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 张海冰:一个越跑越慢的选手,扛起了内循环的大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14 次 更新时间:2021-09-13 09:02

进入专题: 内循环  

滕泰 (进入专栏)   张海冰  


行至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有点冷。前七个月,未经调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同比负增长;出口增速回落,但制造业增长仍然主要靠出口拉动。在投资和出口贡献快速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在中国GDP的贡献占比已经被动上升到77%。然而,被动扛起内循环大旗的中国消费,不但结构在分化,而且增速在快速下降,7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只有8.5%,比6月份的12.1%大幅回落,环比增速为负——一个越跑越慢的选手,被动抗起了“内循环”的大旗。


表面上消费增速下滑是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实际上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对经济预期趋于悲观,以及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等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振消费,不但下半年、明年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而且会严重影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消费下滑、占比被动上升,内循环偏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速为4.3%。但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即以疫情之前2019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282.90亿元,根据当年同比增速8%外推计算,2020年前七个月应达到246545.53亿元,将2021年1-7月实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829亿元,与2020年假定无疫情的水平相比,基本持平,也就是说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恢复到正常增长情况下的2020年水平,刚刚补上去年的作业。


从人均消费支出数据看,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330元,如果按照当时7.5%的累计增速外推计算,2020年同期应当达到11105元,而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471元,基本与2020年正常增速应达到的水平相当。从增速看,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实际增长3.2%,比疫情之前2019年上半年实际增速还低2.0个百分点。


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都表明,消费增长似乎刚刚补上去年的作业,但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继续上升,从一季度的53.50%升至77.10%,显然,这种上升是投资和出口贡献度下降后的被动上升,并非消费增长强劲所致。


从投资来看,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3%,增速比1-6月下滑2.3个百分点,从未经调整的数据比较,2021年1-7月累计完成额较2019年同期累计完成额负增长13.3%。不仅从短期看投资未恢复到较疫情前的水平,而且从长期看中国也已经走过了靠基本建设投资或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历史阶段,如果民间投资增速不能快速恢复,未来投资也只能维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


从出口看,2020年10月以后,出口总值一直保持高增长,但这种增速的可持续性难以维持,目前已经出现走弱迹象,7月当月增速为19.3%,尽管仍属高增长,但增速比6月已经下降12.9个百分点。从PMI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4-7月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未来出口增速继续回落为大概率事件。


在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不可避免的背景下,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已经被动上升到占比77%的消费,7月份环比增速只有-0.13%,不但难以支撑内循环,如果下半年消费增速持续下滑,下半年乃至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面临比较严重的下行压力。


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消费意愿低迷


尽管国内疫情总体已经得到控制,但今年以来仍然出现了瑞丽、广东、南京、张家界、郑州等数起本土疫情事件,各地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模式对人们出行和接受服务的影响不容忽视。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完成营业性客运量44.0亿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11.1%,但是比2019年的同期仍然下降了49.8%——上半年营业性客运量刚到2019年疫情前的一半,旅游、务工、商务等出行的密度远远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同期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36个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265.2亿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56.5%,比2019年同期下降19.4%,市内交通仅恢复到疫情前的80%,对服务性消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当前各地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模式来看,下半年消费恢复进度未可乐观。


消费低迷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下降。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名义增速比一季度放慢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一季度放慢1.7个百分点。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低于2019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6.5%的增速。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收入问题。如果用2019年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2467元,按照当月累计同比增速8.9%做外推计算,2020年应当达到2687元,今年上半年经营净收入为2752元,由此测算增速实际可比增速只有2.4%,显示上半年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处境仍然比较困难。


对工资性收入也做同样的测算,结果是2021年上班年居民工资性收入比按照2020年无疫情假设应该达到的9558元水平,仅增长5.71%,低于2019年8.68%的同期增速。


从储蓄倾向来看,上半年居民户新增人民币存款有5个月正增长,累计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多增6300亿元,显示居民储蓄倾向仍然偏高。而消费倾向不断降低,疫情爆发前,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已经从2010年的0.70下降到的0.66左右,2020年疫情期间居民消费倾向再创历史新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已经下滑到不足0.62,2021年上半年只恢复到0.65左右,仍然没有走出长期下降趋势。


服务业和农村消费恢复慢,新消费前景广阔


与2019年同期的分类消费情况相比,今年1-7月消费结构分化更明显,服务业和农村消费受冲击最严重,新消费升级方向和消费增长方向高度一致,但新消费占比较低。


服务型消费恢复程度比商品零售“落后一年”。2021年1-7月,商品零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8.86%,基本相当于剔除疫情影响的2020年测算增长水平。而餐饮消费一季度两年平均下降1%,二季度餐饮两年平均增长0.9%,1-7月未经调整的累计值比2019年同期增长2.1%,可以说刚刚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从电影票房来看,2021年春节档的确表现优异,其后5月表现仍优于2019年同期,但受疫情影响,暑期档远远低于2019年,6月全国票房收入为30.4亿元,比2019年同期的41.6亿元低27%,7、8月以后受疫情影响,表现将会更差。从旅游来看,2021年 “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出游2.3亿人次,已经超疫前水平,但受广东局部疫情影响,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数为8913.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98.7%;到暑期随着南京、张家界、郑州等地出现疫情,各地均采取旅行限制措施,下半年旅游业将继续萎缩。


