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忆: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及中国应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0 次 更新时间:2022-05-31 23:55

进入专题: 国际局势  

徐菁忆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出现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也愈加凸显。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因此,梳理当前国际局势、研判全球治理的困难和挑战、厘清中国外交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方案,对于拨开国际政治迷雾、系统理解国际关系整体态势和中国的世界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演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点暴发并迅速席卷全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百年变局在这场“新冠疫情大考”的催化下持续发酵,促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反复。虽然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速度,但受新冠毒株不断变异以及部分国家消极抗疫等因素的影响,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引发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相继暴发,全球新增和确诊病例数也经历数次起伏,阿根廷卫生部长卡拉·比索蒂甚至于5月16日宣布该国已正式进入第四波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18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5.19亿例。未来,病毒变异引发新的疫情可能持续反复,正如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所言,“奥密克戎毒株不太可能是最后一个变异毒株”。

第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除中国之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出现负增长,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不均衡性特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GDP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4%,这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最大幅度的产出萎缩。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2021年中国、美国、日本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均超过3%,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但多数发展中国家复苏较为滞后。另外,疫情防控中发达国家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通胀压力加剧,成为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的潜在隐患。

第三,国际力量对比加速变化。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占比不断提升。据统计,1992—2019年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下降到59.8%,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提升至40.2%,“东升西降”“南北平视”趋势愈加显现。受疫情影响,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出现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却实现连续平稳增长,这便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现实表征。此外,疫情防控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乱象”的鲜明对比,也暴露出中西方在国际责任担当能力和国内治理软硬实力的巨大差距,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之治的全球影响力。

第四,地区冲突热度不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部分西方大国内顾倾向加剧,地区权力真空进一步增大。在中东,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域内大国试图填补真空地带,原有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巴以冲突持续加剧;在欧洲东部,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暴力冲突已使得超过4.5万难民流离失所……概言之,全球总体和平稳定,但地区并不安宁。

第五,全球发展鸿沟更加突出。当前,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发展失衡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全球发展的突出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导致经济发展连续性本就脆弱的欠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财政危机,治理能力的欠缺更是放大了危机的潜在伤害性。同时,由于部分西方国家秉持疫苗民族主义,拒绝通过全球合作增强新冠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使得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疫苗接种率远低于欧美国家,全球免疫鸿沟无限拉大。世卫组织全球卫生筹资大使戈登·布朗明确指出,中低收入国家只有不到50%人口接种了疫苗,84%的非洲人口没有接受任何疫苗注射。

全球治理赤字仍未填补

在全球交往联系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时代,国内问题的外溢与国际问题的渗透效应叠加明显,难以依靠单一国家合理应对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前进依托。但是,由于全球治理机制“西方中心”“美国重心”的先天缺陷,抑制全球治理效力发挥,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不断加剧,全球治理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治理进程受阻。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实践场域,在推动全球经贸开放合作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在这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期,部分西方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加剧,发起全球范围的贸易战,并将其视为大国竞争的手段工具,通过长臂管辖实现强权目的。作为世贸组织正常履职的关键支柱,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也由于美国持续阻挠上诉机构的遴选,导致长期无法运行,严重削弱世贸组织的权威性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性。

第二,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大国关系治理面临挑战。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依然稳固的当今世界,大国被视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大国关系治理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随着国际权力转移加速推进,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传统大国间以及新兴大国间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增强。美西方国家重拾冷战思维,将大国竞争作为其国际战略的主要方面,积极构建排他性利益联盟,加剧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美国与俄罗斯围绕北约东扩问题的持续博弈成为俄乌冲突爆发的深层诱因,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北约使局势更加复杂。美国在贸易战、疫情溯源、网络战等问题上持续向中国施压,中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传统的美欧关系也是龃龉不断,双方围绕伊核问题、能源问题的裂痕也不断增大。

第三,气候合作深受大国政策变化影响,全球气候治理出现剧烈波动。目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所指出的未来十年全球前五大风险均与气候变化有关,全球气候治理亟待凝聚合作共识。然而,部分西方政府囿于选票政治,往往聚焦于与选民短期利益相关的经济、就业问题,选择性忽略气候变化这一重要议题,进而采取气候单边主义行径,拒绝承担气候治理的国际责任,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便是这一倾向的重要体现。单边主义行为造成了巨大的国际行动空白和资金缺口,严重削弱全球气候治理共识和行动有效性。拜登上台后,虽然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并试图修复破损的气候合作,但其充满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对外政策使气候合作充满未知数。

第四,数字、太空、网络等治理新领域增加,全球治理的盲区扩大。现行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机制,秉持事后治理理念,在全球性问题出现后再付之以治理行动,这也被认为是无政府状态下治理成本相对较小的理性选择。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所能到达和触及的领域空间不断扩大,全球性问题向空天、网络、极地等“高边疆”和“新边疆”领域扩展,治理空间无限延伸。但是,主要大国围绕新治理空间的议程设置与机制建构是遵循权力政治旧路径或坚持平等协商新路径间斗争不断,治理缺口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弥合。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给全球发展带来巨大变数,也蕴含着奋发有为、破局发展的大机遇。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只会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站在百年征程新起点,中国外交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秉持胸怀天下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第一,开展抗疫合作,矢志不渝做全球抗疫的引领者。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外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全球抗疫合作,为弥合全球疫苗鸿沟担当责任。截至2022年5月上旬,中国已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6亿件防护服、180亿人份检测试剂、4300余亿个口罩等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

第二,致力劝和促谈,矢志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面对国际冲突,中国倡导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危机,反对向冲突方提供武器等恶化局势的行为。在俄乌冲突、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与缓和过程中,中国外交的和平特质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在客观公允地判断局势和独立自主地促进和平方面有着广泛共识。

第三,深化开放合作,矢志不渝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开放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贸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增强、保护主义肆虐的危机时代,中国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跨境服贸负面清单等,在疫情之下积极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已成为全球开放合作的重要引领者。

第四,维护多边主义,矢志不渝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多边主义是迈向有效的全球治理的必由之路。面对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中国特色多边主义坚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不断贡献真正多边主义的中国方案。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第二大会费国,维护多边主义的支柱作用非常突出。

面对变化的国际局势和全球治理赤字,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的决心信念,这种决心信念是当前国际社会戮力前行的强大动力。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国际局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29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