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青 刘东旭 魏一鸣:工科高校经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多元共生与因势利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8 次 更新时间:2022-01-28 10:51:19

进入专题: 工科高校   经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  

刘平青 (进入专栏)   刘东旭   魏一鸣  

   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输送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1]。工科高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一直以来都是工科人才的摇篮。历史已经证明,每次工业革命的产生都会推动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并创建相应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新的生产模式与价值模式的需求,因此,新工业革命必将推动工程教育的全面改革[2]。新时代的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工科知识,也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科人才[1]。印度近年的发展就与其卓越的技术人才培养有关。以印度近年的发展为例,印度顶尖工科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不仅强调技术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强调国际视野的开阔,强调印度对国际事务的融入度[3]。那么中国顶尖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实现工科专业鲜明的技术属性与通用性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实现工管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实践发现,解答这一问题,可以从教学质量出发,改革教学体系,筑牢教学基础[4]。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索,有利于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理解特色化人才培养,促进各个类型的高校改革高校的教学供给,建设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做好高校教育的教学供给侧改革,提供符合学科规律、学生需求的优质课程,提升学生教育质量。

   工管融合在高校教学实践当中,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从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和学校教育产品提供的角度来看,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供需错位。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加速积累,导致学生培养体系设计越来越复杂,基础性课程追求“大而全”,而不是“少而精”[5],学生疲于奔命,师资供不应求。学生被迫选修了自己不喜欢的课程,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被迫讲授自己不擅长的课,难以激发教学热情,这形成了一个难以跳出的负循环。针对这些现象,2010年开始,北京理工大学在学生培养体系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两方面不断探索如何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设计,开展工科特色的经管人才培养教学供给侧改革工作,推动教学供给侧改革实践。这一改革实践,提供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验证的过程,打破了教学负循环。具体而言,该教改实践解决三大矛盾,分别是:人才培养体系化与特色不足的矛盾、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经管课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随着实践深入,进一步总结教学供给侧改革在推动高校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得出了“多元共生与因势利导”的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

  

   一、工科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

  

   工科高校是我国高校体系中专业教育特色最为明显的一类[6],是国家技术人才竞争的重要动力。但是当代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变成人才体系而非个体人才的竞争[7]。单一的工程人才无法在竞争中获得足够的优势,必须形成能够支持工科人才发展的涵盖经济、管理等以工科人才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的融合型人才群,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因此,在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培养一流水平的管理人才、经济人才、贸易人才群,就成为当下工科高校面临的重要命题。因此,工科高校的经管人才培养,必须有工科高校的特点,必须能够实现“支持工科人才发挥工程技术优势”的目标。

   关于工科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从借鉴外部经验和国内高校的具体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在外部经验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探讨从工科高校定位到具体人才培养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由于近年来,工科人才培养越来越融合管理方法、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因此相关研究也更向工管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倾斜。郑丽娜从德国工科高校联盟出发,探讨其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了“博士生还需要参与教学活动和管理任务以增强领导力”[8]等管理与工科人才培养融合的实践做法及其背后的理论思考;陈艾华等则从美国工科院校的创新精神培养出发探讨管理思想与工程思想的结合[9];陈勇则从英美两个国家工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角度出发,探讨课程设计要整合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技术[10]等的观点;张照旭等人则研究了日本的工科教育改革[11]。针对国内高校的研究,则更广泛的结合了人才培养理论与高校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高校特点的研究成果。如申小蓉以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改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引领实践[12];黄明福等则以某工科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对象,探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13]。这些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探讨了从教学角度出发,应该如何构建学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优质教学内容,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工科高校的经管人才培养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工科高校经管人才培养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聚焦。主要集中为三大类矛盾。

   一是人才培养体系化与特色不足的矛盾。经管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经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遵循管理人才的成长规律、学科培养要求,但是同时也需要面向实践问题、面向研究与应用场景的特色培养[14]。什么是理工特色的经管人才?如何培养理工特色的经管人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经管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系统化教学,寻求让学生学习到完整的经济管理思想和方法,而缺乏具有理工特色的培养设计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设计[15]。从学生角度,知识学习缺乏深度,只关注与个人毕业、求职紧密相关的事情,参与学术交流的热情不足,学术报告、论坛等学术活动参与度较低;从院校角度,工科大学的商学院,容易陷入发展路径的两难选择当中。走正统商学院道路,难以实现工科特色的目标;走理工特色的商学院道路,切入点难觅。

