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十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9 次 更新时间:2022-10-14 10:52

进入专题: 经济总量   经济结构  

刘元春 (进入专栏)  

居民收入明显提升,创新驱动长足进步


《21世纪》:怎么看待中国这十年来的经济成绩?中国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刘元春:这十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这十年里我国GDP稳居全球第二。2014年我国GDP规模相当于美国的60%,到2021年我国GDP超过110万亿元,相当于美国GDP的77%,与美国的差距在拉近。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非常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表明居民收入有较大提升。


这十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进展,包括创新、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等都取得很大成就。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4%,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的平均水平,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2位。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取得长足进步。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也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良好基础,为创新驱动、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我国现在正处于大国博弈的关键期,是产业链、创新链全面提升的关键期,处在房地产及相应财政运作体系深度调整的关键期,是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也是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关键期。


努力抓住发展机遇,同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21世纪》:怎么看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背后有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刘元春:从国际来看,全球都面临从长期停滞向滞胀转变带来的各种冲击,既有通胀压力,又有低增长的挑战。全球滞胀推动全球利率以及各国战略调整,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高负债、高利率、高通胀带来的高风险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中国。另外,大国博弈存在升级的可能。


从国内来看,新旧动能转换还在持续,“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应继续推进,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带来挑战,这些都要求中国有较好的风险驾驭能力,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当然,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也有很多发展机遇,其中突出的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系列部署的落地,“十四五”期间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二是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我国对5G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布局,有望发展出更多新动能、新场景,为新型科学技术打下基础;三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通过完善营商环境、推进相关改革等,致力于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这有利于推动形成新的投资浪潮。


《21世纪》: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今后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刘元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现代化新征程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勾画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的图景,明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这么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是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其次,科技创新是很重要的命题,要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自立自强要有突破性进展;其三,推动房地产行业软着陆,做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和短期稳经济间的平衡;其四,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提升居民消费积极性、提升消费占比。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大改革事项要推进,比如新型城镇化、土地财政、宏观治理体系等。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较好


《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稳健增长,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预计中国2025年、2035年经济增长状况如何?


刘元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很好,无需过度担心。预计在2025年左右,中国能进入到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当然,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也会给我们的收入增长带来一些挑战。


未来5年和15年增长状况,各个团队都在研究。我们团队测算未来15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在4.7%到4.8%的水平,能保证我国在总量改善的基础上结构进一步优化,能实现2035年GDP较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但是,这里还需要应对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大国博弈是否会激化,一些区域性的冲突是否会蔓延,疫情是否会变化等。总的来说,未来十多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有很好的基础,但是也需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进入 刘元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总量   经济结构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2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10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