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两维度四类型:心理学家眼里的人生图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13 次 更新时间:2024-01-28 23:00

进入专题: 心理学  

郭永玉 (进入专栏)  

 

我曾经很喜欢用这样的问题作为硕士研究生笔试或面试题:请列举至少三个两维度四类型的理论。这题目没有创造性,但也不是简单记忆题,好像只有中等难度,但经验证明区分度挺高,能得满分的学生很少。

日前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今天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两个维度来描述:合作/抵触,积极/消极。于是有四种类型:积极合作即为“卷”,积极抵触即为“润”(run, 即移民国外),消极合作即为“韭”,消极抵触即为“躺”。此图示将当下网络上流行的“内卷、润、韭菜、躺平”四个词放在一个坐标系的适当位置上,令人眼前一亮,随之会心一笑并进入忧虑的沉思。

晓檬约我为此书写序,一时不知写什么,又不知如何拒绝,于是有压力。好在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忽然一个念头出来,似乎这个题目可以聊聊。我近年已经将这个题目整理成PPT,一边在不同的地方讲,一边补充、积累,足够讲两个小时,也符合本书“聊”的特点。因为我觉得此题目很难写成论文或者根本不应该是一个学术论文题目,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学话题,它很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并能启发心理学初学者理解心理学理论的精髓。

说它不适合作为学术论文题目,是因为如果不从分类学与测量学的原理去讲,而只是列举若干已有的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心理学领域,就难免给人东扯西拉的印象。但作为一个话题,还是特别有意思的,很值得聊。

从普通心理学中举例

首先想起的可能是艾森克(Hans Eysenck)的人格模型。外向性与神经质两个基本人格维度。在外向性上可分为外向与内向,在神经质上可分为不稳定与稳定。于是可以将人格分为四类型: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内向稳定(粘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后人的研究如五因素模型或大五结构等都证明外向性和神经质是最稳定的人格维度。此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医学,后来哲学家康德还在《实用人类学》一书中专门论述,并明确指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四种人中的一种,不可能属于其中的两种或三种。一个多血质的人偶尔也会发火但不意味着他的人格变成了胆汁质,他偶尔也会伤感但不意味着他的人格变成了抑郁质,他偶尔也会沉默寡言反应迟缓但不意味着他的人格变成了粘液质。康德说的既符合人格的概念又符合经验还符合心理测量学,倒是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某些《普通心理学》的教科书错误地说现实中一个人的气质往往不只属于一种而属于其中的两种或三种。从测量学上讲,一个人的外向性和神经质的得分正好重合在一个点上即在坐标系的交叉点上,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存在。

第二个想起的可能是冯特的情绪理论。冯特一开始将情绪分为快感度和唤醒度两个维度,后来Russell等人(1989, 1999)又发展了这一理论。在快感度上有快与不快(或者在效价上有积极与消极),在唤醒度上有激动与平静(或者高唤醒与低唤醒)。于是有四种类型的情绪:积极而激动(快乐、兴奋、热情、兴高采烈),积极而平静(轻松、平静、无忧无虑、有趣、幽默),消极而激动(恐惧、愤怒、紧张、焦虑),消极而平静(悲伤、疲乏、厌倦、无聊、沮丧、颓废)。人的情绪有很多且很复杂,但可以先从这两个维度去分析。

对于斯金纳的奖励与惩罚理论,也可以用两维度四类型的框架讲清楚:横坐标为增加/减少行为概率,纵坐标为呈现/撤销刺激(给予/拿走)。于是有四种效果:呈现刺激增加了行为概率,如给食物、表扬,这是正强化;撤销刺激增加了行为概率,如撤销电击、减少噪音、减刑,这是负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奖励。呈现刺激减少了行为概率,如给予电击、批评,这是正惩罚;撤销刺激减少了行为概率,如罚款、扣分、降级、撤销学位、撤销奖章,这是负惩罚;当然正惩罚和负惩罚都是惩罚。在讲负强化与负惩罚的时候,即使是心理学教师也经常会犯糊涂,如果用两维度四类型框架就可以讲得很清楚。有意思的是,我的一位前辈同事经常拿斯金纳的这个知识点作为研究生考题,几乎每次都有很高的区分度。说明我们的本科教学对基本概念重视不够。

