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解释与探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77 次 更新时间:2024-04-23 18:01

进入专题: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罗福凯  

摘要: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专业科学理论研究进展和教育学规律,其具体操作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财务学发展规律、大学教学规律、生源、师资和社会需求,是大学制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考虑的基本因素。我国大学自本世纪以来迅速发展,但却饱受争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质是再现财务学理论研究与发展进程。研究表明,财务学原理、财务计量经济学、数量财务、财务工程、公司财务、财务分析、资本资产价值评估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时间既定,在科学研究与发展未发生专业理论颠覆性变化之前,教师只能修改课程大纲内容而不可随意开设新课程。

关键词: 专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与发展规律;教学规律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资产规模和专业数量迅猛增长,多地高校入学率超60%,高校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防人才供给做出重要贡献。可是,一些大学因改革滞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缓慢,受商业规则侵蚀,校园失序频现报端,教学质量屡受批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新思想[①]应运而生。教育部统一部署[②],各大学研究其专业定位,归纳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经验,统计获奖数量和学生就业数据,上报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优。一流专业和一流大学建设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思想运动。某些大学师资和生源均很好的财务管理专业,只因校内指标有限被迫评为省内评一流专业;很多大学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高度雷同[1],但积极申报或申报书写得好,也评为全国一流专业。专业评估离开教育学而采取体育竞技和行政管制方式,将严重干扰教学工作。有些教师心思不在学校三尺讲坛而热衷于领着学生到校外进行一流课程讨论并在杂志发表高论赚取科研补贴。显然,这值得引起人们重视。

至2018年,财务管理专业成为我国财经院校设置本科专业数量的第一名,覆盖学校比例93.55%,远高于第二名国际经济与贸易(覆盖学校比例91.13%)和第三名会计学(覆盖学校比例90.32%)[③]。同其他事物一样,专业与课程设置也有其理论依据和程序规则。大学专业研究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小众学术活动。本文旨在描述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澄清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一些误解和错误认知。

2 文献述评

笔者于2022年8月31日,在知网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为“题名”,以“学术期刊”为对象,搜寻到804条文献。经过整理得知,学界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研究[2][3],该领域论文有47篇。这表明,专业课程如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成为教学研究热点之一。教材和课堂教学体现思政成分是教育部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2)OBE翻转课堂和大智移云技术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4][5],该领域论文达443篇。其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融合研究[6][7][8],又占了43篇论文。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研究,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教师高度关心的教学问题。

(3)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9][10],有34篇论文。

可见,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课程及其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和大数据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改革三个领域,文章内容都是教学工作的日常做法、具体事务描述和迎接上级考评的经验分享,多属工作研究交流。

细读上述文献可发现两个共同点:一是均以教育部行政文件为依据,开展教学实务讨论;二是均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为研究目的。在上述804条文献中,从财务管理专业规律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研究的文献极少。而且,文章作者的二分之一来自高职学校老师,约三分之一来自高等教育二本或三本学校老师。拥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完整教育体系的一些著名大学财务系老师,未找到他们的教学研究论文。已发表论文内容多为大学如何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落实、学生实习困难和加强师生思政教育的讨论,缺乏科研价值。高兴的是,有老师讨论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问题[11]。如何注意“计量经济学”、“财务计量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大纲的内容重心,避免内容重叠,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问题。有学者讨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课程雷同和重复以及课程陈旧问题[12][13]。这些讨论,基本上指出来当前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既要深谙财务学理论研究进展,又要深刻理解大学教育规律的特征,还要有一些教学管理的工作经验[14]。优秀的专业教学研究者或专业培养方案编制者,一定对专业理论渊源及其教育思想演进有深刻洞见[15],就像一位真正的考古学家必是博学的历史学家一样。基于该认识,本文将在后文讨论这些问题。

