。提出“新闻世界”的概念为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元概念的知识驱动力。新闻世界是内蕴关系结构的元概念,指向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同时,新闻世界还融入更大的世界结构之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交互作用,调节、修正着社会关系。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上,新闻世界所指向的问题域是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因此能够为新闻历史和当前的新闻实践提供思考的新视角。在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处理上,新闻世界的概念兼顾了中国新闻实践的在地化特色以及社会科学理论解释力的普遍性特质。以新闻世界为元概念延伸出来的概念网络和问题体系能够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建设。

就跨学科价值而言,新闻学科当前所使用的大量概念和理论是从西方新闻传播学科或者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转化并填充于新闻传播学实践而来的。这样的概念借用和转化固然对于开拓学科想象力和知识图景具有重要作用,但如若不突出新闻传播学科本身的视角,将面临新闻学沦为其他学科领域注脚的困境,甚至遭受“新闻无学”的诟病。同时,此前的新闻学研究更多关注于新闻职业化生产内部的命题,较少向外探究新闻与人类社会的深层关联,更罔论人类存在的终极命题。

作为元概念的新闻世界提供了新闻学科的独特视角,能够起到衔接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作用,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将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新闻的视角切入,新闻世界在人类交往革命中、在人的解放过程中,如何发挥以及发挥了怎样的功能,类似的提问能够推动本学科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进一步保持良性互动。

 

作者: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米湘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摘自:《新闻大学》2024年第1期

本文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

    进入专题: 新闻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2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