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背景要素、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93 次 更新时间:2023-12-01 19:25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尤琳  

 

摘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孕育于深刻的现实背景,它是回应“人民所盼”新期待、化解“社会所忧”新矛盾、启航“国家所愿”新征程、顺应“世界所向”新时势的需要。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要把握全民有份的方向标、全面发展的任务书、全程渐进的时间表、全局统筹的方法论。从实践要求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以高水平党建为引领、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以高标准设计为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作者尤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南昌330022);罗志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南昌330108)。

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重点项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ZZ01)和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KS22)的阶段性成果;受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C2021-B071)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共同富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阐释和新部署。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判断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之后,他在2021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强调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把“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放在第一个问题的战略高度着重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1]这充分反映了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时代强音,也已突显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学界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话题展开了热议和研究,形成了不少具有较高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一,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学界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既有共识也有争论,总体上聚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双重向度展开。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2],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共富”思想,而是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论断[3]。还有学者提出,“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需从政策、实践、难题、对策等四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4]

其二,从方法论角度剖析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关系。有学者从指标体系维度建构了共同富裕的测算系数,强调“富裕”和“共同”两方面的有机统一。[5]有学者从伦理关系维度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一己富裕与他人富裕的关系、个人富裕和集体富裕的关系、不同性质和形式的集体富裕与集体富裕的关系。[6]还有学者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物质共同富裕和其他方面共同富裕、国内和国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三次分配、先富和共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7]。此外,有学者建议协调好宏观与微观,发展与共享,政府与市场,共建和共富,目标与工具的关系。[8]

其三,从实践论角度提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多数学者认同需从多维视角着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统筹推进共同富裕。有学者抓住制度这个关键,提出“制度和政策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9],必须加强制度的系统集成创新[10],“充分发挥制度、政策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11]。有学者聚焦分配这个手段,提出“有效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有为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和‘有爱社会’主导的第三次分配”的“三轮驱动”路径[12]。有学者凝练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划分为总体实现机制与具体实现机制[13]。还有学者提出“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14],“大力推进旧体制的改革和新体制的建设”[15]等举措。

由以上论述可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从理论问题向实践问题不断拓展,从表层研究向深层研究继续延伸。这为进一步研究共同富裕话题提供了良好基础和有益借鉴。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需要进行更加系统化的研究。

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要素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孕育于深刻的现实背景,它是回应“人民所盼”新期待的需要、化解“社会所忧”新矛盾的需要、启航“国家所愿”新征程的需要、顺应“世界所向”新时势的需要,这“四个需要”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

(一)回应“人民所盼”新期待的需要

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厚的本体论根基,是千百年来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自古以来,中国不少仁人志士就对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辛探索,涌现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和口号。但由于历史局限性,这些思想和口号有些异化为剥削压迫的外衣,有些缺乏落地生根的土壤,因而没有实质性解决实现共同富裕的难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着力点,带领人民千方百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更加期盼从小康生活走向富裕生活,从小康社会迈入共同富裕社会。这就要求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更有保障的幸福感、更可持续的安全感。

(二)化解“社会所忧”新矛盾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这一变化关系全局、影响深远,我们要以新矛盾为依据来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工作。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以“人民生活”篇目中2020年数据为例,从城乡差距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38元,农村居民仅为17131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0074元,农村居民仅为137134元;从区域差距来看,全国居民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东部地区为412397元,中部地区为271524元,西部地区为254160元,东北地区为282662元;从群体差距来看,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2020年20%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688元,20%中间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489元,而20%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802938元。这些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且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忧虑所在。习近平深刻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16]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适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既有助于统筹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也有利于带动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更加包容的发展状态,从而更好地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三)启航“国家所愿”新征程的需要

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味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了良好基础,也标志着推动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我国从发展中大国转变为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17]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8]由此观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既道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又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超越性。追溯历史,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征途中都充斥着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它们富起来的轨迹里随处可见资本增殖的烙印,在这种现代化体系里,社会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使得贫富差距拉大成为不可治愈的顽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对西方的“路径依赖”,超越了“个人至上”“资本至上”的西方式现代化逻辑,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是中国作为后发大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唯一可能的实践方式”[19]。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同向而行、互相促进。