3 课程设置依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解释

现在,大学各专业招生计划、专业学系和学院组织、师资队伍、专业培养方案等信息,都可在大学校园网络中查阅。很多大学的招生计划详细列示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目标。由于我国大学是教育部主导的综合性大学为主,各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契合度较低[16]。对接国家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各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不论综合性大学、工程类和财经类大学,还是师范和职业技术学院,其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思路基本一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尚未像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那样得到解决。同市场经济有自身规律需要被人们尊重一样,高等教育发展也有其自身客观规律。同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其课程设置依据也应不同。那么,一个专业究竟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这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的教学计划改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称专业培养方案)。其内容依然是专业教学目标(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基本要求、通识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其学时和学分设计,以及毕业生应达到的学习成绩要求和学分标准等。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内容之一。本文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是财务学理论研究水平及其发展规律,其实践操作依据是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是科学的最小单位。不同专业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研究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存在千差万变的区别。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理科专业,与农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电子通讯、航天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化工与新材料等工程技术工科专业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同理,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管理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也完全不同。课程是专业科学理论内部的一个学科知识单元。课程内容是专业科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水平的体现。每一门科学均有其科学史的研究。一门科学如果缺少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可能就是一个不成熟的科学。在大学教学工作中,一门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决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目前大学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基本上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和要求。同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技术和外交领域一样,教育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教育有自身客观活动和发展规律,学校的教学细节不可由政府机构一刀切地统一规定。作为大学教学工作纲领性文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不能偏离教育规律而由政府活动范围所决定。研究表明,编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是专业科学发展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同时考虑生源、教师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只能以财务学理论发展水平和专业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并考虑专业所在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师资状况,然后考虑社会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状况。那种忽视科学理论研究发展及教育学规律,仅以学生就业和政府政策导向编制专业培养方案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专业科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浪费了大学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干扰了大学正常教学秩序。

从财务学理论研究发展演进看,欧美发达国家学术界侧重关注财务经济学的研究,从市场效用和消费理论出发,强调财务学的理论性及其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我国侧重关注财务管理学的研究,从企业和生产理论出发,强调财务学的实践性及其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将财务学视为管理学的一个学科,并在大学里称财务管理专业。实质上,财务学是财务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合一。财务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跨时间配置有限资源的一门学问。其基础范畴主要是资本、价值、不确定性、时间、套利以及均衡配置等。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历史悠久,人们对财务学专业的教育规律认识比较全面和深入,其财务学专业的大学教育培养方案也比较成熟。我国大学虽然在制度上已经将财务管理设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专业与学科混淆的问题。因此,厘清专业、学科和教学目标[④]之间的关系,应是编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7]。

对于大学教育规律的理解,首先应明确大学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高阶部分,大学课程设置不能违背知识生产供给规律。受记忆力和理解力限制,一个人即使花费毕生时间也不可能把全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知识都学到手。于是,人们在学习、应用和研究科学知识时实行了社会分工,因而有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分。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按照一定逻辑联系在一起,高深先进知识是建立在初级基础知识之上。人们学习科学知识只能按照其逻辑联系循序渐进地展开。高阶知识学习成本要比初级基础知识成本大得多。其次需明确大学是有别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组织,它由学院、学系、专业、课程、作业等不同组织环节[s1] 构成。大学的组织逻辑是欧洲大学制度传入我国的结果。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必然涉及财务理论、学科与课程,以及教学方案。

学科与专业不同。学科是一门专业科学与其学理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些专业科学所形成的科学类别。如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人文科学学科,工科、理科、文科,都是大类学科。大类学科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所以,学科有大学科和小学科、子学科和分支学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其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知识范围的不同。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是术业与学理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多个专业可以形成一个学科,一个专业也可分为若干多个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基础范畴、基础理论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每个专业有自己独特的基础范畴、基础理论和独立的研究对象。专业与专业之间是平等的,其理论和方法通常不能替代,因而专业没有大专业与小专业之分,也不存在子专业和分支专业。专业与学科的混淆,已给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大学生按专业考入大学,但学习过程却强调学科建设,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使学生忽略所学专业的基础范畴和原理,导致学生在所属专业研修的专业课程门数很少,只要求在全校选择足够多的课程门数完成学分,即可毕业。教师所讲课程只能依据专业核心理论内容来设计,如果按照学科内容讲课,就一定会产生课程内容重复。

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只能依据财务学专业的性质及其科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然后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师资水平,以及社会市场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那种主要以学生就业率和政府政策为依据编制专业培养方案和设计专业课程,不仅背离了高等教育规律,也使学生没有真正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从而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时光。

