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34 次 更新时间:2023-05-11 13:20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  

辛向阳  

作者:辛向阳,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摘 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其进行国际联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必然逻辑、组织形式、原则要求等,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际组织进行国际联合、阐述国际主张提供了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国际联合思想,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进行创新性探索。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重塑全球治理秩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无产阶级 国际联合 国际主义 中国共产党 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深化阐释,而且鲜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胸怀、大党形象和使命担当。

一、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渊源

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必然逻辑、组织形式、原则要求等,为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和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深刻阐释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必然逻辑

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进行国际联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国家范围内制造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普遍现象,无产阶级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就必须实现无产阶级的世界大联合,从根本上彻底推翻剥削制度。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必要性,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是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而“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因此是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事业。要完成这种世界历史性事业,无产阶级就必须联合起来。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人民起义17周年的国际大会上,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宣扬的“各民族兄弟联盟”口号的虚伪性,他认为:“各民族兄弟联盟”只存在于压迫者对付被压迫者、剥削者对付被剥削者之间。恩格斯得出结论:“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者的兄弟联盟”。这一思想也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全面呈现和深刻阐述。

(二)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组织形式

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首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无产阶级联合的同盟形式,他指出:“劳动者最初企图联合时总是采取同盟的形式。大工业把大批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地方。竞争使他们的利益分裂。但是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反抗、组织同盟)下联合起来。因此,同盟总是具有双重目的:消灭工人之间的竞争,以便同心协力地同资本家竞争。”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共产党。无产阶级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自发走向自觉,还要将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实现组织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即共产党。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阐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强调:“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最后,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在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形式上,马克思提出了合作工厂的形式。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要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革命斗争,而且还要进行经济层面的斗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大工厂是工人联合起来的天然空间支撑,生产是工人联合起来的天然方式,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

(三)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原则要求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有效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阐述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必然逻辑和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推动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原则要求等。首先,阐述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建立在独立原则之上。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版序言中就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但恩格斯仍然十分重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强调:“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还是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曲折发展,特别是经过第一国际解散等问题影响,恩格斯更加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平等基础,在1882年2月7日给考茨基的信中,他说道:“只有事变才能教育他们,而且还要天天教育他们——以及许多其他的人,使他们知道,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进行国际合作,甚至平等者中间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动的条件下才是需要的。”其次,阐明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目标指向,即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并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理想社会形态,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最后,阐明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依靠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为了革命需要,无产阶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小资产阶级、中间阶级和部分资产阶级。初步阐述了统一战线思想,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及其国际联合提供了科学策略。

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历史呈现

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到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再到共产国际,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始终保持着国际联合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直接性、现实性、长期性影响,而且对国际政治格局、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历史性影响。

(一)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成员中体现的国际主义精神

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成员的来源和构成是国际主义精神最为直接的体现。共产主义者同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起就是一个国际性政党,其成员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等8个国家。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在其实际活动的8年里,曾在欧洲、美洲、非洲等18个国家建立过支部,发展会员约40万人。1889年,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代表于巴黎纪念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成立。大会有 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瓦扬、拉法格等2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大会还通过了《国际劳工立法》草案和关于《庆祝“五一节”的决议》等文件。1919年,列宁宣布第二国际解散,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大会,即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成立。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会议通过列宁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共产国际有执行局和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由俄、德、奥、瑞士、瑞典及巴尔干联盟党的代表组成。这充分表明,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到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再到共产国际,这些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始终坚持国际主义精神。

(二)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章程中蕴含的国际联合思想

章程是政党主张的集中呈现,是政党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对此,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无论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还是第一国际和共产国际,在其纲领和章程的基本内容和制定过程中都体现出鲜明的国际联合思想。第一国际期间,为了能够将众多民族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凝聚起世界革命的现实力量,马克思在起草《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时,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辩证统一,采用“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的方式,起草了一个“不致把英国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拒之于门外的纲领”,“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作为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最重要文件,指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指导性原则。这充分表明,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始终以国际联合的思想来推动组织发展和革命进程。

(三)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活动中展现的国际主义自觉

无产阶级国际组织不仅以组织形态、纲领文件的形式对国际主义思想进行确认和肯定,而且在自身的活动过程中直接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第一国际在自身革命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一方面,积极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比如,支持1866年英国缝纫工人罢工、1867年伦敦火车司机罢工、1867年巴黎铜器工人罢工、1868年日内瓦建筑工人罢工等。另一方面,积极声援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比如,支持波兰、爱尔兰等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巴黎公社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第一国际的法国支部参加了巴黎公社运动。对此,恩格斯曾指出:“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第二国际虽然没有明确的纲领、章程以及中央机构,但在其发展期间却极大促进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成长和发展,到1914年已经拥有30个社会主义政党和300多万名党员。并且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无产阶级联合运动,如开展合法议会斗争,德国社会民主党一度是德国议会中最大的党团。组织强大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青年组织、合作社组织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工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合作社社员达700万人以上,广泛联系了各国群众。开创国际性节日,即国际劳动节和国际妇女节,推动8小时工作制运动等。共产国际作为20世纪上半叶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国际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有力支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组织发展方面,共产国际在创立之初,只有13个正式以“共产党”命名的无产阶级政党,随着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到共产国际解散时全世界已有68个共产党。在反法西斯主义方面,共产国际较早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性和危害性,组织号召各国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与法西斯主义进行斗争,推动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和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等。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一系列组织活动直接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和人类进步事业。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思想、国际主义思想,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国际主义的中国表达形态,而且始终坚持国际主义精神,为解决人类难题、世界课题、全球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一)支持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以世界视野来审视自身发展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方面,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位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国际正义力量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进步力量的关系。加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参与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同时大批党员和青年知识分子到苏联学习,张太雷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更是直接在共产国际参加工作。另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被压迫民族的剥削、掠夺和侵略,支持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尤其是在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中,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率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举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旗帜,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外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与各国相互支持,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者,也是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二)不断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国际局势、世界格局、全球趋势来谋划和推进新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发扬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抵御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以自我的巨大牺牲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客观分析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变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有力地团结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类型国家,实现了外交上的战略性突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作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既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独立的重要政治力量,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赞誉,又推动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有力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三)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总结自身发展进程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方式,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领导中国人民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了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使中国真正地全面地融入世界。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推动建立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在内的地区性多边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既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以自身发展有力维护了世界和平。逐步实现了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发展,不仅成为百年大党,而且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全球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倡议、方案和主张。一方面,中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话语窠臼和思维禁锢,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文明进步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在实践中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重塑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新的方案。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