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先:大国博弈与当前中东的国际地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5 次 更新时间:2023-04-09 22:55

进入专题: 大国博弈   中东  

李绍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就中东而言,该地区在大国博弈加剧,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升级背景下,中东地缘政治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大国在中东的角力趋于激烈,中东在大国竞争中的地位抬升,中东地区国家回旋余地加大,地区大国自主意识增强。

一、美欧国家对中东的战略需求增大

美国、俄罗斯、欧洲对中东的关注度都在提升。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在中东进行的所谓“战略收缩”已逾十年,期间包括了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特朗普从叙利亚撤军和拜登从阿富汗撤军等重大举措。当然,美国在中东“战略收缩”并不意味着美国不承认中东的重要性,更不意味着美国要放弃中东,“战略收缩”的前提是美国并不担心有其他力量来填补“真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俄罗斯对中东“有心无力”,欧洲国家“心不足力也不足”,而中国更不在美国的战略考量之内。这一点也可以从拜登就任总统一年半也没有踏足过中东得到印证。然而,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7月13~16日,美国总统拜登不情愿地进行了他就任总统后的首次中东之行,先后访问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拜登总统首次中东之行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与他不待见的沙特王储会面、与海合会首脑举行峰会以期敦促产油国增产石油,还不如说是他在行前和访问过程中一再公开强调的“不允许中国、俄罗斯甚至伊朗填补真空”。也就是说,此行虽不能简单解读为美国将重新明显加大对中东的投入,但拜登政府在乌克兰危机升级背景下提升对中东重视度是明显的;而在如何实现“不允许中、俄填补真空”上,美国期望更多让其中东盟友出钱、出力,但比较无奈的是美国的中东盟友在地区事务上越来越具有自主性。

对俄罗斯来说,随着乌克兰危机升级的持续,美欧与俄罗斯敌对的长期化态势已然形成。这导致俄罗斯整体国家外交方向不得不向东、向南展开。这是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变化。“向东”的外交施力方向是东亚,尤其是中国,而“向南”除印度以外则主要指向中东海湾地区。在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中东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于7月19日旋即到访伊朗,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随后访问了埃及,甚至还去了埃塞俄比亚和刚果(布)。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与沙特王储通过热线电话协调能源事项,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索契再次会晤等等。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密集发生的。显而易见,中东特别是海湾在俄罗斯未来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欧盟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素有依赖。2021年,欧盟41%的天然气进口、29.66%的石油进口、48.2%的煤炭进口来自俄罗斯。截至2022年10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已先后对俄罗斯实施了六轮制裁,其中第六轮制裁已经涉及原油,即在2022年12月5日前停止进口所有通过管道输入的俄罗斯原油(约占欧盟进口俄罗斯原油总额的90%)。目前,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仍在继续深入推进之中,拟议2023年最迟2024年完全停止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而事实上,随着“北溪1号”天然气管线被炸,俄罗斯通过该管道对欧洲的输气已经中止,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已大大缩减。为此,欧盟深受能源供应的困扰,天然气价格和电价翻番上涨,民生和经济增长均受严重影响。在限制并最终禁止俄罗斯能源进口的同时,欧洲国家开始积极从全球范围寻找新的能源来源,其中中东的海湾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将是绕不开的主要油气替代地区。实际上,欧洲对俄罗斯能源形成如此程度的依赖还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在中东产油国石油禁运而引发的世界石油危机之前,本来欧洲能源的主要来源也是中东的海湾地区。当时,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和布局,俄罗斯才逐步发展成为欧洲能源的主要来源地。如今,在2022年底几乎要全部停止俄罗斯石油进口、2023年将大幅减少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情况下,欧洲各国近半年多来可谓蜂拥而至中东,人们揶揄“卡塔尔的国门都快要被欧洲人踏破了”。

二、中东国家谋求战略自主趋势明显

伴随着世界主要大国加大对中东的关注,中东地区主要国家的战略回旋余地明显扩大。2022年10月初,“欧佩克+”会议宣布从11月1日起大幅度减产(每天200万桶)的决定大大激怒了美国。因为先有3个月前的拜登中东“催油之旅”,后有“欧佩克+”会议之前美国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重点国家的专项工作,在此情势下,美国国内普遍将“欧佩克+”的减产决定视为“沙特等国给拜登政府的‘一记耳光’”。更让拜登政府难堪的是,当美国政府有关高官与沙特方面交涉要求将减产日期推迟一段时间实施时,仍然遭到了沙特方面的婉拒。而当美国国会推动“惩罚沙特”和拜登公开表示要“重新评估美沙关系”的情况下,阿联酋总统还访问了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会晤。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产油国与美国保持着被称为“石油换安全”的稳定关系,沙特更被视为美国在中东极为重要的盟友,但实际上在这种“石油换安全”关系架构中美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沙特等国则处于被动接受方位势,这也是当“欧佩克+”作出减产决定时美国国内出现愤怒情绪的原因所在。那么,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此次“违逆”行为是否意味着它们真要与美国分道扬镳而转投俄罗斯呢?答案是否定的。从沙特政府包括能源大臣在内的高官们的言行来看,沙特等国实际上要求的是得到尊重和理解,即尊重它们在“石油换安全”关系中的平等伙伴地位,以及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当然,沙特等国能够有勇气违逆美国的意愿,与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和自身战略回旋空间加大是密切相关的。