4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同其他专业一样,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也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主要根据经济学和管理学大类学科各专业的知识性质及教育目标进行设计,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制度等。通识课程的本质是基础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桥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具体地包括高等数学类课程、计算机科学类课程,自然辩证法和哲学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法律等社科类课程,文化艺术和语言类课程,以及军事与体育类课程。原则上,通识教育类课程总学分应维持在50-60学分为宜。本文主要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对通识课程暂存而不论。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其中,关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地,多数大学都开设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以及会计学等课程。一些学校因师资不足,没有开设统计学、财政学,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遇到一些困难。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基础课程,如果开设了《经济学原理》[18]和《管理学原理》,可能教学效果更佳。会计学课程内容包括会计原理和财务会计普通知识。以上专业基础课程,若按照每16-18学时为1学分,每门课3~5学分,则专业基础类课程计30学分为宜。课程学时和学分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学生天分和师资情况。

关于专业主干课程(又称专业核心课程),笔者基于财务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知识背景,经过多年调查探索和从事系主任工作的经验,将其归纳为:财务学原理、公司财务(上下两册)、财务分析、财务计量经济学、数量财务、财务工程、资本资产价值评估,计七门课程。每门课64-72学时,按照每16-18学时为1学分,则每门课程为4~6学分。此类专业核心课程共计可设置40学分。

财务学原理主要讲授财务学的基本思想和财务学原始理念机制。现在,我国很多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学原理”课程由“财务管理基础”或“财务学基础”课替代。其原因一是缺少原理主讲教师,二是财务学原理有哪一些,是什么?学界缺少绝对的理论权威。“财务管理基础”或“财务学基础”课内容,实际是《公司财务》课程的缩写或者非财务专业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简易版[19],教师比较容易讲授,专业学生实质是重复学习。真正的财务学原理要讲授资本、价值、不确定性、套利、期权和跨时间等财务学基础范畴,解释财务学的各种理论渊源及其基本公理,以及无风险套利原理、一价定律、费雪分离定理等知识。这需要经历了规范的财务学专业理论学习与研究训练的教师才能胜任。由于师资较弱,一些大学虽然开设了“财务学原理”课程,但其讲授内容仍然是公司财务的简易版。其证据是,迄今为止,在高等教育、中国财政经济、经济管理、机械工业和一些大学的出版社出版的《财务学原理》教材,虽然达十五六个版本,但多数版本的内容与《财务管理基础》教材相同或相似。有少量原理教材被评为教育部精品教材,但不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财务学原理》教材质量低劣的严重挑战。

对于公司财务(中级和高级公司财务合一)、财务分析课程,我国有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这两门课程很成熟,此处不再讨论。

财务计量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etrics)课程,也称财务计量学课。这是专门讲授财务活动中的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的方法论课程。离散时间方法、单方程回归方法与联立方程模型、面板数据分析、处理衡量偏误可替代性、时间序列分析和频谱分析,以及连续时间财务计量等,都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门财务方法论课程。

数量财务(Quantitative Finance)课程是一门财务理论模型课程。财务模型及其假说、创建财务模型、单因素模型、多因素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组合投资模型,以及期权定价模型等,都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门财务理论课程。

财务工程(Finance Engineering)课程,很多学校称之“金融工程”课程。这是专门讲授财务产品开发及其应用的课程。即讲授债券、股票、基金、期货和期权等财务产品的开发、生成与应用,财务工具买卖交易和套利操作,以及量化风险和管理风险等。财务工程是关于将财务计量方法和财务理论模型应用于具体财务产品开发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我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财务工程课程,却很少开设财务计量学和数量财务课程。这是我国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和凡事重视结果的缘故。欧美大学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则相反,他们多是先开设了财务计量学和数量财务课程多年之后,才开设财务工程课程。我国很多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不开设财务计量学和数量财务两门课程,其直接原因是多数教师对现代财务学理解不到位,能讲授财务计量学和数量财务课的老师十分稀缺,并且这两门课是理论知识,它们与现实较远。而财务工程课程能直接满足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指期货和基金对冲等衍生产品经营所需。所以,我国一些大学开设的财务工程课程内容实际是一个大杂烩,包括了证券投资、固定收益证券、财务计量学、数量财务和衍生产品开发应用,而非真正的财务工程。

