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古典诗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12 次 更新时间:2024-05-14 16:58

进入专题: 比喻  

谭汝为  

内容提要:比喻是人类思维的智慧闪光,是语言艺术绽开的灿烂花朵。诗歌是以高度凝炼的艺术语言负载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形成了比散文更为灵活的运用形式,如互喻、倒喻、顶喻、共喻、双喻、连喻、骈喻、较喻、否喻、博喻等。这些特殊的比喻形式,使比喻这个语言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更加瑰丽多姿,使比喻更显示出具象性、会意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词:古典诗歌  特殊  比喻  形式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中国古典诗歌在运用比喻时,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喻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广泛地吸引着中外的诗歌爱好者。本文总结罗列了中国古典诗歌十种特殊的比喻方式,并援引诗例语料阐发之。

1. 互喻(A如B,B如A)

互喻就是本体与喻体互相设喻,即先用喻体比本体,再用本体比喻体,形成“A如B,B如A”的格式。例如:

1)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梁·范云《别诗》)

2)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荆北雪如梅。 (唐·张说《幽州新岁作》)

3)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 犹不见还家。(宋·苏轼《少年游》)

4)雪似古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宋·苏轼《江神子》)

以上四例都把“雪”引进喻苑,或把花把人比喻成雪,接着又把雪比喻成花或人。互喻的诗句使读者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联想。再如:

5)冰如玉,玉似冰,比壶天表里澄清。 (元·钟嗣成《凌波仙·吊范冰壶》)

这首小令点化了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意。用“冰如玉,玉似冰”来称颂范冰壶“表里俱澄澈”的高尚人格与气节。

6)花枝似脸脸如花,娇脸无瑕玉有瑕,黄金有价情无价。 (明·杨慎《水仙子》)

这个互喻“花枝似脸脸如花”,形容少女娇艳的容貌,启人联想。

7)其上天如水,其下水如天。 (清·郭麟《水调歌头·望湖楼》)

这个互喻描摹了望湖楼下天水合一的浩淼雄浑的景色,令人忆起“秋水共长天一色”“水随天去秋无限”的景致。

以上互喻诗句都是比喻与回环的兼用。这种互喻句使本体、喻体两种物象缠绕勾连,反复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强化了诗句的节奏感。

2. 倒喻(B如A)

倒喻又称逆喻,是本体与喻体在位置上互相颠倒的比喻,其特点是喻体置前,本体移后,形成“B如A”的格式。例如:

8)久拼野鹤如霜鬓,遮莫邻鸡下五更。 (唐·杜甫《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

9)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唐·刘禹锡《竹枝词》)

10)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唐·白居易《长恨歌》)

11)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宋·王观《临江仙·离怀》)

1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浣溪沙》)

按正常的语序,例(8)应为“霜鬓如野鹤”。例(9)应为“郎意似花,虽红易衰;侬愁如水,无限流淌”。例(10)写唐玄宗思忆马嵬丧命的杨玉环,回到长安池苑,见芙蓉如睹其面,见柳(叶)如见其眉。其实,比喻的本体仍应是杨妃之“面”与“眉”,复原后应为“面如芙蓉眉如柳”。例(11)应为“我心肠应是桃花”,曲折地道出女子唯恐情郎变心的担忧,用娇弱而承受不了微雨摧残的桃花来比喻自己那敏感、脆弱的感情。例(12)应为“梦如飞花轻盈无碍地翻飞,愁似丝雨纤细而绵长”。

诗歌的倒喻,是为了强调喻体,或为了适应平仄韵脚的规则而把喻体移至句首,来强化其意象,从而造成新奇而显豁的艺术效果。

3. 顶喻(A如B,B如C)

顶喻是在一个句子或相邻的两个句子里,包含着两个明喻。前一个比喻的喻体同时兼任后一个比喻的本体。形成“A如B,B如C”的格式。例如:

13)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4)携手登高赋,望前山。山色如烟,烟光如雨。(宋·刘辰翁《金缕曲·登高华盖岭和同游赋》)