三、中东国家力量消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除沙特阿拉伯外,中东地区的土耳其、伊朗、埃及和以色列等国也是比较活跃的地区事务参与者。近年来,土耳其在新形势下可谓“长袖善舞”,不仅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北约之间广为周旋,还提升了土耳其与希腊关于爱琴海岛屿争端的热度,力图某种程度“修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对土耳其不公”的政治地图。伊朗应是乌克兰危机事件的重要获益国之一。拜登上台后,在延续特朗普总体收缩中东战略的同时,对中东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要重返伊核协议。为此,2021年4月29日有关旨在恢复伊核协议的维也纳谈判得以进行,伊朗的处境与特朗普时期所谓“极限施压、全面封堵”相比已经大为宽松。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多轮制裁,伊朗不仅把受美西方国家制裁最多的“帽子”让给了俄罗斯,而且“迎来”俄罗斯巨额投资协议和更为积极的军事合作的热情,伊朗的军用无人机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俄罗斯军方的攻击行为中)。作为中东大国的埃及,2011年阿拉伯剧变以来美国总统再未踏足该国,而且美国政府还对埃及实施了包括禁止武器出口在内的制裁。2022年11月11日,埃及总统塞西在沙姆沙伊赫同到访的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会谈,表明埃及的地区影响力有所上升。中东地区大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大国、土耳其和伊朗的处境不同。虽然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以色列也保持中立,时任总理贝内特还曾访问莫斯科与普京会谈,并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承担调解方的角色。但随着冲突持续和美欧制裁的深入,以色列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开始公开谴责俄罗斯,并声称虽不会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但愿意在预警能力方面帮助乌克兰。以色列态度的变化立即招致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俄罗斯不仅警告以色列把正其态度与立场,而且还关闭了位于莫斯科的犹太协会。目前,以色列在特朗普时期“享受”的宽松的中东活动空间已经不复存在,在不得不面对地区影响力上升的伊朗的同时,其在叙利亚的“行动自由”也越来越受制于与其双边关系下行的俄罗斯。

四、深化中国与中东伙伴关系迎来新机遇

对于中国来讲,中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和中东国家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是当今世界大国中唯一与所有中东国家没有历史包袱的国家。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国,很多国外的学者专家都感叹在世界大国中也只有中国能做到这样的安排。2022年12月7日,习近平主席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习主席首次访问中东地区国家。中东是中国能源(70%以上的石油和40%以上的天然气需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10年间,双方的关系又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中国是沙特、伊朗、阿曼的第一大商品出口对象国,是土耳其、以色列、阿联酋的第三大商品出口对象国;中国是伊朗的第一大商品进口来源国,是以色列、阿联酋、沙特、阿曼的第二大商品进口来源国。按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对西亚16国的商品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为13 071亿美元、12 740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和6.2%。需要指出的是,在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挑战”并开展阵营外交、遏制中国的当下,高质量“一带一路”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而中东在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日趋凸显。

长期以来,中国秉持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同中东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正如习近平主席2016年访问中东时所说,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但一直维持冷战思维的美国则处处在中东掣肘中国,将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视为战略对手,美国政要包括总统、高官在中东访问时总要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干预中东国家使用中国的“5G”技术,阻挠中国参与地区国家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国的霸道做法给中国与中东国家间正常的经贸合作制造了相当大的障碍。应该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东地缘政治发生的变化,无论是俄罗斯国家战略方向向东、向南发展趋势,还是中东地区主要国家自主意识的增强,都为深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带来新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7 ~10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首届中阿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以下简称“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此次出访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成为中阿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彰显出双方将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强烈信号。首届中阿峰会和中海峰会的举办,可以说是中阿各个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且水到渠成的事件,将使中阿合作“换挡提速”。从政治战略关系看,中阿战略互信进一步深化,中阿峰会发表的《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宣布,中阿双方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海峰会决定,建立并加强中海战略伙伴关系。从经贸层面看,峰会推动中阿经贸合作步入新台阶,双方在能源、粮食安全、“5G”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合作将得到全面提升。从文明交流互鉴看,中阿双方将进一步扩大人员往来,深化人文合作,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习近平主席的此次中东之行,进一步凝聚了中阿双方在全球治理、发展与安全、文明对话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为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提质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李绍先,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大国博弈   中东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04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