资本资产价值评估课程在一些大学里使用了“资产评估”称谓。实际上,“资产评估”课程主要是讲授实物资产、项目工程和土地市场价值评估等,侧重于方法操作。资产评估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性工作。资本资产价值评估则是基于市场经济制度的资本资产估值,侧重于资本权益定价函数、依存权益的资产组合价格边界和收益定价泛函。估值是财务学的核心范畴,资本资产估值是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的高阶工作。估值理论模型是财务学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学习和研究领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之所以设置上述七门专业核心必修课,首先在于这七门课程内容再现了我国财务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及其演进过程,课时与本科生四年既定学习时间吻合。其次,教学活动客观规律要求教师的专业理论供给和输出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相均衡。教育学和脑科学告诉我们,一位学生每天24小时内的连续上课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每节课不宜超过1小时,教师在课堂上每讲1小时而学生需在课后复习2小时。这样,教学才有效。所以,课程设置既是一个专业理论研究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学问题。很多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上述七门核心课程外,还设置了风险管理、企业财务信息化、公司财务战略等一般性必修课程;以及开设了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相关课程,但不是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当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风险管理可能就是财务管理专业的第八门专业核心必修课。

在解释了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就应说明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我国大学向来重视专业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对实习实践课程也十分感兴趣。通常,很多中外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财务案例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以及财富管理等实习实践类课程。一般地,实习实践类课程学分在10-15学分。限于篇幅,实践实习课程,暂存而不论。

5 专业课程设置的进一步讨论

原则上,一个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为50-60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为80学分,专业本科学生四年学制获得140学分,即可毕业。在教育学上,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涉及学生的学识与价值观、专业理论与技能、身体和心理,以及生存与创新能力的教育。除了课堂听课学习之外,学生还要有课外专业阅读、作业练习、分析和应用,科学实验和体育活动,以及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等。因此,每周每天不宜超过6节课程。因为在6节课堂学习之外,学生还要继续对每一节所学专业理论进行课外相关书籍查阅研读、整理笔记和记忆、进行作业练习或实验,以及班组讨论和应用分析等学习活动。专业理论和技术需要经过记忆、理解和思考,操练应用和观察,比较和分析等学习环节,才能掌握所学内容。学习是一件需要安静下来花时间动脑筋的事情。如果每天课程过多,不仅破坏了正常有序的教学活动,还会对学生认知、身体和心理产生伤害,并诱逼教师省工减时。

为什么大学会出现课程过多的问题?一则学校按商业规则考核评估教师业绩,谁的课时多奖金就多。如同劣等医院奖励医生多开药方。至于课程内容是什么,质量如何,不考核评估。在教师薪酬不高和出身工薪家庭情况下,商业规则对教师有很大影响。二则在全社会创新创业背景下,教育主管机构鼓励学校开发新课和创新教学模式并不断考评。申请和研究政府课题已占用了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政策越耦合,得到的经费和奖励越多。这与专业教学无关。至于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恰当,也无关紧要。归根结底是高等学校体制改革滞后。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实施,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一直未变,高等教育没有开展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性改革。

水课泛滥,教师有重要责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确有不少同行喜当识时务者,不愿做本分园丁,宁为斗米而折腰。这对专业教学偏离教育规律发挥了推波助澜作用。同时,一些教师缺少责任心,在是非面前装糊涂。科学研究和教学都需批判思维,但学者们既不批评自己也不批评别人。一些教师对教育学知识的缺乏达到令人惊讶程度。在一些学术会议或文章中,经常有教师提议增加什么课程、修改什么课程,须不知学生本科四年课堂时间已既定。假如要增加一门课程,就得减少一门相等学时课程。世界著名大学的教材都是越编越厚。科学研究与发展是缓慢和渐进,教材内容的增加是一点一滴缓慢进行,其减少的内容也是缓慢少量地逐次淘汰。教师自身学习能力较弱并过多受社会媒体和风气风向影响而缺少定力,未向学生尽职尽责,应是教学工作失序原因之一。大学的性质和社会角色,教师职责以及哪些学生本科毕业后适合继续读研深造,都是大学老师亟待理清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解释清楚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

