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43 次 更新时间:2024-02-22 00:54

进入专题: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邢广程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全球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的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美国的全方位战略遏制、竞争与对抗,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是对当前和未来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中国具有营造良好周边国际环境的基础和经验,应将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作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点。要贯彻中国周边外交理念,实现“民心相通”,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平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关 键 词:中国周边  周边国际环境  再营造  周边外交  周边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和重要机遇期,同时面临着美国在全球和我周边多个层面全方位推进遏制中国战略等国际环境负向变化的严峻挑战。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有必要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

中国有着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基础和条件。周边外交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点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不但需要继续发扬以往周边外交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根据周边国际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凝聚新的战略智慧,采取新的战略举措,以完善外交总体战略布局。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对国际环境做出总体判断,提出面对美国的全方位战略遏制,中国需要对当前和未来国际环境再营造的战略思路,分析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基础和周边外交思想,进而对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目标、实践平台和路径提出一己之见。

一、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21世纪10年代以来,美国出于维护其霸权地位的目的,抛弃冷战后实施的对华“接触+遏制”政策中的“接触”而全面倒向“遏制”一端,并纠集一些国家在中国周边推动构建双边及多边遏制体制。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不利变化趋势的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的总体判断

当今,国际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全球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危险因素逐步增多,人类面临层出不穷的严峻挑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竭力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构建“美国治下”的国际秩序,并联合西方国家推行其价值观和制度构建,导致世界一些地区出现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规模不等的摩擦甚至局部武装冲突和热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发展。①2022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致使欧亚大陆安全局势高度紧张,10月底北约与俄罗斯同时举行的带有核对抗与核压制性质的核军演,让全世界感到人类所面临的核威胁就在眼前。而美国的“逆全球化”政策,导致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世界经济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严重威胁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恢宏视角,对当前局势进行了精辟阐述: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②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中国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③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④

(二)美国对华战略遏制的挑战

随着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美国表现出了深度的心理不适和战略焦虑,其对华政策由冷战后的“接触+遏制”变成了全方位的竞争、遏制和对抗。

2022年5月,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讲演中表述得十分清楚:“现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广大的势力范围、非凡的影响力、巨大的野心的全球大国。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和公共交通网络。中国拥有一批世界最大的技术公司,寻求主导未来的技术和产业。中国迅速实现了军队现代化并打算使之成为一支具有全球投放能力的一流战斗部队。中国还宣告了自己想在印太地区建立势力范围并成为领先世界的大国的雄心。”在布林肯看来,中国的崛起更多地得益于“国际秩序给予的稳定和机遇”,但中国却“正在破坏它们”。他无理指责中国“提出非法海洋主权声索”“破坏和平与安全及航行自由和商业”“规避或违反贸易规则”“伤害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劳动者和公司”等等。⑤

同年10月,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进一步指出,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中,“中国仍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而且越来越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主张建立一个使全球竞争环境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有日益强大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来推动这一目的的竞争对手。”⑥

美国认为,未来十年对于美中战略竞争是关键时期。拜登总统说:“我们正属于美国和全世界的决定性十年的初期,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条件将在此期间确定。”“世界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这十年将是决定性的,它将决定我们与中国的竞争、应对俄罗斯构成的严重威胁,以及我们为解决共同挑战尤其是气候变化、流行病和经济动荡而作出的努力。如果我们不带着紧迫感和创造性采取行动,我们塑造国际秩序未来和应对共同挑战的机会之窗就会关闭。”⑦

针对美国的上述战略调整动向,2022年10月普京总统做出了如下反应:“我们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即将迎来可能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危险、最不可预测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十年。”⑧