15)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急流。(清·叶燮《客发苕溪》)

例(13)“水”既是“月光如水”这一比喻的喻体,又是“水如天”这一比喻的本体。二喻相衔,情景相生,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独上江楼望月怀人的怅惘之情。例(14)以“山色如烟,烟光如雨”的顶喻描摹出苍茫雄浑的江山胜景。例(15)即景设喻,抒发扁舟游子的羁旅愁思。

顶喻是在明喻的基础上兼用顶真辞格,两个比喻上递下接,紧紧相依,使意象环生,语势畅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共喻(A[,1]A[,2]如B)

在一句话里,用一个喻体同时比方并列的两个本体,形成“A[,1]A[,2]如B”的格式。这种喻式我们称之为共喻。例如:

16)郎马两如龙,春朝上路逢。(唐·卢纶《送黎兵曹往陕府结亲》)

17)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唐·白居易《续古诗》)

18)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五代·冯延巳《采桑子》)

19)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奴贩妇皆冰玉。(宋·苏轼《书林逋诗后》)

20)诗情饮兴如云薄,草色花光似酒。(宋·范成大《登西楼》)

例(16)“郎”是指黎兵曹,他即将成亲,是为乘龙快婿;所乘之“马”亦如龙媒神驹。故谓“郎马两如龙”,以“龙”共喻“郎”与“马”,新颖俏皮,充满喜庆气氛。例(17)赞扬少女的容貌和品德犹如玉之晶莹纯美。例(18)以“流水”共喻“年光”与“往事”,“逝者如斯夫”。例(19)以“冰玉”共喻“佣奴”“贩妇”,这种手法正如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所评:“将以称美林逋,乃至谓吴侬之佣贩皆如冰玉,深一层说入,而林之神清骨冷,其为高节难继处,不待罗缕矣。”例(20)以“酒”共喻“草色”与“花光”之蓬勃艳丽;以“云薄”(“薄”,迫近)共喻“诗情”与“饮兴”的浓烈激荡,来突出少年豪气。

共喻中处于本体的并列的两个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共性或内在联系,所以一个喻体可以兼顾胜任。共喻可以突出本体两个事物共同的特征,而且言简意繁,以少胜多。

5. 双喻(A如B[,1]如B[,2]

双喻是指在一个诗句中,并用两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事物,形成“A如B[,1]如B[,2]”的格式。例如:

21)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潮。(唐·元稹《江楼月》)

22)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唐·温庭筠《南歌子》)

23)十指如玉如葱,凝酥体,雪透罗裳里。(敦煌词《倾杯乐》)

24)再安社稷垂衣里,寿同山岳长江水。(敦煌词《菩萨蛮》)

25)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宋·王禹偁《春居杂兴》)

26)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清·龚自珍《秋心》)

27)事事相同古所难,如鹣如鲽在长安。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

例(21)以双喻描摹嘉陵江的涛声如鼓声大作,又似海潮怒吼。例(22)描写杨柳枝条如带如丝的飘拂参差的景状。例(23)以“如玉如葱”比喻女子手指的纤长白皙貌。例(24)以“山岳”与“长江水”为喻体比喻“寿”之绵长。例(25)描写春云变幻不定。例(26)先以“海”比喻心事的浩茫无际,然后以“潮”比喻心情的激荡起伏。例(27)“如鹣如鲽”这个双喻句是用典:“鹣”(音jiān)是传说中的比翼鸟,“鲽”(音dié)是传说中的比目鱼(见《尔雅·释地》),后人多借用比喻夫妻恩爱。此诗句借以比喻诗人(龚自珍)与好友吴虹生亲密的友情。

双喻,连用两个喻体比喻同一本体,其中描写景物或心情的双喻,往往呈现出时间或空间的动态变化,使本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有层次的描绘与展示。

6. 连喻(A如B/C如D)

