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玲: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49 次 更新时间:2024-01-11 11:28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  

黄一玲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实现财富公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虽然技术赋能为实现财富公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直至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才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实现财富公平的正确方向。虽然马克思本人未直接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提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为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了思想资源。“共同富裕”概念内涵丰富,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加以深入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是人类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样态特征。在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中,“富裕”是基础,“共同”是关键,共同富裕意味着共享发展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绘制的实现未来社会的路线图之中,共同富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马克思倡导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人们之间形成既彼此平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们为了一致的利益与共同的目标而联合起来,一起消灭雇佣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与共享社会财富,形成个性自由而又彼此依赖的“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的高阶样态,是传承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并不断克服社会发展缺陷而达到的理想生活样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意味着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没有生产力的发达就无法实现社会富裕。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生产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会出现普遍的贫困,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唯有掌握与运用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共同富裕否定了“独占”等多种私有形式,有力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从现象与本质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一方面贫困在穷人身上表现为营养不良、流离失所等现象,另一方面贫困深刻地体现为结构性的分配不平等,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了工人的劳动成果,结果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资本家占据的社会财富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占有的财富份额日益下降,由此造成了发达社会中的“相对贫困”现象。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是更为隐秘但危害更深的贫困形式,在劳动报酬、福利保障等形式的掩盖下贫富问题表现为因劳动能力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别,这一做法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遮蔽,将阶级社会矛盾伪装成分配差异问题。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品分配、财富分配、社会积累具有不平等性、非正义性与剥削性,造成了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而大多数人却陷入日益贫穷的境地,两极分化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同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将资本主义社会带入循环反复的经济危机当中。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没有消灭以前,劳动者仍然处在必然王国之中。为此,马克思提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按劳分配为过渡最终走向按需分配的变革前景。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维度物质层面上的富裕,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富裕。精神生活富裕与物质生活富裕相互依存。由于物质生活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的精神世界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由资本逻辑诱导引发的物化已然在不断冲击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实现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要义和内在旨归。人的精神需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发展程度不高时,人会更加关注生存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由此可见,离开物质富裕,单纯追求精神富裕是类似于海市蜃楼般的幻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在人的物质需要获得充分满足的共同富裕状态下,劳动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使人摆脱受制于“物”的异化束缚状态。马克思提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消费和储备的同时,使每个人都有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精神富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促使人们以更多的社会激情投身到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马克思倡导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人们在“自由人联合体”的共同体之中因为共建、共享、共有而实现了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同时因为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实现了自身解放。基于此,共同富裕构成了人类发展的目标与追求,反映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应然”状态。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5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