什么是“未来十年”?从现在到2035年恰好是我们“两步走”中的第一步,即中国要在这一时期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不会让中国轻易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迄今为止,美国在三个层面对中国实施了遏制。一是全球层面。美国更加重视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布热津斯基曾经将世界事务的地缘政治状况的三个条件描绘成“前所未有”、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1)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全球性大国;(2)一个非欧亚国家是世界上唯一地位突出的国家;(3)欧亚大陆这个世界的中心舞台被一个非欧亚大国所主导。”⑨二是周边层面。美国正谋求在中国周边地区进行围堵,通过布局种种陷阱来设置战略遏制点、战略遏制线、战略遏制面、战略遏制带,点面结合,实现对中国立体多维度的战略遏制。三是国内层面。美国深度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染指中国的陆疆、海疆等重要敏感领域事项,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国家的核心利益。

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和围堵的理念、方式和措施,从“重返亚太”到“亚太再平衡战略”再到“印太战略”,其目的就在于阻止中国崛起,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维护其在全球和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在美国的强烈干扰下,中国的周边环境出现了不利的变化趋势。

布林肯明确提出了针对中国的未来战略,即美国“将在中国周边营造一个战略环境,实现我们对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的设想”⑩。至于如何“营造”针对中国的“战略环境”,布林肯使用了三个关键词:投资、结盟、竞争,其用词似乎中性,实际上暗藏杀机。他进一步解释说,拜登政府“致力于为美国无与伦比的盟友及伙伴网络重新注入活力并重新参与国际机构的事务。我们正在鼓励伙伴相互合作以及通过区域性和全球性组织合作。我们正在建立新的同盟,达到我们人民的期待并欢迎未来世纪的考验。”布林肯进一步谈到了在中国周边进行围堵的一套“招数”,如深化同日本和韩国的至关重要的同盟,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加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强化美日印澳协作,推进“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举办美国-东盟峰会,邀请七个东盟国家成为“印太经济框架”的创始成员;邀请亚洲盟友参加马德里北约峰会,构建美英澳三边新安全伙伴关系,将北约影响力引入亚洲,等等。(11)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战略定力。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理念

中国的崛起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综合变量,引起了世界各国各种不同的反应。因此,中国外交应当针对国际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战略并加以实践。面对美国的全方位战略遏制,我们应如何应对?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就是中国需要对当前和未来国际环境再营造。

(一)中国的外交政策宗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新思路,其中最重要的外交战略目标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基本要素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12)中国的外交政策要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新形势下国际环境再塑造的基本构想和架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出现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怎么办?我们怎么办?在全球化发展并惠及世界各国的情况下,美国搞“逆全球化”,搞单边主义,搞“长臂管辖”,推行霸权主义,搅得世界不得安宁。所以,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原创概念,这也表明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所具有的负责任态度。

(二)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理念内涵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美国对华战略遏制的挑战,中国有必要对国际环境再营造。而对我国国际环境再营造,首先需要从对我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开始,或者更明确地说,应将我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作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理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营造周边国际环境理念的升级版,其具体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需要把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作为重要课题。中国发展了是否走老牌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此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4)

第二,为了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中国需要在“再”字上狠下功夫,需要有新的周边外交战略思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周边外交成果与经验,理应得到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在中国的主体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应当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适合于新时期、新任务的周边外交新战略和新政策。

第三,为了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大力开展周边外交,使其不仅真正体现“再”字,而且真正体现“营造”二字。“营造”是主动影响和改变周边国际环境的外交行为,“再营造”则是在国际环境已经出现不利于中国的一些变化趋势的情况下主动出击,致力于重新扭转周边国际环境,使其朝着有利于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变。

三、中国营造周边国际环境的基础与周边外交思想

中国营造周边国际环境不是凭空而起开始这一进程的,而是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和成果,其中不仅有目标,也有思路、平台和机制。迄今为止,中国的发展受益于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需要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新形势下进行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

(一)三代领导集体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最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国的崛起。迄今为止中国的成功崛起,与三代领导集体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

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实现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目标,以周边外交和第三世界外交的辉煌成果为依托,成功实现了与西方各国的关系正常化。

