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新时代的现代化要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36 次 更新时间:2023-03-23 19:46

进入专题: 现代化  

姚洋 (进入专栏)  


在进入新时代的现代化分析之前,我先介绍一本书,是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尼尔·豪(Neil Howe)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写的。

这是一本奇书,名字是《第四次转折——世纪末的美国预言》。

这本书上说美国有一个80年的大周期,从18世纪70年代的独立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再到20世纪30—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如今。美国基本上80年一个轮回。在这80年里,每20年又是一个小周期。

从二战到肯尼迪遇刺,是美国最近80年大周期的第一个小周期。美国欣欣向荣,每个人信奉的理念都差不多。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思想解放的20年。里根之后20年是展开时代,也就是威廉和尼尔这本书的写作年代。他们预期到2005年,美国要进入最后一个20年,即危机时代,几乎预言了2008年金融危机。

书中还推测说,美国从2005年到2025年的这个小周期将以什么方式结束?要么是内战,要么是跟外敌打一仗,然后再创造一个新历史。

这本书把我关于历史线性进步,尤其是直线式进步的观念彻底打破。历史会循环,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后来我想,这一理论用到中国也适合。

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人也可以分为开创、生长、展开(繁荣)、再生的一代。毛泽东代表开创的一代,邓小平代表快速生长的一代,江泽民和胡锦涛代表展开的一代,中国经济在全球上升到第二位,而且遥遥领先。从2017年开始,中国进入大周期的最后一个小周期:再生的一代,即新时代。

新时代要干什么?如果按照美国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新时代对应的是两件大事。

第一,纠偏。

中国在上一个发展阶段中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成就很大,不可否认。但也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腐败问题。腐败在某些地方几乎成为一种文化。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十分深入,但十九大之后仍然有人敢腐,这很奇怪,所以要以一种政治斗争的形式来反腐,让他们不敢腐,建立一种新文化。

第二,强化党组织的生命力。

党组织的生命力一旦衰退甚至涣散,容易导致政治和经济结成不该有的联盟,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不利。因为政商合流容易导致公权力的商业化,甚至导致利益集团绑架政府,形成不该有的市场壁垒,影响公平竞争和市场活力,最终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我在研究发展经济学的过程中实地调研过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读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我发现那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知识精英、商业精英和政治之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联盟,无法让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的竞争。

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平等。

我们国发院有一个调研团队每两年做一次全国性调查,发现中国的基尼系数最高峰是0.52,什么概念?这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的水平。众所周知,那些地方贫富差距巨大。我们最穷的10%的人口只拥有全国总收入的0.5%,资产为负,靠借钱生活,最富的10%的人口拥有全国总资产的70%、总收入的40%,这就是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要纠偏。

经过多年的纠偏,反腐已经接近尾声,党组织的生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平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进一步努力。

面向未来,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几个重要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建构。

第一,要重建党的权威,包括党的组织权威、党的理论权威、党在群众心中的权威。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重建理论。

我们不能再搞阶级斗争,但正统的政治经济学仍然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意味着只有工人创造价值,资本不创造价值。在现实中,工人往往只拿一部分收入,工人工资之外的收入都被归为剩余价值,也就是剥削。有剥削就有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基于此理论,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只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不容易代表全国人民。如果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一点不更新,下一步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还是不是存在阶级属性?因此,这一关键理论需要重建。为此,我们要认真重读《资本论》。

我们以前把《资本论》当作一本实证的著作来读,但它开篇和定调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种假设,不是事实观察。所以《资本论》是一部典型的哲学著作,而不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建设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的底层就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存在阶级和剥削,从而很好地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但如果劳动价值论只是一个假设,尤其是如果这个假设不牢靠甚至有错,怎么办?所以我们一定要重建理论。

对于今天有很多讨论的共同富裕,关键点一定是投资老百姓的收入能力,而不是既有财富的重新分配,否则共同富裕的内涵就与老百姓内在的价值观不同,就意味着有些人可以不劳而获。

因此,二十大报告里有一句话:“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把富人的钱直接分给穷人和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当然不符。

第三,最后要建构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也就是新型举国体制。

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次是面向未来,世界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台海局势也存在变数。万一出现极端情况,中国被全面封锁,没有自己的创新体系,产业链不能实现自我循环就容易陷入被动。

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走过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路程。如今,我们要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发起冲击,过程中难免遇到新的变数和挑战,因此全面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尤其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重要。


(本文节选自作者于2022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73期EMBA论坛上的演讲。全文已收录于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出版的《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一书。)



进入 姚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75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