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 刘薇 张晶晶:“双循环”格局的认知及应把握的项目机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6 次 更新时间:2021-02-09 00:13

进入专题: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贾康 (进入专栏)   刘薇   张晶晶  


一、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学理依据和战略意义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于7月底会议中再次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的提出,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大政方针高度来看,具有以整体运行系统支持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大意义。在中国改革开放经历30余年高速增长、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后,中国经济合乎逻辑地进入更注重高质量发展而向中高速阶段的转换。自2011年开始告别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状态后,中央要求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以结构优化支撑的“升级版”的高质量发展。在此阶段转换背景下,2018年后又遇不期而至的中美贸易战,而现已升级至科技战、金融战与外交战多个方面的复杂局面。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面对发展阶段转换、美国方面遏制打压和疫情冲击导致经济下行的“三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增速降至前所未有的-6.8%。二季度后基本控制了本土疫情,推动复工复产,三季度更有比较全面的向好局势,有望使全年经济增速实现2%以上正值并达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等基本目标。

但外部环境已形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征,巨大的不确定性使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而严峻,这种情况下中央明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充分考量现实的相机抉择。其学理依据在于:一是与2008年后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的扩大内需一脉相承,在当前面对“三重叠加”压力的背景之下,突出地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成为应对形势变化的恰当选择;二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已可以对我国本土雄厚市场潜力释放更为倚重的客观判断,作为主体的基础支撑是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供需循环;三是体现着复杂局势下更好把握防风险、稳增长、追求升级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思维。但以内循环为主体,决不意味着忽视全球市场,重回闭关锁国,内外两个循环必然是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关系。在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前提之下,一方面,要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增加有效投资提振消费,并作必要的外贸出口转内销的调整,充分激发内部市场循环的活力与潜力,另一方面,在寻求升级发展中要更为积极地以有效供给促进国际循环中的供需互动对接,并进一步扩大开放,来催化、倒逼国内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既立足于本国发展,又要积极拥抱全球化,加快推进现代化。

中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要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为优化地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促进的基本框架,在冲抵下行因素、引领新常态之中,实现充分把握主动权、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使中国继续“和平崛起”的现代化诉求。当务之急,是需重新审视如何应对各行业面临的短期及长期问题,积极有为,把握好双循环格局下的项目机会。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项目建设需处理好的若干重大问题

中国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是全球当下唯一拥有所列全部666项工业门类的国家,千年之交后,以“世界工厂”的相对优势实现经济起飞,使经济总量已达全球第二。但发展至今,原来的比较优势已遇天花板,不可能再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段低收益率的加工生产位置,必须努力在供应链前端的创新设计与后端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高收益率业务领域,占据和扩大自己的份额。代工厂模式的“中国制造”中,低廉人工成本的优势已逐渐被印度、越南等国取代,而高收益率、高增值的价值链前后端,亟待有足够竞争力的“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出现。为实现这种升级版的发展,必须以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新的动能支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努力之中,做好各类相关项目建设,处理好如下基本问题:

(一)对内,坚持市场化改革在深水区的攻坚克难,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竞争市场制度建设,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本土企业活力。要切实贯彻好对企业的“负面清单”,使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在保护产权、自负盈亏前提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地去试错、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已经形成“56789”举足轻重经济份额的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应进一步放低准入门槛,落实其“自己人”的地位。

(二)对外,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际间更广泛的合作,与内循环更好形成相互促进。要以全球化视角更加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国内、国际流通的一体化,更有成效地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充分地形成“双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维度上,充分注重以好的机制实施国土开发顶层规划、项目建设的协调安排和合理的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以科技创新补短板,促升级,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新基建及其与老基建的配套,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结构,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双循环格局下可把握的项目机会

双循环格局下的项目建设大思路,是紧密结合党的基本路线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重视新基建与老基建相互呼应优化配套,以投资拉动消费潜力释放。在努力提高项目建设决策与管理水平、提高绩效的取向下,应注重把握好如下几个大方面的项目机会:

(一)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10月20日国资委宣布,2020年前三季度已完成新基建的投资超2500亿元。新基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要以其形成的不动产、基础设施硬件,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打造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正是新基建为各行业实现升级发展应形成的基本支撑功能,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决非相互割裂的关系:老基建的主要领域如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水电燃气业与水利、环保和公共设施等,必然需要在与新基建的配套与融合中实现更便捷、高效、惠民的升级发展局面。其中不断涌现的大量投资机会,既体现在与数据中心、产业互联网等息息相关的众多线上平台的开发应用和所需服务,也体现在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特定技术相关的基建,与一般不动产的物理基建要相互融合,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综合绩效。新基建中要重点把握好数字化背景下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七个领域的投资与应用机会,老基建中,医院、学校等基本民生领域,也必然要求关注与新区相匹配的路网、公用设施、商业网点、医院学校、绿化带、文化娱乐场所的项目建设。产业新城开发、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地下管廊等大批项目,均需新老基建共同发力。

(二)充分发掘新型城镇化红利,做好城镇化升级版建设。国家统计局年初公布,至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在之后相当长时间内,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过程,势必还会不断展开。发展至新阶段,依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动力源带来的红利,在国内大循环中会表现为经济社会成长的引擎效应,必然涌现一大批需把握好的项目机会。大批人口进城就业,必然持续性地带来公共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多方面的需求涌现,市场开发主体可尤其注重从民生服务领域把握创业创新切入点。养老模式创新如园区养老、家政服务、医养社区联盟等方面,都有配套项目建设的较大空间。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更是不可忽视,如日前报道的昆明一老旧小区加装共享电梯,以居民按次付费的形式投入使用,已带动小区房价每平方米上涨两千元。

(三)区域发展与产业新城建设中,寻求项目机会,可因地制宜打造针对性的区域化特色尖端产业。如山西依据独有的资源禀赋,可重点升级发展煤炭化工产业,同时也需关注国家政策倾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方面以及一般竞争性领域内的创新升级。从上海开始多轮复制的各自贸区、新近明确部署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区等,在深化改革主线上,也要用好国家已有扶持自贸区、自贸港的倾斜支持政策,把握经济社会升级发展中的众多机会。在疫情突发背景下,许多生产制造型企业迅速转产防疫物资的经验表明,各产业行业调动潜力形成比较优势,有可观的弹性空间;高质量发展阶段上各地新城、新区域综合开发、连片建设的种种机遇,也将不断呈现。这些有机结合的进程,同时也就是中国的升级发展进程,所以企业注重自己主业的同时,也应关注产业集群意义上的联动与配合、优势互补所给出的项目机遇。

(四)扩大内需挖掘潜力抓住项目机会,需关注有效供给的通盘支撑与有效投融资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的发挥。金融要在自身改革中,对实体经济升级发展起保驾护航作用,通过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适应建设项目投融资的多样化需要,为合成高水平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贡献。

(五)有意愿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应抓住世界经济局势演变和中国“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特征,基于自身的主营业务相对优势和对于可能投资项目所在国相关的市场、社会、政治等方面信息的全面分析,以及必要的专门调研考察,落实到具体、可行的项目建设方案上一一比如“一带一路”推进之中的各类建设项目,以尽可能高水平的方案及其执行,带出风险可控、绩效可期的业务结果。

总之,双循环格局下,各种客观因素形成的项目机会必定会不断涌现,而在“有所作为”取向下的主观努力,应是基于对双循环大思路、大道理的正确认知,把“取势、明道、精术、择时”的各层次要领,优化组合于各投资主体抓住机会乘势进取的项目建设行动方案之中。


作者信息: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刘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晶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0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