从发展心理学中举例

讲青春期人格发展,一定会讲到埃里克森的同一性(identity)发展理论,但埃里克森对同一性的定义很复杂很哲学。James Marcia (1980)用两维度四类型框架一下子将同一性概念清晰界定了。他认为同一性包括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于是有四种类型:有探索有承诺,这种人的同一性发展最好,能清楚地认知自我,也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行动,成熟、积极、稳定;有探索无承诺,这种人的同一性发展有些延缓,困扰、苦恼甚至心理痛苦多且持久,长期处于迷茫、纠结、不确定状态;无探索有承诺,这种人的同一性发展属于早闭型,从小很乖,听话,顺从、依赖,“好孩子”,“好人”,但没有自己的思考,听从并维护父母、老师、领导的权威;无探索无承诺,这种人的同一性其实是弥散的,内心荒芜、空虚,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过第一种类型不是简单地一次性的,只是探索与承诺两个方面的进步比较平衡,实际上,同一性发展很好的人往往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且根据新的条件做出新的承诺。

个人在幼年时代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会发展出一种心理模式,进而框定他长大后建立亲密关系或依恋关系的模式。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由个人内在的两大维度来区分,即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前者的高低分分别是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后者的高低分分别是积极他人和消极他人,于是有四种类型:积极自我且积极他人,就是安全型依恋关系,对自己和对对方的感知、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趋向都是积极的,相处的感受就很融洽和舒服;积极自我加消极他人,就是回避型依恋关系,自我感觉良好,对对方却有各种不满意,有意无意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各种回避的反应,亲密的感受大打折扣;消极自我加积极他人,就是焦虑型依恋关系,对方太完美了,我配不上,但我好爱他,失去他我就活不下去,于是反复要求对方说“再说一遍你爱我”;最后是消极自我加消极他人,这是恐惧型或迷失型依恋关系,对自己各种不满意,对对方也是。也可以用焦虑(害怕抛弃)和回避(害怕亲密)来表征:安全型者低焦虑低回避,既不害怕被抛弃也不害怕亲密;回避型者低焦虑高回避,不担心被抛弃但害怕亲密,避免亲密无间的相处;焦虑型者高焦虑低回避,总担心被抛弃,不仅不害怕亲密而且对亲密有过多需求;恐惧型或迷失型者高焦虑高回避,既害怕被抛弃又害怕亲密(Griffin & Bartholomew, 1994; Brennan et al., 1998)。成年人的依恋关系,通常是婚姻关系,各种复杂纠结,如果用此模型考察,就可以简化认知,且能够凸显出本质。

在发展心理学或人格心理学中都会讲到性别问题,贝姆(Bem, 1974)的性别角色理论一定会讲到。这个理论将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作为两个维度,从心理属性而言,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两种特质,但不同人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有程度的不同。大体分为四类型,在每个类型中不同的人又处于象限的不同点上。双性化者既具有男性特质又具有女性特质,高双性化者在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上的得分都高,双性化者在生理上既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男性化者具有高男性特质低女性特质,如果生理上是男性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男子汉,如果生理上是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女汉子”;女性化者具有高女性特质低男性特质,如果生理上是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淑女”“弱女子”,如果生理上是男性就是现在流行的“小鲜肉”(过去说“娘娘腔”?);第四种是未分化者,就是男性特质女性特质都不明显,或者也可以叫做中性化者,有时似乎也是流行文化的一个看点。当然贝姆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社会适应最好。

从教育心理学中举例

如何做父母是人生一大难题。心理学家(Baumrind, 1967, 2005;Maccoby & Martin, 1983)将此事称为父母教养方式,并将其简化为控制和温暖两大维度,于是有四种类型:高控制高温暖者属于权威型的(Authoritative),高控制低温暖者属于专制型的(Authoritarian),低控制高温暖者是放纵型的(Permissive),低控制低温暖者是忽视型的(Neglectful)。每个人都可以对照此框架看看自己是如何做父母的,也可以据此回忆自己的父母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养方式。这个框架对于我们看待做教师、做领导也有启发。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学生的成就目标,发现可以用追求成功害怕失败与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两个维度来分析(Elliot & McGregor, 2001)。追求成功且关注自我者是积极追求目标的,且以掌握学习内容为中心;追求成功且关注他人者也积极追求目标,但看重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他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避免失败且关注自我者是回避目标的,因为自己对掌握学习内容本身没有信心;避免失败且关注他人者也是回避目标的,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而得不到他人的好评。针对这四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去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育界曾经有个流行的词“高分低能”,分数与能力似乎是两回事,考试分数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或者说考的是一些“死知识”。于是有高分高能、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低分低能四种情况。这种分析提示人们不可简单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