70年代末以来,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和实施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途径的现代化建设战略,把为经济建设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作为外交战略的中心课题。(15)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时,国际格局仍然处于冷战状态,美苏争霸的局面没有改变。当今国际关系学界对冷战破局的研究有一种说法,似乎冷战结束是美苏主动而为。事实上,在冷战后期,出现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为周边国际环境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并加以实施,主动向全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开放,无疑是冲破冷战藩篱和冷战思维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和举措。可以说,中国对冷战的结束做出了贡献,为人类和平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出现政治动荡、美西方国家趁机对我国发动制裁的艰难时刻,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战略方针。(16)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打破了美西方国家的制裁,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

90年代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目标,积极实践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目标。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以“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为沿线各国共享发展红利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启动了边界谈判。然而,冷战后苏联解体,中国的边界谈判对象由一个变成了四个,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面对新的现实,中国采取了“4+1”模式,即俄罗斯和上述与中国接壤的三个中亚国家为一方,中国为一方。在国际关系史上,边境问题谈判特别容易碰撞出火花、产生分歧甚至发生军事冲突。但是,中国与上述四个国家的边界谈判不仅没有发生冲突,反而谈出了感情,谈出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谈出了边境地区军事信任协定和裁军协定。在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基础之上,上海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和相关国家对周边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所做出的极大努力和贡献。取得这些成果的前提,就是坚持互利共赢、互谅互让,而增进信任是合作共赢的基础。

中国为维护周边国际环境的和平、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4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进程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周边国际环境产生了总体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周边国家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红利,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其重要前提就是我们谋求并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而持续有利的周边环境,并且积累了实现良性互动的丰富经验,对此需要加以认真总结。(17)

21世纪10年代以来,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引发了守成霸权主义国家美国和力图维护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的战略焦虑,其对华战略形态从竞争上升为遏制。(18)亚太、欧亚等地区范围内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乌克兰危机综合反映了国际环境的结构性变化,正在给全世界带来猛烈而持久的冲击。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也正发生着越来越复杂的变化,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面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来自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重温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对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其对我国的信任度,消除战略疑虑,压缩美国挑拨离间的空间,让美国通过加大在我周边投入、干涉,诱压周边国家“站队”美国一边的图谋失去市场。中国营造升级版的良好周边国际环境,将成为实现既定的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外部环境,也将成为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周边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

事实上,中国在十年前就已经把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问题提到了外交战略的议事日程,对周边外交进行了战略部署,开启了对我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进程。中国周边外交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十分重视周边国际环境在国家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集中体现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开拓未来,确定今后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19)

对于中国而言,周边外交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20)。“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从周边先行起步。”(21)二是因为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互动空前密切。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周边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22)

中国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需要与周边国际环境进行持续的深度良性互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契合点和交汇点。因此,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23)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2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是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需要在四个“要”上下功夫,即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全面推进周边外交;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党的二十大对我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25)

积极开展周边外交也是中国主动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重要环节,是中国深层次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空间和领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方面。

今天,中国周边外交直面国际环境新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亟须打破美国的遏制和围堵,而其中最重要的战略突围,首先需要在周边地区加以实现。只要中国将周边国际环境在相当程度上营造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进程、总体外部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因此,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紧迫性。主动营造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平发展的周边国际环境,是中国继续实现崛起的必要条件。

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与国内发展战略目标相辅相成,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助于保持周边良好的和平稳定状态,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可以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因此,中国需要从文明、制度、机制和政策等多层面促进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应着力具有全面性、立体性和系统性,即发展友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推进经济合作和区域合作,推进安全合作,增进信任,密切人文联系,加强文明包容和互鉴。中国是亚洲大国,在周边应不断增强软实力,在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方面下功夫,同周边国家增强利益融合度和契合度,实行互惠互利,让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持续合作中都能获益。

四、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目标和实践平台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此应当把实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放在周边外交的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推动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平台。

(一)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远的总体目标,在此目标下需要提出其阶段性目标——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重要目标。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明确提出了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6)2014年11月,他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27)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目标和方式。中国要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大视野下,再营造更好的周边国际环境。

