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坚定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信心和底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12 次 更新时间:2024-01-15 20:58

进入专题: 经济工作  

马建堂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澎湃动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方法。

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

2023年是极不平凡和充满挑战的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发展改革任务繁重、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地恢复、累积和增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预计全年GDP增长5%以上。2023年初确定的其他主要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从当前的运行状况看,也都能够如期完成。

总之,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正朝着实现全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迈进。再一次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行稳致远。

“五个必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入理解领会“五个必须”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

“五个必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华所在。

“五个必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重要的五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令人难忘、不断克服困难之路,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顾来时路,这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正是得益于这“五个必须”所凝结的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五个必须”全面系统、逻辑严密、思想深邃,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做好经济工作的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未来指导我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前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五个必须”体现了党中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其中,“首要任务”“硬道理”“最大的政治”这三个慷慨有力的词,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发展是主线,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首要任务”就是抓主要矛盾;“硬道理”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遵循并锲而不舍往前推进的最大道理;“最大的政治”则强调聚精会神抓经济,聚精会神抓发展,聚精会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用通俗易懂并铿锵有力的语言告诫全党,要求全党,提醒全党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此次会议提出“首要任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硬道理”“最大的政治”的用意所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领会,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要求,真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稳中求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次会议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提法,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8个字。

这一阐述表明,面对着经济下行压力,既不能慌,也不能乱,更不能急,稳中才能有进,但是进才能更稳,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如果不往前走,它怎么能稳得住?这次会议全面辩证地阐述了“稳”与“进”的关系。同时,这次会议增加了“先立后破”的新提法,使得工作总基调更加科学、更加辩证、更加完整。

怎么理解先立后破?先立,要把“立”放在优先位置,立新的生产力,立新的业态,立新的模式,立新的经营方式。简言之,立新的动能。后破,在生产力、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还未完全“立”住之前,不能轻率地“破”掉传统的动能、传统的产业、传统的能源、传统的业态。比如,基于“生态立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集中精力优先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但是在新能源还未充分发展起来之前,不能轻易地淘汰传统能源,比如煤炭。所以,在新动能没被充分发展起来之前,传统的动能要保留但要改造,不能轻易放弃。

坚持先立后破,关键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既能保持新旧动能平稳地转换,又能新旧动能一起加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此次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党对经济工作客观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是党领导经济工作,怎么看经济,怎么干经济的思想的进一步升华,需要认真学习和把握。

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相结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是宏观调控的两种思路或两种方式。逆周期调节针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方向的政策,主要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本周期本阶段。跨周期调节讲究的是不仅着眼于本周期本阶段,还要放眼未来,强调政策要有前瞻性。

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中央将会安排适当的赤字、地方专项债和国债规模,维持相应的财政支出水平。稳健的货币政策既是逆周期调节,又是跨周期调节。此次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效、灵活适度。货币政策,无论是社会融资总量还是货币供应量(M2),都要与经济的名义增长水平和物价水平相适应,满足实体经济对货币信贷的需求,其中有逆周期调节的成分。但此次会议又强调,即便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仍将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提积极的货币政策,就是顾及未来,既要促发展,也要防风险。现在,实体经济中无论是M2还是信贷量都不少,关键是要把货币池子中的水真正引向实体经济,同时尽可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二字既有逆周期调节的因素,也有跨周期调节的考量。

所以,这次会议强调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相结合,不仅能够推动当下的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整体好转,而且也会推动国民经济行稳致远,保持中长期平稳发展。

科学宏观调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对于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首次提出了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恰恰是党中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必然要求。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必须和宏观政策取向保持一致性,要形成合力,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这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要按照党中央要求,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首要任务”“最大的政治”上来。

政策制定时要首先考虑所出台的政策举措是否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是否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有利于推动经济整体回升向好,是否有利于提振全社会的信心和预期?这次会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既是一个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对各行各业的政策要求,而且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此外,政策制定后未正式出台之前,还需要由权威部门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保障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合力推动国民经济回升向好,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增强信心和底气,不断开创新时代经济工作新局面

2024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龙是一种飞腾的符号,它象征着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前景光明。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提振信心,进一步增强社会预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提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信心是有坚实的基础的。

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的大政方针,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目前,宏观调控的工具箱里还备有若干工具。

其次,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五个必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做好未来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导,必将激发起14亿多中国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再次,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构筑了在世界上较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超大规模市场和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结合在一起,是未来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实物质基础。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集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第二,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2024年经济在2023年的基础上回升向好,还需要通过诸多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同时稳住国际需求。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无论是增加供给,破除限制供给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扩大需求、消除限制需求扩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比如,202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5.22%,这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概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更低一点,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变为市民,一方面创造了供给,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需求。所以,推动国民经济行稳致远,激发有效供给,扩大有效需求,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要推动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深化,推动科技革命向产业变革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产业成果,把科技与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力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的路径所在、希望所在、命脉所在。创新,只有创新才是推动中国经济形成新动能,进而行稳致远。

第五,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行了部署,再次强调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也要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关心、担心的事情,比如,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能否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能否受到市场准入的公平对待,能否公平地获得生产要素,贷款、资金、土地等。要把中央出台的“民营经济31条”政策措施真正落实见效,消除民营企业家的顾虑,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社会预期。

下一步经济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信2024年,中国经济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

    进入专题: 经济工作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6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