连喻是指在一句诗里,两个相关连的明喻并列连接在一起,形成“A如B/C如D”的格式。例如:

2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29)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铜生吼。(唐·李贺《开愁歌》)

30)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宋·苏轼《南堂》)

31)笋如玉筯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宋·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32)碧天如水月如眉,城头银漏迟。(宋·秦观《醉桃源》)

例(28)妙用连喻把地上的露珠与天上的弓月勾联在一起,突出“九月初三夜”的可爱。例(29)“衣如飞鹑马如狗”,用漫画式的夸张性比喻,展示生活的拮据困苦。例(30)写诗人在黄州南堂的生活环境:“簟纹如水帐如烟”,借以烘托作者安闲自行的情趣。例(31)以“嫩笋如玉釐,桑堪(葚)如玉簪”来形容张中舍隐居处的山野风光与情趣。例(32)“碧天如水月如眉”,两个比喻既符合接近联想的心理规律,又妙将景物与抒情联系起来。

连喻的两个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七言诗句由两个比喻句组成,形成上四下三的音节结构,使诗句的语言流畅贯注。

7.骈喻(A如B,C如D)

所谓骈喻,是指一首诗中相互依存、相互对照的两个比喻成对地并列在一起,形成“A如B,C如D”的格式。例如:

33)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盘石无转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4)愿委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宋·欧阳修《渔家傲》)

35)妾心江岸石,千古无变更;郎心江上水,倏忽风波生。(宋·吴龙翰《乐府》)

36)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唐·李白《自代内赠》)

上述四个例句都是以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口吻,用对比手法,妙用骈喻以两个喻体之间的关系去比喻述说两个本体(“妾”与“郎”)之间的关系,借以表达抒情主人公——“妾”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还有一种骈喻的变体,即将两个各自独立的比喻按其特殊的逻辑关系复合联系在一起,以表达深婉的含义。试以苏轼三个诗例说明:

37)欲将驹过隙,坐待石穿溜。(《次韵答章传道见赠》)

“驹过隙”,比喻时光易逝;“石穿溜”,即滴水穿石,比喻长期而逐渐深入的磨炼。二喻复加,通过对比昭示深层含义:“以短暂易逝的人生,去追求遥遥无期的功名,简直是渺茫之极!”

38)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之二)

比喻较为曲折,二喻合解,意为:“我的心田皎如孤月,但时事如浮云动荡变化不定,使我炽烈的一片忠心竟化为孤寂的虚无。”

39)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此联对仗工稳,“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二喻骈列,文意相摩荡,顿生深层含义:“有志者对人生的追求年年如斯,亘古不变;但因种种外力阻挠,竟使这种努力往往落空,时过境迁,令人遗憾喟叹!”

骈喻与连喻的区别在于:连喻的不同喻体间只是直接的线条连接,并无深层的联系;而骈喻的喻体之间却是立体的逻辑联系,形成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8. 较喻

较喻,又称为“比较性的比喻”,即本体与喻体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形象化的比较,来强化主体的某个本质特征。较喻又可分为“本体超过喻体”与“本体不及喻体”两类。修辞学家把前者称为“强喻”,把后者称为“弱喻”。

甲、强喻(A比B强)

所谓强喻,其特点是本体胜过喻体,形成“A胜B”或“A比B强”的格式。例如:

4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41)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慢。(宋·石懋《绝句》)

4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3)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宋·张耒《秋蕊香》)

以上诗例,都是强调本体事物在某一相比点上超过喻体事物。例(40)在“红”这个相比点上,花>火;例(41)在“飘荡”这个相比点上,我>杨花;例(42)在“瘦”这个相比点上,人>黄花;例(43)在“浓烈”这个相比点上,别离滋味>酒。

乙、弱喻(A不及B)

所谓弱喻,其特点是本体不及喻体,形成“A不及(或不如)B”的格式。例如:

4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45)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唐·王昌龄《长信宫词》)

46)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唐·孟迟《长信宫》)

