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9 次 更新时间:2022-07-01 01:23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改革  

彭森  


一、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2022年初以来,我们面临着国际环境剧变与国内疫情高发所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局势剧烈动荡,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最突出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俄乌冲突的爆发,造成国际市场恐慌,金融市场激烈震荡,石油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飙升,国际供应链和市场规则都遭到破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全面制裁,与我国激烈博弈,新冷战的威胁正式浮现,全球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多数国家经济衰退难以避免。据6月初世行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从年初的4.1%下调至2.9%,相对去年全球5.7%的增长,今年全球增长几乎腰斩。其中美国从年初的3.7%下调为2.5%,目前美国的通胀率达到8.6%,创历史新高,高失业率没有改善,去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下降20%以上,正面临着滞胀的危险。欧元区的增长预期从年初的4.2%下调至2.5%,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以及俄乌冲突扩大的风险笼罩欧洲。世行对新兴市场增长的预期从年初的6.6%下调为3.4%,其中中国下调至4.3%,其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尽管中国一、二月份经济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由于多地爆发的疫情及随之而来的严厉管控措施扰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正常进程。

现在再看看国内形势,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弱,我国经济面临需求缩减、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增长8.1%,但三、四季度分别只有4.9%和4.0%。今年一二月份国民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比上年加快7.3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比去年12月加快5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也有两位数的增长。但是从三月开始,国内疫情与俄乌冲突等多重不稳定因素相互叠加、超预期冲击,导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特别是本轮疫情由一、二月份的“低水平流行”转为“多线扩散、局地爆发”。疫情规模大、周期长,集中爆发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中国经济的核心区,累计70多个城市受到较大冲击,波及20多个省份。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全面停工停产。据计算,这些城市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超过50%,造成全社会投资、消费和市场预期严重下降,对完成全年经济增长5.5%的目标形成严重冲击。特别是4、5月份的影响更大。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2.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降11.1%,失业率6.1%,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6.7%,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18.2%。到五月底开始复工复产,5月的统计数据近日刚刚公布,规上工业增加值略有反弹,增长0.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18.4%。看起来总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还是大问题。由于防疫封控影响市民的消费心理,老百姓收入预期下降,消费更加保守,消费回暖速度很慢。五月汽车销售下降12.6%,餐饮业下降21.2%,商品房销售下降31.5%。10大省会城市过去繁忙的商业街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营业额只剩10%。专家分析认为,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9.4%,但多数城市需一个季度后消费才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少数城市需要两个季度来恢复。可以说,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最大、最直接,而社会消费动能因非经济因素受阻,这是经济复苏增长的最大障碍。疫情对投资的影响虽小于消费,但修复过程耗时更长。

针对国际国内形势这些超预期的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各种挑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于4月18日在京召开一个闭门研讨会,邀请刘伟、朱民、刘尚希、刘守英、陈兴动、王小鲁、迟福林、曹远征、王战、孔泾源等一批专家讨论了一天,形成了几个重要观点:一是国际方面,长期以来,我们说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新世纪前20年中国快速发展得益于总体和平的外部环境和全球化,这一页正在翻过去。悲观地说,开始进入冲突与对抗时代;积极一点说,可概括为安全与发展,国家战略必须转到 “在保障安全中图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谋安全。”二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对下半年工作提前做出安排,为此会议提出了六条应对之策。三是应对国内外高度不确定性,我们要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我们的确定性。在改革方面也提出了多条重要建议。这个报告送上去以后,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肯定。

根据总书记的重要批示,“5.25”国务院召开“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这是严峻形势下的非常举动。会议出台六方面33条的政策举措,最核心的任务目标是“两稳一保”,即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这比疫情初期的“六稳六保”更有针对性,非常准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投资、保能源安全、保基本民生等。其中财政手段和增加投资的办法见效快,但是空间有限。1—5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下降11.4%,地方下降8.9%。四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因增值税抵扣退税近万亿的因素下降41.3%,其中江苏(-61%)、浙江(-38.9%)、山东(-30.4%)等七个省份都下降30%以上(深圳-44%,苏州-49%,杭州-37%)。稳增长必须稳市场主体,稳市场主体靠改革、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从长远看,还是要采取经济的手段保民生、促消费;用改革的办法增加社会总需求。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复苏迹象明显。主要是五月份工业企业复工达产推进,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增长0.7%;外贸同比增加9.6%,其中出口增加15.3%;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同比增长11%;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四月的42.17%回升到48.4%,虽仍处紧缩区间,但回升了5.7个点。按照统计局的说法,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防风险、韧性强的特点继续有所体现,二季度有望实现合理增长即正增长。专家估计,如国际国内没有新的“黑天鹅”事件,随着6月份经济运行全方位恢复常态,二季度经济增长有可能在0—1%之间,上半年接近3%。如三季度经济持续复苏增长的势头,下半年经济增长达到6—7%,全年可能增长4.5%—5%,比世行的预计稍高一些。

