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名称,很为一些学者所不赞同。他们认为译名不准,主张唯物主义应译为物质主义,唯心主义应译为理想主义。如果这种说法能成立,那么整个哲学就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了。
在我看来,这不是译名和用语的问题。将唯物主义者理解为重视物质享受的人,把唯心主义者理解为追求崇高理想并为真理献身的人;把唯物主义贬入地下,将唯心主义抬到天上,这是一种庸人之见。恩格斯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人类的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
其实,就贪婪、牟利、投机等而言,唯物主义者可以这样,唯心主义者也可以这样。就理想信仰而言,唯心主义者可以有,唯物主义者同样也可以有。恩格斯说,这“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不相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为划分标准的世界观问题,与道德高下无关。
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不是对它们的贡献作价值评价。对如何评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恩格斯另有标准。恩格斯曾经猛烈批判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同时赞扬黑格尔唯心主义中包含的哲学智慧。可见,评价哲学的标准,是它们对人类智慧的独特贡献,而不是单纯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为依据。因此,全面把握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应该区分哲学体系性质的划分和哲学思想内涵的价值评价,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多年来,我们曾经错误地解读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论述的实质,以致陷入唯物主义等于进步、唯心主义等于反动的泥潭之中,从而无法理解人类哲学史的本质。翻开哲学史,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具有重要思想地位的哲学家,其中不少属于唯心主义思想阵营。如果将他们的名字从哲学史剔除,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就会大为失色。就人类思想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关注的重点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它们包含的哲学智慧都是人类所需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线,否定它们的区别,而是要针对不同问题,确定它们的不同功能。就存在和思维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来说,唯物主义的道理是正确的。但要实际理解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解决主观能动性问题,仅靠这个原则又是不够的。必须分析人的精神世界何以如此复杂;人的主观能动性何以如此重要;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现实何以有不同的评价和心理感受。为此,必须以思想和精神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否则,哲学就是残缺不全的,不能称之为智慧。
在有关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在从物到思想还是从思想到物的不同路线问题上,我们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如何评价不同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各自的贡献是另一回事。作为个体的哲学家的智慧贡献,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线。凡是唯心主义一概否定,凡是唯物主义一概正确,把丰富的人类哲学智慧消解在两大阵营的对立中,遮蔽了哲学发展的本质。
我们要分清在什么意义上赞同唯物主义者,在什么意义上批判旧唯物主义者;在什么意义上赞扬唯心主义者,在什么意义上批判唯心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属于新唯物主义,所谓新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调和,不是唯物主义加上唯心主义就可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在致伯恩斯坦的信中指出,“说什么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一样,二者都有片面性,应当结合为一个更高的统一体,这种说法是陈词滥调”。他在《反杜林论》中还写道:“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2000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2000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持久性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新在它是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反对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物质和精神贯通起来,但它的本质仍然是唯物主义,属于唯物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一种新哲学。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种哲学不能折衷,不能相加,它们的根本原则不同,立足点也不同。马克思主义属于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主义。它是沿着唯物主义方向前进的,而不是沿着唯心主义方向前进的。但是它不拒绝全部以往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哲学的积极成果。对于如何评价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哲学史对具体哲学家作具体分析,这不是简单依靠改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名称就能说清楚的。相反,改变名称,把唯物主义称为物质主义,把唯心主义称为理想主义或观念主义,可能会制造更大的混乱,模糊哲学发展史的真实历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评论(1)
请先 后发表评论~
唯物唯心争属鸡肋 陈先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属于新唯物主义,所谓新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调和,不是唯物主义加上唯心主义就可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在致伯恩斯坦的信中指出,“说什么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一样,二者都有片面性,应当结合为一个更高的统一体,这种说法是陈词滥调”。他在《反杜林论》中还写道:“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2000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2000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持久性的基础上。” 吴青萍:唯物唯心之争实属鸡肋。陈教授此文引经据典似乎在以恩格斯所说为准,但说来说去仍然看不到两者谁才更高更好的服人理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这么煞有介事地分辨唯物唯心之争呢。事实上,我们回到实际来看,从自然世界总比人类来得更加久远,或者人类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产物来讲,唯物(自然界)就在唯心(人类思想)之前。但如果仅从人类诞生以后所造成的世界变化来讲,因为人类的一定思想必然支配一定的行为,造成一定的世界,所以就回避不了思想决定世界的唯心在前了。由此综合看去,即可得出唯物的想法毕竟太过久远,唯心的把持才更有用处。 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在于,人的思想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的真相其实也是唯物与唯心搅合在一起而发生作用的。1、实际反映生成(偏唯物);2、信仰灌输造成(既有唯物性,又有唯心性);3、大脑想象形成(偏唯心)。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因为过于趋向唯物主义认识论,于是单方面只讲究思想的第一个来源(这与与传统世俗观念文化的非信仰性相一致),其实这样不免就会造成新的思想基础单薄(信古守旧唯书唯典一如既往)。说到底,它应是我们科学哲学一直很难发育发展发达的底层逻辑羁绊。反观人家,恰好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大师很多,科学哲学源远流长,究其根本,就在于其思想来源更趋向于多元化丰富化互补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