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中国周边拉帮结伙,搞多个“小圈子”,试图将中国周边国家拉入反华阵营。而中国摒弃“小圈子”,不搞拉帮结伙,借助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命运与共。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优势、经济合作优势和区位优势。从历史上看,近代以来,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着共同的受侵略、欺凌和压迫的命运,中国周边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具有相同的历史遭遇,而现在中国与这些国家又面临发展的共同命运、使命和任务。中国的和平发展始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亚洲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力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大家共同生活在亚洲这个大家庭里,利益交融、安全与共、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28)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

(二)以实现“民心相通”贯彻周边外交理念

中国绝大多数周边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特别强调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个别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一些疑虑和不安全感,加上美国在中国周边持续散布“中国威胁论”,加剧了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焦虑。对此,中国在推进新的周边外交战略过程中,更应该从“软实力”和“民心相通”的视角综合施策,通过各种方式将党的二十大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的思想传播出去,压缩不良的舆论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要“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9)。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华文明就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地交流互鉴中形成了比较开放文明体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重在“润”字。“文化润亚”是构建亚洲人文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30)这表明,亚洲安全观着眼于亚洲安全稳定大局,是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的理念。

中国既然是亚洲崛起的大国,在亚洲乃至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那么中国就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理念传播出去。“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31)

(三)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32)“一带一路”相关文件将“一带一路”的合作空间定义为全球范围,但其重点空间和合作重要部位其实就在中国周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重点要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挖掘周边区域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中国与周边地区的需求和就业,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进而构建中国与周边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赞成和拥护,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利益契合,找到了合作的共同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网络式的合作样式。“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和载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六条经济走廊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几条线路,都经过中国周边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五通”的重要合作通道。“‘一带一路’核心是通,关键是‘共’。”(33)因此,我们更应将周边国家视为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国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深度务实合作。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需要总结在“一带一路”倡议平台上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经验,继续探寻进一步合作的空间和领域,深挖合作潜力,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利益融合。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的。

在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平台的视域下,中国和周边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中老铁路已开通,中巴经济走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中吉乌铁路的设想酝酿20多年终于启动建设。中国与尼泊尔共建基础设施,与中亚和俄罗斯深化能源领域合作,都体现了周边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理念。在乌克兰危机持续的情况下,俄罗斯受到了西方“地狱制裁”,其战略重点正在努力向东转,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与亚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俄罗斯在欧洲与“东方”之间的选择问题上具有心理上的矛盾性。(34)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讨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与周边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潜力时,也不能忽视其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重要地区,但中亚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中亚国家转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带来了一些挑战。(35)有些国家如印度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态度消极。印度对“一带一路”持消极态度有多重原因,其中美国因素值得关注。(36)我们在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周边国家的质疑和疑虑时,应更加从“民心相通”这个层面去解决问题,“秉承正确的义利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37)

五、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基本路径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基本路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周边国际组织的“抓手”作用;二是努力拓展周边地区的重要合作空间,大力加强同周边国家与地区组织的合作;三是妥善管控与一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一)周边地区国际组织的“抓手”作用

中国对周边国际环境的再营造,需要充分借助周边国际组织这个平台。(38)其中,要特别注重对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金砖国家、中俄印合作机制、东盟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机制的深度运用。

20多年来,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上海合作组织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不仅成为欧亚地区的重要建设性力量,而且在全球事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上合组织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是冷战结束后所形成的新型地区国际组织,为欧亚地区的和平繁荣和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展望未来,上合组织依然面临诸多国际事务中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各成员国共同面对。

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了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的主张。(39)他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又强调,“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走团结合作之路,走安危共担之路,走开放融通之路,走互学互鉴之路,走公平正义之路。(40)上海合作组织应该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思想。

