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十四五”期间城乡循环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4 次 更新时间:2021-03-15 22:28

进入专题: 十四五   城乡循环  

​刘守英  


“十四五”期间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城乡循环的问题。讨论“十四五”期间城乡关系,核心应该是城市、城市的延伸带和乡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和乡村如果对立发展,这个模式是有问题的。

全球基本规律是城市化到50%以后开始出现郊区化,郊区化的原因、推动力量是城市的高房价、快节奏、焦虑的氛围,最后带来的是大家重新思考和选择。从世界经验看,最初的人是从乡村流向城市,产业也聚集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后,城市的人可能要往乡村跑,产业就往乡村去分散,所谓的郊区化就是城乡融合。

所以,“十四五”期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城市会向乡村延伸,形成城市延伸带。我们从人口流向来看,同样是这个情况。有人说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两个引擎,但仔细去想,从城到村的整个链条里,经济机会还是在城市,人往城市走还是“十四五”的主流。农村的人想着城市有机会,又想在不太远的地方改善他的状态,基于对经济机会和生活的选择,就会往城市延伸带走。城市延伸带将是“十四五”期间整个城乡融合的主要区域和主战场,产业延伸的主要区域,也是人口居住和生活延伸的主要区域,也可能是未来乡村的人进入城市后,能够选择落脚的主要区域。

首先,我们要改变上一轮城市高速发展把乡村甩开距离的状况。这也是我理解的“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核心——让大多数村庄体面起来,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基本的保障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再就是养老,这些是乡村的重点,一定要找对路。未来的情况可能是,大多数乡村是体面的,少数乡村是活化的,保持它的活态,后者估计占10%左右。

其次,乡村的产业应该有一些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一个是城市延伸带来的产业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乡村的农业应该是复兴的。无论是体面的村庄还是活态的村庄,如果产业不能有革命性的变化,谁来都会跑。一些活态的村庄则要恢复其传统的乡土工业,但不需要搞大规模的产业园区。我们现在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做到的。很多地方曾经搞旅游现在不行了,因为没有支撑。旅游的村子要有特殊的人文历史,有奇特的自然风光,不是人造出来的。

再次,要理解乡村的演化是个长期工程。就从现在村庄本身来看,大多数农民是要离开的,所以整个乡村的演化需要几代人的过渡。这一代、二代、三代基本上就决定了整个中国村庄演化的新进程:只要农一代在,村庄就还在;农二代属于两边拉,城市的拉力更强一点,但如果我们的政策导向最后让他们回到村子,他们也会回的,因为在城市落不下来,但后果是整个中国的城乡关系就不可能有大的调整;而农三代基本上就不会回去了。整个村庄的演变历程就是这三代人的事,这期间就决定了中国村庄的格局,城市应该把人向城市拉,很多政策就不能再有歧视性。对农一代是要让他体面,对农三代的政策就应该是跟城市人平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乡村发现转自:《北京日报》2021年03月08日15版)


    进入专题: 十四五   城乡循环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5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