二、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这次论坛聚焦于一个很好的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经济改革,而经济改革的本质要求是市场化改革。这里有必要对其定义进行阐释。一般意义上说,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发展无止境,改革亦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无疑是正确的。而市场化改革是专指破除计划体制的束缚,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进行的改革。这项改革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以后,整整30年了,现在仍未完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要素资源配置的方式根本不同!是政府配置资源?还是市场配置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在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指出目前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理顺,市场体系仍不完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有限等等。因此,十九大报告重申,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2019年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市场化改革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什么这么强调市场化改革呢?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方式。”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来的,其核心特质:一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靠的是创新,而创新的理论定义就是生产要素配置形式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实质就是改革。

为了适应国际上百年变局的不确定性,适应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央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文件,如2020年9号、10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年又先后发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次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强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该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如何理解稳?稳定是大局不是目的,稳是为了确保进。稳中求进,没有进,稳就没有意义。如何进?改革!市场化的改革不能再拖了,要只争朝夕!

总之,市场化的改革可以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这不仅有理论的依据,有中央文件的宣示,同时更为实践所证明。这里我想讲两个例子:

第一,王小鲁、樊纲同志发布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长期支持的重要研究课题。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23年,先后发布九份报告,报告从五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进行长期持续客观评价,衡量各地区市场改革的进程和问题,分析市场化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张维迎教授据此研究发现,各省市指数的分析虽然没有一处用到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但其市场化指数排名与各地经济发展的排名高度相关,是正相关的。2021年发布的报告,河南排在13位,在中部地区落后于江西、湖北和安徽。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排名第16位,特别是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这一项排23位,拖了后腿。还有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方面,以及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治环境方面的排名21位,都是短板。

第二,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讲,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剩余因素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部分。一般是科技创新或者叫做广义技术进步因素。周教授研究发现,不论是国际上的案例,还是中国改革以来的情况,广义技术进步基本上是一个常量,每年平均贡献在一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国改革以来经济的年均9.2%高速发展,有3.49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在排除广义技术进步一个百分点后,有2.49个百分点,得益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被旧体制禁锢的发展潜力。也可以换个说法,在中国高速增长的40多年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约占36.7%,其中改革所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为26.18%。当然,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结论可以见仁见智,但这项研究用数据证明,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当前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从“目标导向”的要求看,十九大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中央列出了六条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这个1+6的表述系统全面阐明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改革的总目标。

从“问题导向”的要求看,当前的改革重点集中在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加快推进统一大市场等方面。为什么呢?市场化改革30年,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仍存在一些短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到底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在“十四五”时期真正解决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必须下决心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取得突破,真正让市场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其实质是真正突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和创新。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根据这个文件,“十四五”期间,要在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五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因时间的关系难以展开,我只选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例,来说明一下这项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改革4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通过计划的办法,通过国家计划自上而下、用垂直统一的行政办法在管理。每年的用地指标通过计划下达,市场配置比重很低。现在每年的城乡建设用地计划供地880万亩左右,政府划拨仍占60%,通过招拍挂的不到40%。城乡土地要素流通不畅也是重大制约因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政府拍卖价格严重扭曲,宅基地不能流转,导致农民的资产性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难以缩小。因此,我们建议“十四五”要集中完成几个任务: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二是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国有企业存量低效的闲置土地。三是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特别是促进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后的跨集体流转。这是一个难点,也是改革的试金石。四是进一步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探索全国性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跨区域交易机制。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十分复杂、敏感,有很多条条框框和禁区,但是搞成功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可以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和动力源。

为了积极有效地推动这项改革,今年一月国务院发布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我应邀为此写了解读文章,登在1月8日《经济日报》的头版,现在有20多省市提交了试点申请报告,我作为专家组长正组织评审工作。

今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对此,社会上一度还有些误读,认为是不是要收要统了,我想有必要解读几句。

首先,统一大市场并不是新提法,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规划时就提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写入中央文件。这次的全称是“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与过去的提法是统一协调、一以贯之的。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国际环境变化,逆全球化甚嚣尘上,新冷战步步逼近,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这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任务,是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其次,这个文件针对性很强,重点不在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而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目前存在的市场不完善不统一突出表现为行政性垄断,不公平竞争和对市场的不当干预。特别是一些行政壁垒、地区分割,严重影响市场的统一、高质量发展。因此文件中强调“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废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

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通过刮风搞运动,不是用行政手段,而是用改革、法治的手段进行。文件强调五个统一,但主要任务是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二是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三是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通过以上工作,促进要素市场充分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借此机会,借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祝河南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谢谢!


(此文系彭森会长2022年6月18日在“现代化建设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原智库论坛”主旨演讲全文。)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改革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04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