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光 娄婷婷:重师崇德 不异中华——中华文明对古代琉球王国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993 次 更新时间:2023-10-16 20:58

进入专题: 琉球   中华文明  

孙晓光   娄婷婷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动加入朝贡体系并与明清两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来正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不仅古代朝鲜、越南、缅甸等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国家,而且如日本、琉球等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也都受惠于中华文化的滋养。

儒家文化传入琉球王国

琉球群岛位于西太平洋与中国东海之间,处于西太平洋重要航路之上,被视为“万国津梁”。琉球与中国的交往由来已久,早在三山时代(1322—1429年),便受到中国服饰、天文历法、音乐、算数等文化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山王国人文维新的基础。随着时间推移,琉球社会过渡到两大尚氏王朝统治时代,与明朝的朝贡关系也日益紧密。这一时期,中国本土道教文化以及宗族观念传播至琉球,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饮食文化与建筑风格的传入,则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中琉两国和平邦交关系历时500余年。有学者认为,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的交往超过了其他海外诸国,中国也给予琉球王国诸多优惠政策,如宽松的朝贡制度、优厚的赏赐制度、隆重的册封制度、飘风难民的抚恤政策、特殊的移民政策等。在此基础上,琉球统治者积极吸取儒家文化,此举对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传入琉球,其背后有深层次原因。第一,明琉统治者共同推动。明朝统治者受“天下观”思想影响,希望通过向琉球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实现意识形态上的华夷一统。琉球国王不仅信奉儒家“德政仁治,尊贤纳谏”的统治理念,还积极效仿和倡导以“三纲五常”治理社会。琉球统治者认为,中华文化的传入不仅能促进琉球本土文化繁荣,也能为本国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儒家文化传入琉球后,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文化,并逐渐生根发芽,彰显了中华文明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儒家文化向琉球传播有多种途径。一是琉球王国定期入贡明清王朝。根据《历代宝案》记载,琉球贡使在京期间,常请求伴送官代为奏请朝廷准许其拜谒孔子庙,朝廷往往“准其所请”。琉球贡使不仅带回明清王朝的丰厚赏赐,也带回了儒家文化。二是明清朝廷册封琉球国王。明清两朝,每逢琉球王薨逝、世子继位,琉球国必遣使来华,向朝廷报丧及奏请袭封,中国皇帝亦会遣册封使专程前往琉球祭奠前王、册封新王。册封礼是最隆重的典礼,册封使不仅宣诏封王,而且代表中国皇帝颁授厚赐,表明皇帝的宽厚恩德,通过“礼”彰显儒家文化。三是中国移民把儒家文化传入琉球,代表者如“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明史·琉球传》记载,洪武二十五年,琉球中山王国国王察度在朝贡时提出,希望中国能给他们一些人丁,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并与中国进行贸易。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福建地区一些百姓移居琉球,并赐“闽人三十六姓”。他们抵达琉球后,被安置在那霸久米村,向琉球人传习中文,教授“四书”、“五经”,研习儒家学说等,受到琉球各阶层欢迎,进而促成“从此本国,重师崇儒,不异中国”的景象。四是琉球人来华留学。琉球自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后,敬仰儒家文化,请求允许琉球学生来华留学。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接受儒学教育,回国后一部分成为官吏,一部分从事文教,在本土传播儒学。

为琉球统一奠定人文基础

儒家文化的传入推动了琉球社会发展进程,为琉球王国统一奠定了人文基础。大约14世纪,琉球群岛先后出现中山王国、山南王国、山北王国三个政权,分别割据琉球群岛中部、南部和北部,相互争战近百年。据《中山世谱》记载,中山王国上层精英深谙外部因素对琉球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山南王国、山北王国更能把握对外交往的机会。

1372年,明太祖派遣使者杨载携带招抚诏书出使琉球,中山王察度受诏,上表贡方物,正式确立朝贡关系。中山王国积极吸收儒家文化,实力迅速壮大,“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琉球文化形态。明朝与琉球中山王国确立册封关系,标志着琉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

1392年,中山王选派留学生赴明朝学习儒家文化,同时还不断派遣使团朝见明朝皇帝。朝贡使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归国后积极推动社会风气改良,使中山王国政治风貌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在此背景下,琉球群岛中的宫古岛、八重山诸岛甚至入贡中山王国,“来享圣国沐浴德政,游仁风,以安人民”。