从社会心理学中举例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据此也可以将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区分为自知和他知两个维度,于是有四个方面:自知且他知,这是自我的开放区;自知但他人不知,这是自我的隐秘区;自己不知但他人知,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自我的盲目区;最后是自己不知他人也不知,这是自我的未知区(Joseph & Harry, 1969)。这样看待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挺有趣的。

在组织背景下,如何做领导或者我们如何评价领导?也就是领导行为方式。心理学家将领导行为分为关心事(Concern for production)和关心人(Concern for people)两大维度,于是有四种类型:既关心事又关心人的领导,只关心事不关心人的领导,只关心人不关心事的领导,不关心人也不关心事的领导(Blake & Mouton, 1964)。当然具体到一位具体的领导,可以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具体的量化的评估,依据两个得分就可以将不同的领导标注在坐标系的不同点上。

在一般人际关系中,即非组织的、无上下级角色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出较为稳定的人际特质,这些特质也可以被简化为两大维度:温暖(随和)与抱负(支配),该两维度的低分分别是冷漠(争辩)与懒散(被动)。两维度结合以后有四种类型:温暖随和加抱负支配的人是合群外向的,温暖随和加懒散被动的人是谦逊朴实的,抱负支配加冷漠争辩的人是自负精明的,懒散被动加冷漠争辩的人是疏离内向的。这种理论叫做人际环状模型(Wiggins, 1979)。

在更深层的理解上,人的存在基于个体性和关系性两种属性。每个人一方面是个体的存在,需要发展出能动性、主动性,表现出一种掌控甚至支配的能力;另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离开他们而独自生活,需要与他人联合、合作,并融入群体之中,表现出与他人共生的倾向。心理学家将前者成为能动性(Agency),将后者成为共生性(Communion)(Bakan, 1966;Abele & Wojciszke, 2014)。人与人之间在此两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在特质、动机和价值观上,具体有四种类型:高能动高共生的人既善于掌控和支配,又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和谐,高能动低共生的人则在掌控和支配的同时与他人越来越疏远与敌对,低能动高共生的人则以被动随和甚至迎合的方式与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低能动低共生的人则既放弃掌控又放弃亲密因而处于回避和疏远的状态。与能动与共生两个维度有一致性的不同理论还有出人头地(get-ahead)与并肩同行(get-along),男性化与女性化,权力动机(Power)与亲密动机(Intimacy),独立性(Independent)与互依性(Interdependent),能力(Competence)与热情(Warmth,温暖)等。

拿能力与热情来说,有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讲人的刻板印象具体内容为何。心理学家认为人对他人或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往往集中于能力与热情(温暖)两维度上(Fiske et al., 2002)。既热情又有能力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如中产阶级(大学生、教师、个体工商业者);热情但不一定很有能力的人是令人同情的,如老年人、残障人士、家政从业者、农民;有能力但不热情的人往往令人嫉妒(羡慕嫉妒恨),如富人、犹太人、官员;既无能力又不热情的人是令人反感的,如成瘾者、穷人、无业游民、乞丐、罪犯。刻板印象本身具有固定、笼统、以偏概全的特征,因此这里的某些举例可能会让你感到不舒适。

能力与温暖两维度如果表现在个人对待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问题上,就涉及工作与家庭平衡的理论。可以将职场上的人(更多地在女性身上)在态度和行为上,或时间精力投入上区分为重工作与重家庭两个维度。有的人可以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既干好工作也顾好家庭;有的人顾此失彼,工作很投入,不顾家庭;或者只顾家庭,工作马马虎虎;当然还有少数人既不好好工作也不顾好家庭。

从文化心理学中举例

中国文人自古讲道德文章,推广到所谓人才评价就是德才兼备,也是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分别是:文章好道德好,文章好道德不好,道德好文章不好,文章不好道德也不好(自谦“何德何能”)。

