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定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如何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学术界亟待回答的问题。湘潭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李捷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怎样到来的》,分上中下三编,对上述问题集中进行了诠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创新之作。
注重理论定位,着力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如何到来的。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能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新飞跃”的高度来评价,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本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进入了需要理论而又一定能够产生原创性理论的新时代,进入了需要思想而又一定能够产生指导性思想的新时代。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新实践的思想结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了新飞跃。
注重思想溯源,着力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创新。本书重点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书中选择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到全面从严治党、从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勾勒了二者之间继承与超越的关系。邓小平理论破解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如何使中国人民整体摆脱贫困、如何认识和把握正在变化的国际局势、如何应对西化分化图谋、如何使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得到加强等五大时代性课题,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和平发展战略与全方位和平外交、四项基本原则、党的政治领导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坚实基础。书中从党领导一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国两制”与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十个方面,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通过坚持、发展和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实现的。
注重释疑解惑,着力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创立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和说明。本书选择了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如新时代是怎样到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全面准确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哪些时代之问,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阐释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也有助于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如何实现的。
注重方法引领,着力阐释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李捷教授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与思想、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参与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多部中共文献资料集的整理,是《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的主要撰写者之一,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研究经验。作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指出,新时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要摆脱“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式的研究,从大历史观出发,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贯通式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摆脱“自说自话”式研究,用宽广的国际视野,从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变化、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出发,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要摆脱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学院式研究,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出发,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合点研究,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贡献、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些研究方法,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拓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间。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怎样到来的》一书,多维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到来,包含作者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体现了作者的研究取向和学术担当,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方法启迪意义。
(作者:陈金龙,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评论(3)
请先 后发表评论~
这是是一个体系,就像“世界观”的定义,世界观就像个拼图,一种世界观这个“拼图”应该是由一系列“拼板”知识有机地(相关性、结合性等等)拼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机械制造专业这个“拼图”至少是机械基本的物理理论下面的机械原理、设计原理、公差配合、制造工艺这四大部分下面的诸多”拼板“共同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本科教育“大众化”不应该是“大锅饭”。“工科不工,理科不理”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比如工科,你不能全是“理论课”,而是要针对工科专业的基本需要来设置。例如,机械专业你大学没有对应的“制造工艺学课程和教材”算什么工科?设计和制造工艺是“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一般来说,设计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比例至少在1:5以上,并且还要明确:“设计”和工艺都是有层次的。即在不同的阶段,设计和工艺也是有交叉的。也就是说设计师要懂工艺要求,工艺师也要懂得设计与工艺的衔接(比如设计文件上药有中药的工艺要求和标注、说明)。对于工艺师来说,设计文件下达之前要审核设计的细节,必要时可以要求设计是做出相应的“变更”或补充。问题是大学培养一个设计师可能还行,但培养一个工艺师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制造单位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制造单位的工艺师往往需要根据经验调整后补充一部分工艺文件。而这些要求在目前高等院校的师资、实习条件都不具备。这是目前的工科院校或专业普遍的现象。只有极少数老牌的工科院校情况还好一些。就基本的工艺学师资力量并不是很缺,因为这些“老人”在企业里有不少(尤其是在退休不久的人员中),这些人中有两部分:一是工艺管理方面的人才,另一部分就是一线的技师人物。二者组成了企业生产工艺管控的基本架构。 此前清华招录了一部分其他学校的工艺技术人才,那么大多数工科院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获得这部分人才作为工艺学师资力量。 当下要做的就是要先把教材解决了。其实过去我们还是出版了不少有关制造工艺的教材。比如《钣金技术》、《锻压与铸造》、《粉末冶金与压铸》、《金属的表面处理》、《玻璃钢成型技术》、《钳工入门》、《金属热处理》····等等。尽管这些教材是中等技术或高职用的教材,但它又是工艺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常识。工科院校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那麽就业就容易的多了——至少用人单位比较欢迎这样的大学生。
否则,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