中山王国实力逐渐增强,相继于1416年灭山北王国、1429年灭山南王国,完成琉球群岛的统一,建立了琉球王国。明朝册封中山国国王为琉球王。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琉球统治者“尚”姓,第一尚氏王朝建立。琉球王国继续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速。伴随着两国朝贡关系的深化,在明朝扶持下,琉球王国统治者积极吸收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完善国家建设,在第二尚氏王朝尚真王在位期间,一个相对统一的琉球王国最终确立。从1430年第一尚氏王朝建立到1526年第二尚氏王朝尚真王统治结束,琉球吸收的中华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文化、宗族观念、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

道教文化方面,明初道教文化开始在琉球王国传播,形成了“虽无道士,却敬神仙”的富有琉球特色的道教文化。值得关注的是,琉球三大国史《中山世谱》《中山世鉴》《球阳》在谈及琉球来历时,均提到“既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庶类繁夥”。宗族观念方面,1430年,明朝皇帝赐尚巴志“尚”姓,对琉球王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政治层面看,标志着明朝对琉球王统合理性的认可;从文化层面看,标志着中国的宗族观念在琉球传播开来。自明朝赐姓后,琉球内部逐渐进行自上而下的姓氏“改革”,先后对王室子弟、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赐姓,并着手修订家谱。饮食文化方面,由于地缘临近,琉球的饮食文化与福建相似。根据文献记载,尚泰久王统治时期(1454—1460年),在宴请中国册封使团时就已出现“紫菜山东粉”、“小文蛤鲜丝瓜汤”等特色闽菜。时至今日,琉球群岛的饮食风格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华饮食特色,诸如炖猪蹄、苦瓜炒鸡蛋、清炒空心菜等,有别于日本传统饮食风格。建筑文化方面,琉球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首里城就是典型代表。首里城在察度王时代便作为中山王国的都城。根据塚田清策的《琉球国碑文记·百浦添栏杆之铭》记载,“仿效中国的宫室制度,切削青石,建设正殿前栏杆”。尚真王统治时期(1477—1526年),首里城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中国皇室建筑,讲求严格的对称性、完整性,以正红色为主。

琉球原本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在与明朝的交流交往中,深受中华文化滋养,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生发出独具特色的“文明之花”,进而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获得了与朝鲜王国、日本王国、安南王国等国家平等的政治地位。

文化影响深远绵长

明清两朝与琉球的朝贡贸易、文化交流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典型例证,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政治层面,琉球王国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方面,琉球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取士标准,严格君臣秩序,强化王权统治。如在尚真王统治时期,依照儒家礼制确定官位品级与朝仪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琉球统治者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废除殉葬旧俗。由此,琉球上下形成秩序井然、欣欣向荣、和睦友善的景象。

在经济层面,琉球王国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划分本国土地,表现出浓厚的“重农”思想。从其派往中国“勤学”的留学生学习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一点。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勤学生野国来华学习番薯栽培技术;天启三年(1623年),勤学生仪间村人来华学习甘蔗制糖技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勤学生翁自道来华学习番薯栽培技术;等等。琉球学生来华学习农业技术,足以体现琉球王国对农业的重视,这与中国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相契合。

在文化层面,以程顺则、蔡温等为代表的琉球士大夫阶级,已能自发进行儒学研究,并撰写相关著作,说明琉球王国的儒家文化进入自行发展的新阶段。在程顺则提议下,康熙五十六年,明伦堂于琉球王国文庙之南启建,并于康熙五十八年最终落成,史称“府学”。明伦堂的建成标志着琉球拥有了官方高等儒学学府,代表琉球王国文化事业发展繁盛阶段的到来。在明伦堂授课的教师一般精通儒学,所使用的教材也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明伦堂建成之后广招学生,不仅促进了儒学在琉球的传播与普及,而且也为琉球国家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对外交往层面,琉球王国(当时是中山王国)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请赐“闽人三十六姓”移居本土。“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主要从事与中琉朝贡贸易有关的活动,为中琉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发挥了特殊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向琉球人传播儒家文化与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在逐渐“琉球化”,与琉球人通婚、繁衍后代,最终完全融入琉球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与琉球社会互动与融合。其居住的久米村在琉球历史上曾显赫一时,村人大多身居要职并享有各种特权,对琉球王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正因如此,自古以来,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主动与中国交往交流,中国也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之交往互鉴。琉球主动加入朝贡体系并与明清两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来正是历史的见证。值得注意的是,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王国,以武力胁迫其成为两属之国,这与琉球对明朝的主动接纳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孙晓光 娄婷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4期

    进入专题: 琉球   中华文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琉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7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