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北溪”管线泄漏事故:加速欧洲能源地缘政治重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9 次 更新时间:2022-11-07 19:50

进入专题: 北溪管道  

赵晨  


9月26日,位于瑞典和丹麦海域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线发生管道泄漏事故。据丹麦和瑞典9月30日发布的调查报告称,这是一系列的“人为蓄意破坏”所致,两条管线共发生四起水下爆炸,爆炸当量达到数百公斤TNT炸药。尽管谁是“爆炸案”的“真凶”仍未得到确认,“北溪”管道遭毁损也不等于俄欧天然气贸易彻底“断线”,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欧洲能源的地缘版图重构进程已不可逆。而且此次管道泄漏事故如果被证实是“人为蓄意破坏”,则将开启国际上利用恐怖主义手段破坏跨国能源基础设施的危险先例,是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釜底抽薪”式的新威胁。

“真凶”是谁

“北溪案”发生后,美俄相互指责对方是“幕后真凶”,美国及很多西方媒体很快宣称“北溪案”是俄罗斯自导自演,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则直接明确表示,对“北溪”天然气管道实施破坏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即美英两国。9月30日晚,俄罗斯提请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北溪”问题。但除了引起各方争吵之外,因缺乏足够证据,会议无果而终。截至10月15日,瑞典和丹麦两国尚未公布调查结果。事发后的种种迹象显示,美英的嫌疑最大。

从动机角度来看,美方提出的俄罗斯施展“苦肉计”的说法很难让世人信服。“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线的主要投资方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俄方如果想以天然气贸易“要挟”欧洲,特别是德国,只需以技术理由在自己一侧的天然气输送源头关闭输气阀门即可,完全不必采用毁损海底管道基础设施的高成本的“笨方法”。实际上,此次泄漏事故使得“北溪”管道受到永久性损害。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10月13日称,从泄漏的速度来看,包括通往俄罗斯的数百公里管道已经充满海水,如想全面恢复“北溪”的运营,需要拆除更换很大一部分管道,相当于铺设一条全新管道。

而美国却显然可从此次事件中收获政治和经济利益。自“北溪-1”开通和“北溪-2”开工建设,美国就始终反对这两条直接连接德国和俄罗斯的基础设施项目,反复以它们是“地缘政治”工程为名向德国施加压力,要求德国放弃,并不断以各种手段从中阻挠。2019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对参与“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企业和铺管船进行制裁。2021年9月,在“北溪-2”完成管线铺设即将运营之际,德国审批机构暂停管道项目的资格认证程序。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俄天然气争端愈演愈烈,不仅“北溪-2”无法投入使用,连“北溪-1”在8月底也进入停运状态。而在俄罗斯推动乌东四地公投后,美国具有以“破坏”“北溪”管线作为报复的政治动机。此外,美国还可借此彻底断绝德俄直接天然气输送,使得德国不得不依赖从美国进口船运液化天然气(LNG)。目前,70%的美国液化天然气销往欧洲,而且价格是美国本土的四倍。

此外,“北溪案”在调查程序上疑点重重,整个调查工作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10月初,瑞典拒绝了俄罗斯对“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进行调查的要求,瑞典检察院封锁了事发海域,不让俄罗斯调查组进驻事故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如果说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爆发失去了瑞典的“信任”,所以瑞典不让俄参与调查,但一向赞同多边主义的瑞典连丹麦和德国的要求都置之不理就显得相当奇怪。10月14日,德国《明镜》周刊援引德国安全部门人士的说法,说瑞典称出于安全原因,不能与其他国家分享其调查结果,因此拒绝了丹麦和德国提出的联合调查的请求。目前的调查工作只能由瑞典、丹麦、德国和俄罗斯分别展开。瑞典方面称,“后续调查将决定是否确认并起诉制造事件的嫌疑方”。但由于调查的不透明性,瑞典单方面调查结论的可信度不免遭人质疑。

欧洲要与过去能源模式说“再见”

