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露:人工智能会造就无用阶级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1 次 更新时间:2021-12-14 22:50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无用阶级  

李露露  


“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一书中,特别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并得出“人工智能将造就无用阶级”的悲观结论。他认为,技术进步是继瘟疫、饥荒和战争之后新的人类威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使得机器在体力和智力上完全超越人类,所带来的后果是造就“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这些无用的人只能整日靠药物和电脑游戏打发时间,聊以慰藉。人的神圣感将从神坛跌落,人类社会历史将走向终结。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假如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要毁灭人类,那么时至今日人类又有何种理由去大力发展它呢?难道是为了表现人工智能的强大和聪明,显示人类自身的愚蠢,抑或人类觉得在世太久,必须要引爆一个“定时炸弹”促成自身的毁灭?因此,尤瓦尔·赫拉利关于人工智能的看法,到底是脑洞大开的无理构想,还是关于未来社会历史的提前剧透,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那里,借助马克思主义立场予以审慎甄别。

技术对人的“排挤”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德国哲学家汉斯·波塞(Hans Poser)指出,“技术从一开始绝对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也认为,技术与人类相生相伴,“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技术进步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测量器,我们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可以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将技术当作延长了的身体器官,在实践活动中倚靠技术自身的劳动能力传导至劳动对象,从而赋予技术以灵魂。技术伴随着实践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而得到革新,彰显了人类是技术进步“第一推动力”的实质。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无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但仅凭技术并不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是因为,缺少了人类主体的参与,技术进步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也不能自主发挥作用。正因如此,在实现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强调只有作为社会历史创造主体的劳动群众才能承担起变革社会的历史重任。

尽管尤瓦尔·赫拉利论述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群众的排斥,但没能正确认识到其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事实上,“技术性失业”现象并非人工智能的特定后果,马克思对此早有预见并进行过理论分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技术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技术水平较低的社会历史时期,技术对人所造成的“排挤”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阶级社会中的劳动群众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以至于技术等劳动资料都被统治阶级控制、占据,技术由此注入了阶级统治的意志和利益需求,技术对人的“排挤”现象开始显露并逐步走向极端,最终导致了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相敌对。

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沦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和盗窃无产阶级劳动果实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对这样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才能筑建起它的稳定基础。技术的发展也从未让贪婪的资本家们失望,机器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各行业、各部门被广泛运用,社会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贪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立性也不断增强。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和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随着机器技术在资本主义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广泛运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资本对活劳动的需求减少,将大批劳动群众排挤出劳动市场,产生了大量的过剩劳动人口,最终引起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并走向尖锐。对此,马克思深刻指出,“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因此,技术进步带来的对劳动群众的排挤现象实质上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天不被取代,劳动群众就始终逃离不了技术奴役的泥淖。由资本家阶级所主导的世界,到处标榜着他们的特权和利益,劳动群众被技术进步挤压出劳动市场后,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所以才会彻底沦为“无用的人”,以至于最终形成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无用阶级”。

共产主义技术体系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这样的2%至5%的少数精英“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最重要的决定。他们会为算法系统执行关键的服务,而算法系统既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从而产生新的“技术权贵阶级”,而其他人则沦为“无用阶级”。实际上,这样的结论依旧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立场得出的,这个“技术权贵阶级”不过是“资本家阶级”新的名头而已,就好像同样的演员阵容出演不同的舞台剧一样,剧目变了但情节还是关于资本家阶级的故事。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便会发现,无论是创造奇迹的大工业机器,还是人工智能,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仍然存在,劳动大众被奴役、少数人“不劳而获”的历史情景剧就必然会不断上演,技术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也必然不会有任何改变。其实,人们恐惧的不是拥有强大力量的技术本身,真正恐惧的是操控着技术力量的“那群人”。

对于马克思来说,他所预见的未来社会并不拒斥技术;相反,他认为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是走向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劳动群众要改变被奴役的处境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拥抱一个实现自我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也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毋庸置疑,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的解放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必然奠基于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要依托于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进步的意义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将人类从紧张而烦琐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每个人的自由劳动时间,从而为每个人从事艺术、科学、教育等其他富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提供一切可能和创造客观条件。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技术进步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力和推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我们回过头再审度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无用阶级”,其正是指资产阶级本身。德国学者蕾娜特·默克尔指出:“资本主义由于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将成为历史上被淘汰的制度,而资产阶级,且不考虑它在历史上一度产生的革命作用,将成为一个被淘汰的阶级。”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将蜕变成一个无用阶级;相反,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才会被历史淘汰。马克思所预见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正在不断激化加深,无产阶级最终将建立自身的技术体系,并借助技术进步的成果一举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从而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内涵及其教学应用研究”(20VSZ1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无用阶级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32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