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南:改革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3 次 更新时间:2023-02-02 08:40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吴建南  

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两个重要词语,其一是改革,共出现五次,其二是创新,共出现两次。以此为始,中国拉开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大幕,发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勇于创新的号召。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处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党史文献、含义演变、现实实践的分析表明,改革与创新两词明显不同,而两者的整合即改革创新至关重要,既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应当坚持的方法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之一。


改革与创新:党史文献表述之不同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温饱等问题,唯有改革。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中指出,“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时,他也预见到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阻力,“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国家机关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要转做别的工作,有些人就会有意见”。对于创新,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要“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成为中共党代会与中央全会等会议文献中的热词。分析表明,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及改革高达175次,是1982年十二大报告的近18倍;而以改革为核心议题的三中全会的意见决定中,改革频数虽有起伏,但增长趋势明显,特别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及改革137次,达到了新的高点。创新一词则有非常不同的表现,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并未使用创新的概念,并且直至20世纪末创新在党代会报告中的词频也仅为个位数;但2000年之后,创新词频经历了快速增长,并与改革的词频差距不断缩小,直至十九大报告,改革一词贯穿全文共出现69次,创新出现57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建议中,改革的频数在八五计划建议达到顶峰,之后再无新高;而创新虽在八五、九五计划建议中的频数仅为个位,但十五计划建议后便持续增长,直至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创新出现71次,首次超过改革的52次。

值得关注的是,1992年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明确将改革与创新相互结合。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提了8次、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提了4次,进一步强调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2017年的十九大,虽然只强调了3次,但习近平首次提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等重要要求。这都表明,改革与创新明显不同,而两者的结合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改革与创新:不同领域含义之不同


改革与创新的含义不同。改革一词来源据说出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作战时,改华夏传统长裙长袖服装为胡人紧凑的短衣长裤,因为胡人服饰多为动物毛发皮革所制,故有“改革”一词。《说文》曰“改,更也”,《玉篇》曰“革,改也”。改革指的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就定义而言,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采用极端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改革是针对已有东西、在原有基础上,把不好的改进、把不合理的改变掉、把不正确的修改掉,唯有此,才能更好地进步。

创新一词的来源一说出自《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故有“创新”一词。《广雅》曰“创,始也”,指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广韵》曰“新,新故也”。顾名思义,创新指的是创造新的事物。不同于改革,创新在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讨论。经济学中,创新的概念由熊彼特在1912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采用和引进对于组织而言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流程和技术等的过程,即成功地引入一种新的可利用的手段以实现其目的,或者可以认为创新就是利用新的东西。在传播学中,Rogers认为创新有别于发明,是指采用相对于采用者而言是新的事物。

综合不同学科的说法,创新其实是整合资源、解决问题以改进绩效的过程。这其中,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理念、观点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源;既包括眼前的看得到的现实资源,也包括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资源;既包括我们自身拥有的资源,也包括他人拥有的资源。作为整合资源的过程,创新就是展现人类智慧的过程,而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不断提升、潜力无限,可以看到一次次创新奇迹,能够创造出原先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物、解决原先看来根本不可能的问题,足见创新之强。


改革与创新:国家治理实践之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与创新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治理实践中,已展现出明显不同。其核心在于,改革首先意味着“破”,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已有利益固化藩篱,打破现存体制机制障碍,都重在一个“破”字。唯有突破,才能打开前进的空间。创新则首先意味着“立”,即提出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设立新的机构,建立新的制度,特别是整合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机构和新的制度等以形成新的方案,更是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改进绩效的过程。

由此,在实施路径上,由于改革涉及既有利益关系的打破,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阻力,因此往往需要重要人物引领推动,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共识,通过自上而下的战略安排与顶层设计推进实施。反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并善于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改革则很难突破。而创新则常常是在事先不触动现有体制,或者争取了一定制度空间的情况下自下而上整合资源的过程。其中创新的智慧如星星之火,可能来源于每个人、来自于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需要不断地鼓励、激励与传播、扩散。

由此,在利益格局上,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定时期的特定方案可能损害特定人员、特定机构的利益,因此改革始终面临着困难和阻力,需要促使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共识或是寻求改革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而创新作为着眼未来的资源重新整合,在人类智慧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可能通过新生事物的出现,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增加,实现帕累托改进。相比较而言,改革越是深入、越是复杂、敏感和艰巨,而创新越是推进,越能破解各种难题。

在涉及领域上,改革主要针对政治、经济、社会等系统的改变,创新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其概念已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以及学习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说,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皆可创新。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下,基础科学、核心技术的创新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改革创新:新时代的致胜之道


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改革、创新与改革创新得到不同形式的高度强调。2014年,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启发我们,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充分考虑改革与创新的特点,整合改革创新为一体,成为新时代的致胜之道。

其一,破立并举,更大力度地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改革主要是破,创新主要是立。针对以往的不足,改革往往是先破后立或者边破边立,所谓不破不立是也;而创新往往先立后破或者是不破而立。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深化改革,也需要激励创新,实现破立并举,尽管可能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事实上,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边破边立、又破又立的过程,一方面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创新的陈旧体制,摆脱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达到识变、应变、求变。

其二,上下联动,进一步激励自下而上创新。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创新往往自下而上。在改革自上而下部署推进的同时,激励创新自下而上参与落实,有助于形成合力、一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必然要求上下联动,只有改革与创新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配合,才更符合大国国情,才能发挥中国优势,从而有效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其三,损益均衡,以创新助力改革的深化落实。改革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使部分改革对象利益受损,但创新可以通过智慧的运用,跳出既有利益关系的桎梏,多出“新招”解决现实问题。好的创新能够精准考虑各方的利益得失,遵循利益共享,增加共同利益,形成改革共识。

当然,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需要人类智慧,但面向以往不足的改革调整利益关系,而面向未来资源整合的创新增加共同利益。因此,我们应该不断考虑用创新消除改革障碍、突破改革瓶颈、化解改革难题。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越要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有效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其四,着眼未来,深化改革并更好地发挥创新的作用。改革首先强调破旧,创新面向未来。改革注重打破已经存在的束缚,而创新注重整合资源以解决问题。经过40年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更为艰巨、敏感、复杂。而较之于改革,创新的空间更为广阔,创新的领域更为多样,创新的来源更为丰富。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的智慧也在呈几何级数倍增,创新具有无穷潜力。这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的改革、创新的词频趋势或可略见端倪。

总之,新时代的致胜之道应当是破立并举、上下联动、损益均衡、着眼未来,即改革创新。唯有此,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走向新的胜利!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41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