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东: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整体及创造性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582 次 更新时间:2024-05-29 21:56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洪光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就内容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述极为广泛,体现在其关于宣传思想、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及网信工作等诸多重要讲话中;同时,其涵盖的问题、辐射的领域十分丰富,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诸多要素与环节。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文化的基本内涵及文化建设的基本环节来审视,可知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聚焦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地位、核心、布局、原则使命等关键命题,形成包括文化地位论、文化主体论、文化整体论、文化原则论和文化使命论等在内的逻辑整体。当前,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分析其逻辑整体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一、文化地位论

对文化战略地位的思考是探讨思想文化工作问题的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思想文化虽受制于经济基础,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经济与政治产生反作用,即“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而在谈及文化的重要地位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这是“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3]的原因所在。由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要求和“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4],从民族、国家、个人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深化了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

(一)民族维度: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民族的生存、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在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5]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在历史中,中华文明发展也曾遭遇无数艰难困苦,但每到关键时期,中华民族都能于困境中壮大、逆境中奋起。究其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6]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恒久有力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正是这些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解和精神”[7],从而“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8],并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发展并追求复兴的不竭动力。换言之,没有这些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是不可能如今天这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国家维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

文明是标志社会进步的范畴。古往今来,虽然人们对文化与文明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文化发展进步无疑都是社会文明提升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核与标尺。正所谓:“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着眼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先后提出变“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为“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0]、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1]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思想,体现了党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对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追求,彰显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立足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着眼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提出要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12],并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显著标志,凸显了以文化发展带动社会文明进步与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3]

(三)人民维度: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尽管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4],并随社会进步不断增强。由此,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人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论及共同富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5]这就是说,共同富裕包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包括精神在内的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精神生活的内在与外在表现,与精神生活有着内在的逻辑对应关系。具体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一定意义上定位了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而文化则决定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内容和价值理念。由此,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搞好经济建设、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要将精神生活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内容,大力“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6],这样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文化主体论

在不同语境中,主体的内涵虽有不同,但大多指代事物的主要成分与核心部分,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具有阶级性,即“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7];同时,文化还具有历史继承性,其虽在长期发展中体现了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终归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并随其不断变革而发展。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文化的基本特征、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和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从领导力量、价值指向与精神命脉等多个维度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阐发。

(一)领导主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领导权是文化工作的核心,反映由谁肩负领导力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党的执政地位在文化领域的必然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18]由此,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能充分发挥在文化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这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

当前,坚持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就是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9],“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20]这样才能“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21];同时,要贯彻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22]确保文化理论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能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发展方向,在增强“四个意识”中使党的领导地位和精神意志能体现在理论舆论、文化文艺、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价值主体: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价值主体是文化建设关键,其反映文化的价值导向,本质上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23]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4]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文化工作的根本立场。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需要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人民中心的导向。

文化工作的人民导向决定了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文化从群众中来的理念,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25],而“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26];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7]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28],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能必须秉持“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最终“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29]。

(三)思想主体: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思想主体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表征着对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自主意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是同构的,也会体现出异质性。由此,文化发展既要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又需直面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的碰撞与交融。这意味着,文化发展必须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否则便成为他者文化的附庸。

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守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30]这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要始终坚持。但是,这种坚持不是消极的,而是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其不断发展进步,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1],使之成为支撑民族复兴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文化系统论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之一,其强调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推动事物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思想文化工作有着复杂的结构系统,不仅涉及理论创新、舆论宣传、文化文艺、线上线下等诸多要素与环节,而且其本身也处在社会系统中,受经济增长、政治建构、社会发展及制度完善等要素影响。立足于此,在谋划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从系统论的高度对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

(一)突出全面:覆盖文化建设的各环节与全要素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要素多,涉及内容、范围和环节也异常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文化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各要素与全过程。

在工作领域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信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内容。在工作内容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文学艺术创作、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空间治理、公民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公共文化服务、中华文明传承、对外话语权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主题。在工作对象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触及全党、全体人民、“关键少数”、广大青少年、教师、宣传思想战线工作人员、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新媒体从业者等群体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宣传思想部门、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等部门。而在工作阵地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及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博物馆、纪念馆等媒介与场所。可以说,这些部署安排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且重点突出,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32]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强化互动:协力文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思想文化工作是个联结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与“怎么建”等重大问题,实现了文化工作中的体与用、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具体来说,一方面,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即依托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有机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精髓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锻造形成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有机体,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形态。另一方面,坚持推进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发展,即将文化建设放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着重围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等任务,遵循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好中国实践的基本思路,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提炼出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提出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彰显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三)注重协调:统筹文化建设与社会整体发展