要发挥周边地区国际组织的“抓手”作用,也需要各成员国集智聚力,共担安危,共迎挑战。

1.次生经济危机的挑战

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方面的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不同程度的断裂损害,再加上美国实施“逆全球化”政策,更加剧了上述风险。在这个全球大背景下,上合组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应的冲击,区域经济循环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不畅情况和次生经济危机的风险。构建“发展共同体”是上合组织避免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有效路径。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进行深度对接,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倡议深入对接,与其他成员国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实施“快捷通道”和货物运输“绿色通道”;加快实现复工复产;进一步实施开放政策,扩大相互投资规模;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发挥上合组织减贫联合工作组的作用。2021年,中国提出在未来五年期间实现上合组织国家累计贸易额2.3万亿美元的目标,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今后三年,准备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开展卫生健康、扶贫救助、文化教育等领域30个合作项目。(41)

2.“三股势力”的新威胁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政治局势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在该国做大的趋势非常明显。另外,中亚、南亚地区毒品泛滥有抬头之势,极端主义思想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现象亦有所增多。这些因素对中亚、南亚地区产生很大的现实威胁,也给俄罗斯和中国带来更多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应当特别关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三股势力”的活跃情况,将反恐斗争与协助各成员国克服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确定情况结合起来,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局面;遏制其毒品泛滥趋势,防止极端主义思想通过互联网传播。支持建设和平、负责、安全的网络环境,落实2020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打击利用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的声明。特别要关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给该国政治局势造成的消极影响和所造成的复杂局面,从国际层面帮助阿富汗实现和平重建。

3.“文明冲突论”的新危害

当今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凸显,美西方国家不断鼓吹“文明冲突论”,强行在国际上推行“西方价值观”和“人权观”,加剧了当今世界的冲突和局部战争。美国还试图通过影响国际组织为其战略目的服务,进一步挑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这些都是与“上海精神”(42)背道而驰的。要大张旗鼓地弘扬“上海精神”,向世界表明文明只有特色之别而没有优劣之分;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倡导“注重多样文明”的理念,促进文明互学互鉴;采取措施增进各国人民睦邻友好,不断夯实长远发展的民意基础。

(二)拓展周边地区的重要合作空间

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地区合作,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讲演时表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的基本思路,即坚持讲信修德,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43)

2020年11月,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也是东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标志之一。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全面落实“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共同建设“10+3”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和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44)中国倡导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精神,扩展国际合作空间,逐步覆盖政治、经济、人文、安全合作等各个领域。2022年1月,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元首高峰视频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构建“中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45),意义重大。

(三)妥善管控和处理周边危机和分歧

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

1.有效管控与美国在我周边和涉我海疆的冲突

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绝没有退让的余地,坚决反击美国在我国涉疆、涉藏、涉海、涉港和涉台方面的各种破坏性举措,打破来自美国在我国周边的一系列遏制图谋。但在与美国斗争时更需要高超的斗争艺术和处理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在遏制与反遏制的过程中、在战略博弈的进程中逐渐积累战略优势。

2.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要妥善解决与周边一些国家的矛盾和分歧,不使这些矛盾和分歧冲击总体大局,进一步消除不利因素,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黏合度”。在解决相关争端方面,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需要寻求和平妥善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的分歧和争端,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等方式,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大局。中国还需要特别关注陆疆与海疆的建设,把我们的边疆建设成为安全稳定繁荣的地区,并对周边国际环境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不断加深中国边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

3.携手应对周边地区热点问题

在中国周边,存在两个世界级的地区热点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和阿富汗问题。这两个问题与中国的关联度很高,其未来走向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却也不是中国凭一己之力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与多方国际政治力量共同解决,而多方的国际政治力量又带有不同的政治目标和期待,甚至包括了对抗双方截然不同的政治目标,这就需要在多边平台上加以推进。中国不能坐视不管或者绕开前行,而是应与相关国家一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管控这两个地区风险,不使其演化成大规模的危机,进而威胁中国周边地区的总体稳定。总之,中国应在运筹周边安全方面掌握战略主动。