   二是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近年来,中国工科高校的科研实力越来越强,顶尖的工科高校往往都拥有一流的研究团队、实验设备,也能够获得大量的研究经费与研究资源,近年来我国的论文成果引用率显著提升,并在一定领域形成影响力[16]。但是突出的科研实力却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受到课程大纲的惯性制约,在教学自主性上受到制约,对于学术前沿的引入有限。这导致了教师的研究内容与课堂教学脱离,教师深入思考的研究成果不能成为课程内容,甚至一些教师教授的内容脱离自己研究的主要领域,教授的内容自己并不擅长。

   三是经管课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经管课程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掌握管理技能的工科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竞争力更强,更能够支持国家战略落地和企业的发展成功[17]。中国大陆裔移民一代极少占据美国企业高管岗位,不仅比不过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裔,甚至都比不过印度裔。在170家英德法三大股指企业里,中国大陆裔核心高管为0、印度裔5人;大陆裔普通高管5人、印度裔22人[18]。大量印度工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前往美国商学院学习,这带来了印度裔高管的爆发。中国的顶尖工科高校,同样承担着培养工科顶尖人才的任务。从培养顶尖人才的角度,经济管理学院提供课程是必须承担的己任,从学生角度,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提升商业意识,也是学生的必须[19]。

  

   二、“多元共生与因势利导”的工科高校经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多以固定的教学模式、固定的课程内容为核心构建教学体系,而学生的需求、社会的现实需求等,往往让位于知识体系。而这并不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也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专业人才最终无法从事对应职业[20]。但是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课程内容供应模式,采用了“多元共生,构筑学习生态”的课程供应模式。所谓多元共生,是指以从需求层面出发,充分调动不同的课程供应主体,充分发挥各主体自身的优势,提供更加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需求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见图1):

图1六大融合构成的双循环教学


   1. 供给与需求融合核心的内容是以需求为导向,整合供给,让供给的内容与需求有效融合,形成以需求为牵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具体而言,有五方面的需求。①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输送人才,支持国家规划、重大任务的完成和实现,是大学的重要工作。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工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行业已经不满足于在一个领域有所研究,同时又具备较宽视野的“T字型人才”,而需要对工科和管理都有所了解的“n型人才”[2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正符合这一趋势。③学生自身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学生喜欢学、主动学的课程,是改善教学质量的保证。④雇主的需求。雇主是人才最终的使用方。企业方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能力强、能够适应企业的节奏与变化。⑤校内院系对经管课程的需求。经管课程的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泛,改革催生的一系列面向全校的公共课程,为培养综合型的工科人才提供课程支持。

   2. 制度与文化融合通过组织变革,优化育人环境。在学校管理端,成立研究生教育中心,把原本分散在各系、各岗位的学生培养智能统一到中心管理,激活组织的育人活力。通过组织调整的硬手段,设置专门的负责部门,让学生教育实现专人专管、统筹管理,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与院系的垂直管理体系相互配合,构成学生培养方面的矩阵式管理架构,提升教学这一大学教育的基建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配合院系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性,“形成院系负责专业培养,中心负责教育规律研究”的互补型组织架构,整体提升教学质量,避免了过去只重视专业素养培养,而忽视通用性教育规律的问题。在硬性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还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形成软性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书院制,将原来分散的专业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整合到一起,形成跨学科的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氛围,营造学习文化,培养跨学科素养。让学生不再以专业特征为区分,阻断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构建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这一软一硬两种手段,充分融合,由教育中心负责学习内容体系建设,由书院激发学生的相互融合的兴趣,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夯实教学供给侧的基础。

   3. 工科与经管融合教学供给侧改革,需要在既有的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即保持原有的具有优势的、有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突破既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势,增加教学手段。在内容端加强“经管+理工科”的知识融合设计。贯彻教育部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注重“交叉融合”,倡导“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的精神,对接已有的优势理工科专业,探讨“经管+理工科”的融合培养模式。强化数理基础,经管与理工融合,培养复合型的富有创造力的管理人才,构建适于终生学习的“学习生态系统”,打造互联网上的管理与经济学院。在优势保留方面,对于经典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方法保持教学强度、保证教学质量;在新增教学内容方面,对于工科平台型课程、数学基础课程继续加强,培养具有理科思维的经管人才。同时引入互联网技术,广泛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学生选课平台等方式,让内容基建发挥更强的作用。通过工管融合的思路,拓展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供给侧改革目标。

4. 教学与科研融合教学内容是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决定了教学内容质量的关键环节。(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刘平青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工科高校   经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123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