在革命语境下,就是红与专两个维度。又红又专是最好的,红而不专大概是外行领导内行(历史上这种情况其实是连外行也不是,因为其本行是“革命”),第三种是所谓“白专”(历史上对知识分子的污名化标签),第四种是不红不专(也许可以指那些普通的或平庸的“小人物”)。

如果用此思路评价古代皇帝,似乎也能有所启发。无论罗马帝国还是中国古代,道德和才能都极好的明君似乎极其罕见,因此还不如直接用负向标准来划分,于是就有坏和蠢两个维度。又坏又蠢者是恶君,坏而不蠢者是暴君,蠢而不坏者是昏君,不蠢不坏者是庸君。因涉及具体历史人物可能有争议,所以这里不举例。但这种分析思路对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帝王人格)还是有益的。

文化心理学中有一对最常用的概念就是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如果二者是一维的两端,会引起很多争议: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东方是集体主义的,说西方个人主义争议较小,但说东方集体主义争议较大。如果将二者视为两个维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有高个人主义且高集体主义,如英美保守主义文化,或清教文化;高个人主义低集体主义,如我们从近年来法国多次发生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中看到的,也许南欧诸国民众对过度福利的要求也是如此;高集体主义低个人主义,也许可以用传统意义的日本文化或德国文化做例证,极端表现也许是军国主义或纳粹主义所表现的所谓忠诚和牺牲精神;最后是低个人主义低集体主义,如晚清国人,毫无个人价值可言,作为大清皇权的奴才自然也没有真正的认同和归属之感,当然也没有集体主义。

在现代化语境下讲文化,除了东西方一维,还应该有传统与现代另一维,于是有传统西方、现代西方、传统东方、现代东方四种文化形态。由于现代西方是从传统西方自我否定而来,而现代东方则不是自我否定走向现代的,而是因现代西方压力甚至入侵而在不同意义上被动改变的(即使日本,将明治维新与战后改革结合起来看,总体上也是被动的),所以现代东方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其中核心的内容是学习西方,首先是西方现代,然后要回溯到西方古代。而西方现代化虽然也在学习东方,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与东方的国际贸易,他们要学习与东方人打交道,但总体上在文化交流中,西方是主导的。东方文化不是他们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这里将东方文化分为古代与现代意味着东方文化要走向现代,必须借助西方文化并对东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有时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实情境中实际上阻碍了自己现代化的进程。这正是两维度分析思路的启示所在。

从社会生活与政治心理学中举例

回到现实生活。也是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幸福的汉堡模型”,分两个维度:增加与损害当下利益,增加与损害未来利益。于是有既增加当下利益又增加未来利益,这种人乐观积极,享受当下,为未来奋斗,被称为感悟幸福型,是“理想汉堡”;如果增加当下利益但损害未来利益,这种人及时行乐,逃避痛苦,得过且过,被称为享乐主义型,是“垃圾汉堡”;如果增加未来利益但损害当下利益,这种人辛苦劳碌,忍辱负重,自我牺牲,被称为忙碌奔波型,是“素食汉堡”;如果既损害当下利益又损害未来利益,这种人丧失希望,抑郁抱怨,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型,是“最差汉堡”。这篇文章名为《幸福的方法》,读来还真能增加对幸福的理解。

许燕教授讲人性与社会交互作用。人性有善恶,社会有好坏。人性善者在好社会则从善如流,人性善者在坏社会就会被逼良为娼,人性恶者在好社会有可能浪子回头,人性恶者在坏社会则很可能同流合污。

意识形态领域大家最熟悉的是右翼与左翼,右翼强调自由和竞争,左翼强调平等和福利。实际上还有一维即精英主义(Elitism)与民粹主义(Populism)。右翼精英主义典型者也许是华尔街银行家;右翼民粹主义典型者如Donald Trump,维护白人中下层利益,反移民,美国优先;左翼精英主义强调平等和福利以及少数族群权益,典型者也许是美国民主党领袖们;左翼民粹主义代表着历史上典型的民粹主义,正如精英主义典型地偏向右翼,民粹主义典型地偏向左翼,主要特点是美化底层民众,鼓吹暴力和群众运动,往往发生在生产力低下且严重分配不公的社会。

