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勤: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的新成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07 次 更新时间:2024-02-20 22:51

进入专题: 意识形态  

侯惠勤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需要加强安全风险预警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正处在变乱交织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对于重大风险预警的需要也更加迫切。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诸多重大挑战,有效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南京审计大学赵欢春教授出版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版),立足时代变迁和社会演变,探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预警问题,既有深入的学理思考,也有生动的现实观照;既关注宏大叙事,又关心日常生活,是科学认识当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问题的有益探索。

(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

实践表明,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风险常常牵涉面广、危害性大,还具有某些难以完全预测的偶发性。就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而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重大风险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都可能有所反映和体现,成为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深层次根源。同时,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又反映国家安全的根本属性和安全诉求。作者紧紧围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把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放到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历史方位中考察,凸显其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世界意义;把这一重大主题研究放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演绎,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

(二)体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树立大历史观,才能从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发展规律,提出有效应对的战略策略。该书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非传统转向’”这一创新性的学术观点,继而建构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研究的唯物史观基础。不仅深刻解读了预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时代内涵,创新性提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新视角——风险预警;而且通过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安全聚焦当代中国——风险预警研究的缘起,揭示了从“后工业时代”到“社会转型”到“意识形态转型”再到“预警安全观的时代呼唤”链条式的风险预警的演绎逻辑。该书兼具理论感染力和现实说服力,是这一研究领域守正创新的力作。

(三)追求学理性和政治性相契合

该书剖析了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和国家治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导向,提出了一些有较强解释力的新判断,如: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精神内核,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在国家的整个肌体之中,规定着国家的本质属性,导引着国家的行动方向,并外化和显现为国家的形象。就国家的整体构架而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灵魂,具有异质免疫、政治导向、经济规制等功能,促进了国家有机体的健康运行。在具体策略层面,该书提出了“占领制高点”“抓住切入点”“夯实着力点”“找准突破点”等方法和路径,以学术讲政治,为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权提供政策依据。

(四)促使知识性和价值性相融合

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源于思想,争于人心,斗于舆论,立于制度,隐于量变,显于政治”。该书立足我国实际,融合了国际安全研究的趋势和主流方法,论述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研究的四个范畴、五种动力变量以及机制耦合的分析方法;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意识结构。这种“板块式”“结构化”的研究思路力图把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在真理的叙述体系中。这就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西方同类研究中知识和价值的二元论倾向。知识绝非“价值中立”,价值绝不偏离真理。在拓展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知识内涵,最大限度实现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认知的整体性把握的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诉求,为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分析工具。

(五)推动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起源于思想,积累于量变,然而一旦引爆,就是“亡党亡国”。这种由不易觉察的量变引发的颠覆性质变,往往出乎意料,来得突然。这样的风险一经出现,就会让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正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所以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显得极为重要。该书创建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的“三维结构模型”“风险判定模型”“风险预警演练模型”等具有实践意义的操作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的体制机制,使得“科学性”和“实践性”得以较好地统一。

当然,作为一个前沿且复杂的重大课题,该书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就该著作而言,问题如何更精准,论证如何更充分,理论概括如何更到位,还可以进一步打磨。作者提出的不少思想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和科学论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作者:侯惠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7期

    进入专题: 意识形态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3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