47)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宋·陆游《舟中感怀绝句》)

48)绝顶峰攒宝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花啼杜鹃,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元·张可久《红绣鞋·天台山》)

以上诗例,都是强调本体事物在某一相比点上不及喻体事物。例(44)在“深”这个对比点上,桃花潭水<汪伦送我情。例(45)在“得宠幸”这个对比点上,遭贬的玉颜<寒鸦。例(46)在“轻盈自由”这个对比点上,被弃置的嫔妃<春燕。例(47)在“按时达到”这个对比点上,功名<江潮。例(48)在“险恶”这个对比点上,天台山<人心。

较喻是在隐式的比喻前提下,对本体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比较映衬,它往往以夸张的手法通过对比,将本体事物的本质特征推向极致。

9. 否喻(A不像B)

否喻又称为“反喻”、“否定性比喻”。它通过对喻体进行否定的方式来突出本体的本质特征,形成“A不像B”的格式。例如:

49)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这首诗以女子口吻说:“我的心不是镜子,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容纳的。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任意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随便翻卷。”连用三个否喻,表达出这位女性坚贞不渝的品德。

50)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唐·温庭筠《三洲词》)

51)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宋·朱敦儒《一落索》)

例(50)否定了喻体“波中月”,因为它外表虽圆,但实质虚幻;否定了喻体“枝上雪”,因为它颜色虽白,但轻浮无定。从而表达出对追求真正长久的团圆、赞颂永生不变的洁白的希冀。例(51)否定了喻体“飞花”,因为它虽纷繁,但毕竟是有数可计的。借此为衬托,强调“愁绪”的无穷无尽。

否喻从反面肯定本体,强调本体与喻体在本质上的相异之处。在这方面,它与较喻的弱喻有某种重合之处;但它往往对喻体作完全否定来肯定本体事物,语气更为决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博喻(A如B[,1],如B[,2],如B[,3]……)

博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接连着比喻一个本体,形成“A 如B[,1],如B[,2],如B[,3]……”的格式。例如:

52)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小雅·斯干》)

连用四个喻体比喻新落成的宫殿,这四句诗译为语体:“宫殿像踮起脚那么高耸,像箭头那样有角有棱,又像巨鸟展双翼,还似野鸡飞上天空。”

博喻在唐宋诗坛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开头:

53)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分别用四个喻体比喻公孙大娘的舞技:剑光闪烁如后羿射落九日,矫健腾跃如群仙驾龙飞翔,在如雷鸣般的鼓声将要歇止时登场,舞剑结束犹如江海波光凝滞平静。再请看:

54)病膜谁将宝篦刮,痒背恰得仙人抓。长川奔浑走一气,巨镇截薛上赤霄。又如阴云载雷电,光怪迸漏不可包。(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连用五个喻体比喻阅读公素赠诗后的感受,喻体选择新意迭出,气象博大。

55)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如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宋·苏轼《百步洪》)描写一叶轻舟在一泻千里的洪流中顺流飞驶,连用“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七个喻体去渲染,淋漓恣肆,蔚为壮观。

56)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宋·苏轼《石鼓歌》)形容石鼓上半隐半现的古文字,连用六喻:分辨石鼓文字如同在古器中识得古鼎,在群星中识得北斗一般;模糊不清的文字已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但能依稀识得残笔;而保存下来的文字秀丽如缺月如嘉禾。应指出这六个喻体都是朴拙典雅的,恰与内容相契合。

57)一落千丈声怒号,如旗如布如狂蛟。(清·袁枚《到石梁观瀑布》)连用三喻描摹瀑布的气势,如旗旌飘动,如布帛抖落,如狂蛟腾跃怒吼。将三个比喻浓缩于七言句中,更令人击节。

58)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三个明喻,复沓叠出,交织成恢宏磅礴的气势和色彩眩目的境界,这种奇思妙想显示出诗人卓然不群的才气!

博喻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比喻本体,它“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接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

    进入专题: 比喻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41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