(四)顺应“世界所向”新时势的需要

当前,全球财富不平衡、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共同富裕成为世界性难题。人们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追问从未如此强烈。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角色和姿态经历了“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的转变。发展到今天,我国无论是财富总量还是治理成效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我们自觉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坚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民族复兴进程。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到,就人类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等重要指标的现实进展来看,我国仅仅处于世界中等水平。这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尤其是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20]还不完全匹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基本的内涵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国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中心课题”,为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梦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不仅要从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释,更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实际来理解。

(一)全民有份指明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方向标

“坚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憧憬未来社会理想图景时蕴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旨趣,他们描绘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2],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3],“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24]。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共同富裕思想付诸实践。学界研究认为,“共同富裕”概念发端于1953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该文件体现了“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的美好愿望。此后,毛泽东还强调我们实行的制度和计划能实现“大家都有份”的“共同的富”和“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思考,他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25]江泽民、胡锦涛也要求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6]。对全体人民的强调就指明了全民有份的方向标。一方面,全民有份指向共享主体的普遍性,意在强调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在共同富裕征程中要注重实现全体人民的机会公平和结果公正,尽最大努力确保各个群体互惠互利,防止“建立在多数人利益受损之上的少数人富裕”[27]。另一方面,全民有份关注共建主体的普遍性,意在激发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28]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共同奋斗,要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丢掉躺平的念想和躺赢的幻想,力争给更多人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

(二)全面发展呈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任务书

现实中,不少人容易将共同富裕等同于物质富裕,把共同富裕简单地视为拥有更多的经济财富、占有更多的物质产品、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这种理解过于狭隘,无法真实反映出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邓小平早就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29]由此可见,共同富裕不是经济发展带来物质富裕状态的单一呈现,而是包括更多方面、更高层次文明形态的完整集合。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30],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1]。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进步”[32],其叙事逻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内含着全面富裕的价值诉求和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形象地为共同富裕画了像,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还要指出的是,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包含两层深意: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托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进步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得以逐步实现,才能更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进步。

(三)全程渐进揭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33]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考察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和实施时应细分为若干时段接续推进。我们党对共同富裕及其目标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对其战略部署也是循序渐进的。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共同富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并把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纳入“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之中,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之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谋划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把2035年目标更新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又做了新的部署,共同富裕目标分为三个时间节点实现,第一阶段“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第二阶段“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第三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些谋划和布局过程不代表党和国家政策朝令夕改,而是生动反映了共同富裕具有“全程渐进”的特征,要有步骤也要有重点,按照既定规划设计稳步推进。

(四)全局统筹阐明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方法论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34]这段论述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了我们党对实践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我们也要承认,14亿多中国人民不可能同时富裕,中国所有地区不可能同步富裕,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一定是差别有序的富裕。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有先有后,而且体现在程度上有高有低。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如果不能按照全国一盘棋来有序推进共同富裕,势必很难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甚至会使这种趋势进一步恶化。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不能缺失对共同富裕的总体性把握,还要把握总体中的阶段性、全面性、辩证性,要强化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思维和方法,既从大局着眼和布局,又从局部和重点领域着力,统筹处理好几对重大关系,比如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只有厘清“全局”与“局部”、“全面”与“重点”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才能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协同推进共同富裕。

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阶段成为新表述,更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到新实践。我们要找准方向、探对路子,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奋斗、一个脚印循着一个脚印前进。

(一)以高水平党建为引领,确保全民有份的方向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是判断世界各国治理能力和制度优势的重要标准。”[35]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无数事实证明了自身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顺利实现,这就需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水平党建为引领,确保全民有份的方向标。

首先,坚持思想引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彰显着百年大党对初心使命的执着追求。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之路。其次,坚持作风引领。中国共产党要持之以恒抓紧抓实作风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惧风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依靠过硬作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创新,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棘手问题,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36]。最后,坚持方法引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呼唤全体人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主动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既做实事也说实话,既压实责任也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促进共同富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落实全面发展的任务书

