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全球文明倡议者,何以是中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71 次 更新时间:2023-05-18 20:44

进入专题: 全球文明倡议  

叶小文 (进入专栏)  

 

在2023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促进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天下情怀,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彰显了深邃的战略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强烈的时代担当,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今天的全球文明倡议者,何以是中国?

众所周知,近代以后,文艺复兴是“全球文明”的先锋。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现代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的“人”过度膨胀了,对自然过度开发,环境日益污染破坏,对社会为所欲为,霸权、霸道、霸凌愈演愈烈,西方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无论人类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我们放弃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与弘扬,各国都反其道而行之,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社会动乱不堪,世界不能和平,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冠疫情一度在全球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面临重大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呼唤世界各国携起手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新的文明世界。因应时代的呼唤,中国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者,何以是中国?因为中国有大格局,有深底蕴,有厚底气,有硬支撑。

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有大格局。西方近代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主义。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要求世界各国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有深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基因和密码。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之大用,奠定今天全球文明倡议的文化底蕴。始终守住正道,文化传承有根。全球文明倡议,文化底蕴深厚。根深则枝繁叶茂。“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翻杨柳枝”。

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有厚底气。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文化精神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合作共赢之“合”、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调动积极性的情感纽带;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

中国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有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坚实的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并不相同且有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日益加剧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给这个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彷徨不安的世界,以如此强烈清晰的信息:这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持续而协调发展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这更是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促进解决共同面临难题、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中国经典,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世界的大智慧大贡献。

(作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进入 叶小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球文明倡议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94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9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