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文化及其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与其他要素的普遍联系之中并相互影响。立足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也体现出系统性,特别注重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一方面,突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同时,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突出制度建设、法治保障及体制改革等对文化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在制度建设方面,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系列制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具体制度,建立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志愿服务体系、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等。在法治保障方面,从立法和执法入手,着眼于网络安全、著作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英雄烈士保护以及广播电视管理、文化市场执法管理、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等各个方面,为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体制改革方面,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具体文件,以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和部署文化建设。

四、文化原则论

一般说来,原则即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是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合理化的价值、目标、组织所遵循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阶级属性,从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关键遵循等维度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与凝练。

(一)核心遵循: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是文化建设首要问题,其涉及文化工作为谁服务的原则性问题。具体来说,党性即基于党的性质、纲领、使命与宗旨等确立的原则,其要求文化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33]。人民性乃是人民立场与方法,其要求文化工作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34]。

对于二者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工人党是惟一代表无产阶级经济利益的政党”,[35]“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37]这在于,中国共产党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基本政治观点;党的性质宗旨也决定了其指引的政治方向、坚持的政治原则与持有的政治立场,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标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要求、人民中心的工作取向等高度一致。在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既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增强政治定力,增强看齐意识,又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等结合起来,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二)基本要求: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这与文化的历史性、连续性与传承性高度一致,契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精髓,体现了文化发展中变与不变、继承与弘扬、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等规律性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8]

这就是说,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文化工作必须坚守“根本”,即“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39]这样,文化建设就有了完备的制度保障、明确的发展方向、科学的原则立场以及一以贯之的根脉、魂脉与血脉,文化发展能走在正确的历史道路上。另一方面,其又强调必须坚持创新,即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实践发展,创造文化工作“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40],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回应新关切、应对新问题,以更好担负起新征程上肩负的文化使命,并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历史主动。

(三)关键机制:坚持内生与外源相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乃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不可或缺。当然,较之于外因,内因更为重要。在论及新时代文化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41]的态度,强调必须同时发挥文化发展的内生与外源机制的合力作用。

具体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即坚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前提。在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推进“两个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2],以及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作用,在“两个结合”中实现文化发展和进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43],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以激发文化发展的外源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44]这既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关键。因此,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的胸襟,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和自信开放的姿态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更好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进步。

五、文化使命论

文化使命即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要实现的目标,其体现了执政党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文化建设任务的思考。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多次就新时代文化使命进行阐发。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入,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45],形成了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论。

(一)社会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社会层面,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在全社会铸就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与力量。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46]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真正承担起“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47]。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凝结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努力将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持续筑牢全社会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再次,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艺是文化传播弘扬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中承担着铸造灵魂的作用。推进文化建设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立足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生产反映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努力以不负时代、无愧人民的文艺创作引领社会风尚与时代风气。

(二)国家层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文化建设既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推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层面,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抓手,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道路是文化强国建设之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与基本国情,决定了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现实国情,以建立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为保证,以坚持“两个结合”为动力,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为方法,以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文明传承等为战略部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其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改革是强国建设力量之源,新时代文化建设注重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出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先后就文化领域中的两效统一、媒体融合、高端智库等制定政策,理顺了内宣外传、传承发展、部署落实等辩证关系,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四梁八柱”,为激发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奠定基础。

再次,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两翼,事关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新时代文化建设既着眼文化的人民性之要,注重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又突出文化发展的产业化之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一条将阶级性与公共性、公益性与产业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极大地助推国家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民族层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以相对特殊性的存在反映成为文明样态,并构成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民族层面,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民族复兴为旨归,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按照时代特点与要求,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内涵与时代价值,持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相融通,保持其文化主体性并激活其生命力,带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

其次,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文明风尚和行为准则。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状态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所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立足文化与文明的内在逻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加强诚信体系与诚信文化建设,努力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努力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与行为规范,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

再次,增强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与实现途径,其体现了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8],以更好走向世界并造福世界。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两个大局”背景下思想文化的战略地位、核心主体、总体部署、建设原则以及历史使命等进行了系统阐发。这些观点,既独立完整而自成系统,彰显了现阶段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又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严密统一的理论整体,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当前,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与理论创新,必将有助于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不断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并以其强大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洪光东,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新视野》2024年第3期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9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