秦晖教授讲右翼与左翼在经济与伦理上主张是不同的,也可以将左右作为一维,将经济/伦理作为另一维。这样构成的四种情形分别是:在经济上,右翼强调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对富人少征税;左翼则强调社会保障、穷人福利、政府干预,对富人多征税。在伦理上,右翼强调家庭责任,性观念保守;左翼更强调个人自由,对性解放、堕胎权、同性恋等持更开放的态度。

在政治经济学上,有强调个人自由的个人主义与强调权力控制的威权主义,另一维是强调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与强调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自由主义政治加市场经济,如亚当斯密、哈耶克、张维迎等;自由主义政治加政府干预,通常在短期实行的并且限于局部领域,如凯恩斯主义及其应用(罗斯福新政),奥巴马医疗计划也许也是;还有政治威权主义加市场经济,以及政治威权主义加计划经济,无需举例。

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利益与道德,也许可以分为损益(损失/获益)与人己(他人/自己)两个维度。于是有四种情况:利人利己(互利共赢)、损人利己(丛林法则)、损己利人(违背人性,曾经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损人损己(暴殄天物)。显然利己利人代表着文明的方向。

弗洛姆有自由与安全悖论的学说,讲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但不安全(所以要“逃避自由”),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既自由又安全。当然他的理论隐含着一个观点,即最坏的社会是既不自由又不安全。这也可被视为自由与安全两维度的社会学理论。

自由与民主的关系是否也可以如此思考?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变量,是否存在以下四种情况:理想的社会既自由又民主,最坏的社会既不自由又不民主,有的社会自由但没有民主(如1997年之前的香港有自由法治,但没有普选最高行政官员的民主制度),还有社会有民主(有一套看似完整的选举制度及其实施程序)但实际上缺乏对个人自由的法治保障?

关于心理学人自己

最后谈谈心理学研究的事儿,是对心理学同行或同学说的。同学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或者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这里能言与能行是两个维度,只是第四个类型可以稍加改动:口不能言,身不能行,“国渣”也。

曾有学者将心理学研究分为两个维度:关注中国的问题还是关注外国的问题即中国话题还是外国话题(汉话/胡话),用中文讲还是用英文讲(汉说/胡说)。汉话汉说,研究中国的问题,用中文讲;汉话胡说,研究中国的问题,用英文讲;胡话汉说,外国的内容用中文讲,如翻译、介绍、验证性的工作;胡话胡说,外国的内容用外文讲,通常是话题或内容来自英文期刊,经过自己的验证或改进(也可能创新)后用英文发表。应该说这四种工作都有学术价值,评价标准还是文章本身的水平。

年轻时经常听老师们讲,心理学有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之分。后来自己体会其实还有大题大做和小题小做。也是两个维度:大题/小题、大做/小做。大题大做者如勒庞的《乌合之众》、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维尔伯(Ken Wilber)的《意识光谱》等;大题小做者很多,如勒温的领导行为研究出发点是纳粹德国与美国的政治体制比较,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出发点是康德认知论范畴的起源,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研究出发点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中介变量;小题大做者如弗洛伊德,本来关心只是神经症(neurosis)的病理与治疗问题,后来竟然做成了20世纪的文化哲学,精神分析的儿童心理学发现婴儿期的亲子关系是否安全竟然决定着成年后的人际信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人际信任;最后是小题小做,也就是靠心理学“吃饭”的广大的“研究者”,在做研究与发文章之间循环往复,耗费着生命,也就是内卷吧。

从学者的境界而言,也可以用两个维度看:提出问题(他人未见/他人已见),解决问题(他人未言/他人已言)。见他人之所见,言他人之所言,传声筒,教书匠,对知识传承有贡献;见他人之所见,言他人之未言,解决了前人已经提出但未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有贡献大小,都是对知识创新的贡献;见他人之未见,言他人之未言,大抵属于原始创新,一门学科的奠基者、大师们往往有这样的贡献,正是他们引领着知识的创新和学术的进步。

以上列举了若干两维度四类型的理论或话题,有的是介绍已有的知识,有的是笔者的联想,目的是分享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期待这篇文字有助于打开读者的“脑洞”,与我一起继续思考人性、人生与社会,思考心理学与社会科学乃至哲学问题。

2024年1月27日改定于金陵随心斋

本文版权属于《心理新青年》编辑部

进入 郭永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心理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9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