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用交流拨开中欧合作“迷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0 次 更新时间:2022-10-30 22:39

刘作奎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欧之间正常的人文交流大部分中断。疫情叠加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等等,使得促进民心相通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加深对彼此的相互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代表团分别于今年4月和9月两次出访欧洲,走访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和北马其顿12国,对国情民意进行深入调研。访问期间,代表团广泛接触当地智库、政要、前政要、贸易和投资促进机构以及我海外投资项目现场及实际负责人等,获得了很多切身感受。

迫切想知道彼此发生了什么

此次访欧原计划希望听到、看到更多欧洲方面对中国的评论和反馈,认真了解欧洲的实际情况。在接触当地国智库和决策界时,中方代表团成员向对方提了很多问题,而对方也非常关心中国,迫切希望了解眼下的中国。很多会面虽然是研讨,但实际上变成了疑惑解答会,需要接受来自对方的“问题炮弹”的狂轰滥炸。在中东欧大国如波兰、罗马尼亚都遇到了类似情形,大家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当地国一些智库、政界人士对中国的一些政策不理解、不清楚,希望能够得到答案,还有一些是想了解中国为什么那么做。

例如,有人问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到底会怎么做,与“一带一路”倡议有什么关系。在欧访问期间,有智库人员还主动拿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就一些内容与中方进行探讨。

能感受到,上述国家的人士对中国的关心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开放问题、疫情防控政策变化、新能源政策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对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等表示出较强的关注度。因为欧洲出现通胀、经济危机,他们一直期待中国能参与解决问题。他们还希望能同中国继续开展合作,尤其是能源危机催生了在能源领域如何加强与中方合作的思考。因为俄乌危机,欧洲各界实际上非常关注中欧关系,虽然欧洲媒体涉华报道很多,但总体上对中俄关系、中国在俄乌危机中的立场等问题,欧洲智库和媒体存在一些误解。

走访中,欧洲很多智库关心的问题有着比较强的一致性,比如“一带一路”在欧洲还会不会做下去,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如何继续。此外,中国的经济和疫情防控政策也是欧洲非常关心的。在疫情防控政策上,欧洲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年龄比较大的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防疫政策是比较人性化的,保护了老年人免受感染致死的风险。对于中欧关系,一些人流露出悲观态度,认为近3年时间未见,缺乏联系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增多了,欧洲对华认知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化的倾向。

笔者一个深切感受是,欧洲目前的意识形态化是比较严重的,地缘政治思维影响到整个学术圈和智库工作环境,部分国家人士在涉华问题上非常谨慎。总体看,欧洲对华能够采取政经分开的办法,在谈到经济合作、贸易和投资时态度相对比较积极,而谈到政治问题尤其是俄乌冲突时双方分歧较大,往往不容易形成共识。

直面困难,努力恢复合作

这次调研中,有关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内容较多,但在中东欧地区得到的感受不一样,主要涉及对合作成果的看法问题。这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容易被政治化的问题。

部分中东欧国家认为有必要对现有合作机制做出调整,因为取得的落地成果较少,而且合作机制没有突出其地位。这一点其实中外温差明显。从中方的统计数据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年来,聚焦机制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在促进双向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10年,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快速增长1.4倍,2021年达1362亿美元,其中,中东欧农产品对华出口大幅增长1.5倍。这些成就表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符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共同期盼和共同利益。

欧洲对合作的预期也是多样化的,合作不仅要满足这些国家的具体需求,而且在国家之间做好平衡,实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为企业用脚投票,哪个国家营商环境好或不好,并不是政治推动就能解决的。同时,目前的合作受到地缘政治化的影响较大,中东欧关注焦点是安全,如何应对俄罗斯,对来自中国的合作并非列为优先事项,因此还需一定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踏踏实实做好务实合作,多关注一些小而精、能改善民生的项目。中国推动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信心和初衷没有改变,因此,这两次出访也是传递信心之旅,表明中国会持续关注并增加对中东欧地区的投入。

疫情下相互投资成就斐然

尽管疫情仍在肆虐,但来自中国的投资依然在欧洲表现出良好势头,欧洲在中国的投资同样如此。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需求依然较大。从近几年情况看,疫情没能阻挡中欧之间的投资合作热潮,这一点在欧洲媒体引发广泛关注。大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宁德时代的投资都体现出合作韧性,中企对欧洲充满关注。

项目,一方面,能源短缺和绿色转型提升了欧中合作需求;另一方面,欧洲大型企业持续保持对华稳定的绿地投资主要原因除了有利可图外,也是为规避地缘政治冲突和潜在能源危机的影响。因而,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朝着供应链多元化方面迈进;另一方面,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在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布局中国市场,同时在有需求的领域尤其能源领域积极吸引中方投资。很多欧洲人士都承认,欧洲在供应链上想要脱离中国是不现实的。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53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环球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