“高品质生活”是一种追求各方面相协调的高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的新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和时代特征。高品质生活看似一个抽象概念,但它确实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目标要求,这些具象化的要求涵盖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发生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迭代、需求领域发生了从单方面到多方面的拓展、需求功能发生了从实用价值到符号价值的位移。要结合这些新变化去促进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实现。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品质生活的多方面需求。高品质生活作为美好生活的具体化,涉及物质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更高需求。以这些需求为依据,要在实践中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更新认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其次,必须合理构建高品质生活的多层次指标。高品质生活的指标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跟踪和及时修正。学界对高品质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到底应区分为多少层次,至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循着主流话语体系的逻辑,可以尝试把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个目标层组成的一级指标体系。在这三个关键词之下,还能建构出怎样的二级指标呢?这些指标是否能科学地反映人们的真实世界?种种问题,都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无论如何,要树立战略眼光,把握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最后,必须逐步探索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多样化路径。要从发展实际出发,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国际双循环、制度建设层面等入手,积极探索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行动路径。[37]同时,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形成相应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三)以高标准设计为前提,遵循全程渐进的时间表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宏大愿景,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把握好示范区建设和整体性推进的时度效,按照时间表分阶段一步一步推进,推动共同富裕从宏观到微观落地、从局部向整体覆盖,实现稳和进良性互动、动态平衡。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迫切需要厘清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具体指向及其关系,“我们不宜只关注刻画共同富裕的理论形态,而是要始终把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大业。”[38]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找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与堵点问题,花大力气解决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民农村富裕短板。三是坚持过程导向。要找准每个阶段的工作节奏和工作力度,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有效清除共同富裕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善于积小胜为大胜。此外,要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带动各地灵活探索有效路径,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是坚持结果导向。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达致这一状态要统筹需要和可能,不能脱离实际随意吊高胃口,不能信口开河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还要保持理性,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运用全局统筹的方法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第一,正确认识理念逻辑下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契合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第二,全力推动制度逻辑下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要切实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比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39],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从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第三,合理安排动力逻辑下的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分配调节作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打造“政党有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社会有爱、人民有福”的共同富裕共同体。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树立正面典型,形成保护合法致富、提倡先富带动后富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经具备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我们要有十足的耐心和定力,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共同富裕这个重大问题。未来的探索和实践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根据,以尊重规律为前提,防止陷入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误区。为进一步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至少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其一,拓展研究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采用论证式的方式说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而欠缺实证式通过例证的方式挖掘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治理效能。尤其是对比西方福利国家,在中国仍处于“赶超者”身份境遇下,不能仅仅聚焦于从学理上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共同富裕道路的差异性,更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阐释作为主体性的中国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独特性和超越性。

其二,关注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相继挂牌成立了共同富裕研究院(所/中心),一批学者争先恐后提出了共同富裕评价指标。有学者支持“人民性、共享性、发展性和安全性的指标构建维度”[40],有学者倾向“生产力指标、发展机会指标、收入差距指标、发展保障指标和人民福利指标”[41],不一而足。这些指标从不同维度评价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各提各的指标”,继续探索全国基本适用的指标体系。

其三,精准研判在大变局及风险社会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频繁出现。应对非凡困难必须有非凡之策。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还要花大力气解决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个难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预防返贫风险。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清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方位,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一步,要兼顾需要和可能,明确共同富裕的要点,锁定共同富裕的重点,打通共同富裕的堵点,按照阶段性安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卫兴华:《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

[3]侯惠勤:《论“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期。

[4]李海舰、杜爽:《共同富裕问题:政策、实践、难题、对策》,《经济与管理》2022年第3期。

[5]杨宜勇、王明姬:《共同富裕:演进历程、阶段目标与评价体系》,《江海学刊》2021年第5期。

[6]王泽应:《共同富裕的伦理内涵及实现路径》,《齐鲁学刊》2015年第2期。

[7]张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求索》2022年第2期。

[8]万海远:《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理论问题》,《东南学术》2022年第1期。

[9]邓水兰:《制度和政策创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求实》2002年第3期。

[10]张占斌:《以制度系统集成创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

[11]严文波、祝黄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与实现机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2]唐任伍、李楚翘:《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基于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轮驱动”的考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13]薛宝贵:《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溢出效应及实现机制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6期。

[14]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5期。

[15]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

[16][28][30][31][33][34][39]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17]张建华、孙熠譞:《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2期。

[18][3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19]何显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浙江学刊》2022年第2期。

[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21]荣开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

[2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6页。

[25][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154页。

[2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27]吴忠民:《论“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及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6期。

[32]魏后凯:《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年第6期。

[35]刘培林、钱滔、黄先海、董雪兵:《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管理世界》2021年第8期。

[37]杜玉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意涵、现实依据及行动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6期。

[38]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3期。

[40]蒋永穆、豆小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逻辑与初步设计》,《东南学术》2022年第1期。

[41]胡鞍钢、周绍杰:《2035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70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科学社会主义》2023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