本文反对大学将新闻媒介热点、网络消费偏好、时事政策变动和社会思潮当做风向标,随意随时开设新课。大量时事热点及其财务活动只要未产生新财务理论,原则上不应修改课程内容。如果一些大学师资确有困难,建议将财务计量学和数量财务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称之“数理财务”课,讲授财务学最简单普通的一般财务理论模型及其应用方法论。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少了一门,可以将风险管理或财务机构风险管理提升为专业核心课。迄今为止,中外大学经济系和商学院尚难以找到一本大家普遍认可的本科生风险管理教材。我国的综合大学和财经大学也很少有专业老师胜任风险管理课程的主讲工作。因此,提升教师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调动教师研究课程和教材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读书兴趣和学习质量的基础。

有大学将“证券投资”和“投资理论与决策”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两门核心课程。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财务学原理、公司财务、数量财务、资本资产价值评估等课程中都讲授到了。既然开设“证券投资”,为什么不开设“直接投资”?若开设“投资理论与决策”,为什么不开设“筹资理论与决策”课?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只能是专业科学理论的内在逻辑,而非社会某个热点事件或时事政策。

面对信息爆炸和社会变革,大学应转换原有管理方式,根除鞭打快牛局面。适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方法的挑战,探索新技术工具背后的一般性。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了生产过程,未改变生产关系及其财务性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各种新经济现象都是以往旧经济事件的改变和延伸。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属于复杂脑力劳动者之一。只要大学老师潜心基础研究工作,就能保证专业课程设置持续得到改进。

6 结论

经过课程设置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得出研究结论如下:

(1)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由财务学理论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所决定,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科学理论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生源和教师状况以及社会需求,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因素。培养方案编写者应是专业理论研究者和深谙教学规律的教授。

(2)财务理论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研究与发展水平满足学生学习能力快速增长是当代大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补齐高校体制改革短板,减少过度行政管理,让学生回到教师身边,是高校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3)基于财务学和教育学规律,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财务学原理、财务计量经济学、数量财务、财务工程、公司财务、财务分析、资本资产价值评估,以及风险管理课程。固守计划经济思维、缺乏教育学知识,以及过度关注社会热点变幻,随意开设新课程,将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产生严重损害。大学教师尊重科学和教育规律,心无旁骛坚守三尺讲坛,应是学生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介绍——财务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1):2+129

[2]纪纲,程昔武.“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4):229-231

[3]常真机.“课程思政”视域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规范化教改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14):171-173

[4]祝志伟.OBE背景下翻转课堂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21(1):150-151

[5]班妙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8):197-198

[6]朱向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融合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6):427

[7]李治华,刘秀花等.浅谈财务管理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现代化,2019(6):24-25

[8]崔隽.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研究——以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会计师,2022(3):75-76

[9]欧高林.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Z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14):58-59

[10]张一兰.智能化时代民办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文教资料,2021(16):136-137

[11]冯静.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25

[12]桂玉娟,王梅斯.基于 PST-CCE 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财务管理研究,2021(4):116-120

[13]于晓红,梁毕明,王丽南.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3):205-206

[14]宋献中,李丽丹.三个层面透视Finance两个维度解析Corporate Finance[J].财务研究,2022(1):11-22

[15]余小波,范玉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1-8

[16]苏怡,聂永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21(4):79-91

[17]谢志华,姜锡明,程恺之.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本质:价值共生和价值共享[J].财务研究,2022(2):3-13

[18]钱颖一.理解经济学原理[J].比较,2016,(5):1-17.

[19]罗福凯,王京.财务学原理及其基础研究[J].财务研究,2019(1):13-19

注释:

[①] 晋浩天,周世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光明网gmw.cn 2022年5月25日

[②] 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③] 在2013年时,我国财经院校专业数量排序前三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英语。2018年的顺序是: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英语,……。见廖茂忠著《中国分类别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状况研究(1999-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20页和221页。

[④] 在本文,“教学目标”、“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含义基本相同。

 

原文发表于《财务管理研究》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罗福凯,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基础理论,公司财务

    进入专题: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8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