进入本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与俄罗斯形成了能源消费和供给的互补型格局,欧洲46%的煤炭、25%的石油和超过40%的天然气依赖从俄罗斯进口。特别是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德国,因为其关闭核电站和淘汰煤炭等高污染、高排放资源产品,急需外来能源支撑民生和经济发展。从施罗德到默克尔,德国领导人顶住美国压力,完成“北溪”两条管线的建设工作。每条管线年输气量达到550亿立方米,两条管线如果全部开通,输气量占到乌克兰危机爆发前欧盟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近2/3。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追随美国将与俄能源贸易“武器化”,对俄罗斯实施制裁。4月初欧盟决定对俄实施煤炭禁运,后又将部分石油列入禁运名单,并积极在内部讨论对俄罗斯天然气实施限价令。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欧盟还制订了中长期的激进计划,向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急速转型。为了缓解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在过渡期,欧盟只能从美国、挪威和卡塔尔等天然气供应国不计成本购气。为了熬过今年冬天,欧盟甚至不惜压缩内部需求,要求民众减少能源消耗。7月,欧盟委员会呼吁,在今年8月至明年3月,成员国以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为参照,将天然气消费需求减少15%。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大国纷纷响应欧盟号召,制订了相应的国内政策,并对本国的能源安全进行压力测试。就连身处欧盟外的瑞士政府都已颁布指令,今冬凡将家中暖气加热至19°C以上的瑞士人将面临罚款和最高三年有期徒刑。除匈牙利等少数国家之外,多数欧洲国家显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与过去的欧洲能源进出口模式说“再见”。

但对俄实施能源禁运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尚未全面禁止俄气进口的情况下,制裁已经极大抬升了欧洲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刺激欧洲各国通货膨胀率飙升,大批欧洲企业,尤其是有色金属和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企业普遍减产,甚至走到了破产边缘。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近日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能源危机,并且它正在日益演变成一场经济和社会危机。”尽管德国又出台了2000亿欧元的能源补贴计划,但预计今年德国通胀率将达到8%,明年通胀率仍会保持在7%的高位,而德国经济在明年也会陷入衰退,预计将萎缩0.4%。如此,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除了需要对付这个凛冬之外,还会面临经济滞涨的可怕前景。如果欧盟在向新能源的转型期有俄罗斯天然气的加持,其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困难将大为缓解。

俄欧信任度短期难以回升

“北溪”管线泄漏事故发生后,俄罗斯国内传出要破坏英美海底电缆进行报复的声音。如果上述传言成为事实,将是经贸“武器化”的升级版本,使跨海大桥、海底光缆、其他石油天然气管线、大坝等全球重大基础设施处于危险状态,会动摇、甚至倾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极大危害当前已经脆弱的国际经济秩序。俄罗斯官方的反应较为谨慎,俄联邦对外情报局已将“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定义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实际上,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期的数次表态,有很明显的“拉住欧洲”、继续维系俄欧天然气贸易的意味。10月12日,普京在俄罗斯能源周国际论坛上表示,“北溪-2”有一条支线未受此次事件影响,俄罗斯仍准备履行合同供应能源。“现在球到了欧盟那边,他们想要的话,可以直接打开管道阀门。我们不在任何事情中限制任何人,包括今年秋冬季节向欧洲提供额外的天然气供应。”普京提到的这条处于工作状态的管线年输送量约275亿立方米,约占欧洲进口总量的8%。但德国方面礼貌地回绝了普京的建议。德国政府发言人霍夫曼随后在柏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普京的提议是“一个好的尝试”,但“即便不考虑俄罗斯蓄意破坏两条‘北溪’管道的可能性,德国也已不将俄罗斯视为可靠的能源供应方”。一天后,普京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参加亚信峰会时,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又提出一项新建议:可以考虑在2020年投入运营的“土耳其溪”管道之外建立另一条天然气管道系统,并在土耳其建设一个天然气枢纽,以销售给其他国家。“当然,首先是欧洲,如果他们有兴趣的话。”短短两天之内,普京连续提出两项建设性倡议,说明俄罗斯仍不愿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放弃欧洲和欧洲能源市场,冀望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北溪”管线泄漏事故造成的实际损失。

但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欧俄双方的信任度短期内难以回升。此次“北溪”天然气管线泄漏事故进一步切断了俄欧能源联系,俄罗斯失去了谈判的筹码,欧洲能源危机更加雪上加霜。这个冬季对欧洲、俄罗斯和乌克兰来说将是同样难熬。


赵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世界知识》,2022年第21期


    进入专题: 北溪管道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80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