农村消费恢复实际上落后于城镇消费。2021年1-7月,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累计增长20.9%,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累计增长19.4%,表观增速基本持平。但从绝对数字的比较来看,2021年1-7月城镇商品零售累计完成额为21.45万亿元,如果与2019年同期19.53万亿元的水平相比,增长9.83%,已经基本相当于剔除疫情影响的2020年测算增长水平;而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完成额为3.23万亿元,如果与2019年同期3.30万亿元的水平相比,增长-1.97%,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 2020年1-7月,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9.17%,而同期乡村增速为-17.93%,疫情对乡村消费的打击要远远重于城镇,当前的尽管表观增速持平,乡村的恢复程度也低于城镇,需要更多的关注。


新品类可选消费品增速高于传统品类,消费升级方向与消费增长方向一致。服装、家电等传统的生活质量改善类消费增长乏力,家具、装潢建材等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化妆品和珠宝首饰类增长较好,而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等新兴的生活质量改善类消费均实现高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消费结构在向消费升级的方向转移。


在汽车类消费中,新能源汽车强势增长,与传统汽车销售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强大能力。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最高的汽车类消费,上半年同比增长33.7%,较2019年增长14.61%。其中,新能源车一直保持强势,6月销量达到25.6万辆,同比增长139%,环比增长17.6%,1-6月累计销量120.6万辆,同比增长202%,已经接近2020年全年销量;而传统汽车则相当疲软,6月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20年负增长5.1%,同比19年负增长10.8%,6月零售环比负增长3.1%,消费者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选择已经越来越明显倾向于后者。


线上消费实际增速仍然远高于线下消费,消费模式升级仍在进行中。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的同比增速基本持平,主要是去年线上销售的基数较高,而线下销售的基数较低造成的。直接比较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2021年与2019年数据,增速为26.93%,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比数据为8.55%。比较两年平均增速仍可看出,线上销售两年平均增长15.0%增速,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4%,线上销售高出11.6个百分点。从线上销售的具体品来来看,健康用品、“新国潮”产品、直播电商、反向定制、即时配送等新模式增速更高。


此外,由于疫情对出行的抑制,石油制品消费增速仅为0.83%,基本没有增长;疫情防控意识提高、戴口罩的行为造成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大幅减少,药品类消费增速为-5.14%。


总体来看,一方面,疫情对服务业、农村等板块的消费影响较为严重,需要更大的政策扶持来加快服务业正常经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加快恢复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国潮”商品、健康用品等新供给与传统的服装、家具等老供给之间的“交接班”仍在进行中,线上消费增速远远快于线下,新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创造新需求,才能畅通大循环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制造业的高增长主要靠超强的出口消化和带动,下半年出口增速回落态势已现,随着外部需求下降,制造业供给回流的压力很大,急需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大力提振消费,否则很可能面临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爆发,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形成严重障碍。


提振国内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的关键还是稳就业,尤其要重视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减少“头部化现象”带来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剧等问题,确保弱势市场主体不出现退出潮,以保证每年新增就业1000万以上的目标实现。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探索共同富裕。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五大要素都创造财富,都应获得合理报酬,但近些年,金融部门和土地部门获得了不合理的超额要素报酬,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减少这些部门依靠行政垄断和人为制造稀缺所获取的超额报酬,从而增加劳动者、管理者、技术者的收入。


要多举措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加快农村土地、宅基地确权后的流转、交易制度建设,使农民的资产转化为实质性的财产性收入;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扩大,资本市场的繁荣也是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途径。


考虑到农村消费恢复情况实际上低于城镇,以及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潜力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问题,尽快提升农村消费。


为了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还要高度重视高利率对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当前中国的消费者主体是9亿中低收入人群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其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都是工资性收入;中国的富裕、老龄化人口占比较少,与1993年以后日本的情况截然不同——从当前的实际发展阶段出发,倡导保护存款者收入以稳消费是不符合中国家庭收入结构的实际情况的,只有尽快降息,降低储蓄倾向,才能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居民消费意愿。


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当前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出发,应当深刻理解“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原理和规律,推动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等新供给不断发展,找到创造新需求的方向和方法——只有引领生活方式变革,创造新需求,才能畅通大循环。


进入 滕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内循环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50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