六、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理想,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要持续地营造和维护良好、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国要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大视野下,运用好以往营造周边国际环境的基础和经验以及新的实践平台,不断创新周边外交理论与实践,实现周边国际环境再营造的目标。

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协同解决周边新问题,着力消除影响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不利因素,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黏合度”,夯实友好合作的基础,形成命运与共、同舟共济之势。中国与周边国家应富有智慧地处理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效管控分歧,不给美国别有用心的介入留下缝隙。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国际上不希望中国发展的国家和势力还会借助各种平台、采取各种方式遏制中国崛起。因此,中国应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在遏制与反遏制的过程中、在战略博弈的进程中逐步积累战略优势,壮大国际合作力量,扩展国际合作空间。

中国还需要特别关注陆疆与海疆的建设,把我们的边疆建设成为安全稳定繁荣的地区,并通过安全稳定繁荣的边疆地区对周边国际环境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不断加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形成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12-13页;张蕴岭、朱锋、杨伯江:《大国战略博弈与国际局势新趋向》,《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1期,第2页。

②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

③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

④同上。

⑤Antony J.Blinken,"The(Biden)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y 26,2022,https://china.usc.edu/antony-j-blinken-biden-administrations-approach-peoples-republic-china-may-26-2022[2023-03-02].

⑥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October 12,20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1/8-November-Combined-PDF-for-Upload.pdf[2023-02-02].

⑦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October 12,20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1/8-November-Combined-PDF-for-Upload.pdf[2023-02-02].

⑧Full text of Vladimir Putin speech at 1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Valdai Discussion Club,October 27,2022,https://www.valdaiclub.com/events/posts/articles/vladimir-putin-meets-with-members-of-the-valdai-club/[2023-02-02].

⑨参见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9页。

⑩Antony J.Blinken,"The(Biden)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y 26,2022,https://china.usc.edu/antony-j-blinken-biden-administrations-approach-peoples-republic-china-may-26-2022[2023-02-02].

(11)Antony J.Blinken,"The(Biden)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y 26,2022,https://china.usc.edu/antony-j-blinken-biden-administrations-approach-peoples-republic-china-may-26-2022[2023-02-02].

(12)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5版。

(13)习近平:《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3页。

(14)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

(15)参见陶文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有利的国际环境的积极营造》,《国际展望》2018年第3期,第6-9页。

(16)参见钱其琛:《深入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外交工作》,载《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17)参见刘卿:《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第7页。

(18)参见叶晓迪:《从接触到遏制?美国后冷战时期对华战略转变的逻辑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1年第1期,第17-28页。

(19)参见《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20)习近平:《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96-297页。

(21)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8日,第2版。

(22)参见《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23)参见《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24)同上。

(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5版。

(26)习近平:《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99页。

(27)习近平:《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4页。

(28)参见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56、354页。

(29)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8页。

(30)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54-356页。

(31)习近平:《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9月19日,第3版。

(3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4页。

(33)赵明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新外交》,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绪论第1页。

(34)Фёдор Лукьянов,Россия как страна здравого смысла-вот это было бы здорово,13.02.2023,Навсегда ли нынешний,развод,России с Европой? Стоит ли бояться,поворота на Восток? Какое место могла бы занять Россия в необрати….https://globalaffairs.ru/articles/strana-zdravogo-smysla/[2023-02-15].

(35)参见刘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年,第115、120页。

(36)参见徐亮:《“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印因素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9年。

(37)参见李向阳:《“一带一路”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序第9页。

(38)参见张贵洪、余姣:《周边国际组织与中国的周边外交》,《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328-337页。

(39)参见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1日,第2版。

(40)参见习近平:《上海合作组织要在人类共同发展宏大格局中推进自身发展》,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31-434页。

(41)参见习近平:《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开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新征程——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18日,第2版。

(42)“上海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43)参见习近平:《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92-295页。

(44)参见赵益普:《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21年7月22日,第3版。

(45)参见习近平:《携手共命运一起向未来——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第2版。

进入 邢广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3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