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55 次 更新时间:2024-04-07 21:11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新质生产力  

黄卫平  

 

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每一次三中全会都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相关重大决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再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再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拉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我国开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定调、指方向、作部署。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只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就一定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资源的最优组合配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挑战: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强化;十四亿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更好满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如何更好应对;等等。凡此种种,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未雨绸缪。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内涵、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通过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制造能力,从而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资源节约、效率提升、效益增加。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物质基础,而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稀缺和技术瓶颈。突破技术瓶颈是克服资源稀缺的有效手段,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进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够减少资源损耗、扩大投入产出比,做大社会财富“蛋糕”,从而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能够通过新产品、新业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能够催生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从而扩大并引领有潜能的消费。例如,数字经济、电商平台、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方式。

再次,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关键。通过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由此,应不断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使其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储备。

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作为保障,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基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进一步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口号的第38条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在党的重要报刊中第一次出现“共同富裕”概念。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公布,其中提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是要“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共同富裕”表述。毛泽东同志是“共同富裕”的最早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论述共同富裕,明确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巨大新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下一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应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加有质量的新增财富,以社会新增量财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量结构矛盾;做好新增财富的分配,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做到资源有效、最优配置,才能达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刻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总结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过去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碰到的一些困难,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有可能会遇到。我们在高度关注各种周期性矛盾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任由经济结构性矛盾积累。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力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新征程,我国经济显著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有待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持。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发展的“两个驱动”、夯实“一个基础”以及拓展“一个路径”。“两个驱动”中的第一个驱动是指市场驱动,通过改革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个驱动则是指新质生产力驱动,强化创新主导作用,加快优势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个基础”是指“两个驱动”需要建立在诚信有序的市场基础之上,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应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以此作为配置资源、流通产出的根本。“一个路径”是指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以此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第一,围绕经济结构变革、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要素和其他方面的结合(结构)以及经济运行的制度因素的改革将会持续深化,使我国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生产了全球超过50%的钢铁、水泥、电解铝,60%的家电,70%的化纤、手机和计算机,是全球第一信息通信产品生产国、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水泥等产能已呈现出过剩状态,继续做大产能规模的空间较小。同时,已有的生产结构与人民日益升级的需求结构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容易造成供求结构的失衡:在需求侧出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问题,在供给侧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动能转换,已经成为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此,应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改革措施,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物流成本、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稳定的、可预期的政策措施出台、执行,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循环畅通的根本保证。通过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的统一,明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使得生产要素能够有序流动。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制度、创新监管、分类施策,有效避免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通过价格机制、运行机制、分配机制的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素市场的改革要遵循循序渐进、以进促稳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夯实市场的诚信基础,并配合以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

第三,优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此后我国相继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逐步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西部主要是成渝经济区,沿长江而下形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东部主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北部主要是京津冀城市群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南部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相向而行;中部主要是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三大湾区”(渤海、沪杭、粤港澳)、“两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国家中心城市以及若干先行区的新格局。在创新驱动、市场驱动以及诚信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优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泛起,大宗产品价格波动,世界生产网络和供应链遭受冲击……凡此种种,都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新优势。在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缩减优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外资服务业市场准入力度,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试点,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清除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中国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的障碍。进一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总之,要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虽然遭遇逆流,但历史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面向未来,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世界经济,必将为各国合作共赢开拓新局面,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强信心、注入动力。

第五,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谐的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和”,即口中有禾,要丰衣足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谐”,即人人皆言,人人都可以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言献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如此,才能在文明安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久久为功,方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新质生产力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关联,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黄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王丽爽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4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