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从六大维度全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71 次 更新时间:2020-01-24 08:39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捷  

【内容提要】 本文从六个维度着重探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回答当今的“世界之问”与“中国之问”的。一是从世界变局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正在强起来的中国与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思想。二是从新时代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产生于新时代又开创新时代的行动指南。三是从中华民族复兴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科学指导。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成了另外三个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变局,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既是一项功在当代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任务。

如何深化?

我们可以从六大维度全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世界变局维度、新时代维度、中华民族复兴维度、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维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维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维度。前三个维度,关系到当代中国与世界、与时代的重大课题。后三个维度,关系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


一、世界变局维度


从世界变局维度看,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正在强起来的中国与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指明前进方向的思想,亦即通常所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这一大变局的起点在哪里?一言以蔽之,从上个世纪冷战结束之时开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成为定局。

这一大变局新变化有很多。从根本上说,变在哪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

——美国国际影响力迅速下滑。

——中国强起来的趋势难以遏制。

——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选择非西方现代化模式。

——国际规则、国际格局正在改革重组之中。

正是在这一大变局中,提出了“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明确概括提出这一“世界之问”的,不是西方政要,更不是美国人,而是习近平总书记。

从世界变局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回答“世界之问”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第一,概括提出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世界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①“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②“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③

为回答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回顾了上个世纪的世界历史,指出: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④由此可见,从20世纪到21世纪,世界历史发展逻辑已经从战争与和平演进到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世界大变局中各国政治家应当肩负的历史任务与历史责任。这就是: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⑤。

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分析了人类社会在继续通向和平与发展道路上的有利条件与种种挑战。

有利条件是: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⑥

面临的挑战是: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⑦

将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条件转变为不可动摇的大趋势,就必须摈弃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和西方文明优越论,梳理一种全新的理念:“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⑧

第二,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继续以深刻改变中国来深刻影响世界。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牢牢地操在了自己手中,由西方列强主宰自己命运的屈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不忘自己对于世界所负的神圣使命,同时又尊重别国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通过深刻改变中国来深刻影响世界的关系模式,从而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同为世界求大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关于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⑨

关于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开启了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人民将继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⑩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1

第三,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继续以中国发展影响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波折,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以具有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区域为依托,以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基础,以共建共享为目的,很快就由倡议变为现实。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可以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12

第四,为解决世界三大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透析当今世界种种乱象,症结所在,集中在世界性的三大治理难题上。首当其冲是政党治理。世界上的不少政党,党首管不住自己的政党,党纪松弛,人心涣散。党首也不像党首的样,结果闹得政坛像秀场,相互攻讦、丑闻迭现。特别是西方模式的选举型政党,更是软弱涣散,政见难以统一,更不要说采取统一行动了。再就是国家治理。这一点在某些西方国家表现特别明显。不但种族鸿沟在加剧,而且社会阶层鸿沟也在迅速扩大。原先引以为荣的中产阶层,如今也每况愈下,心态难以再保持平和。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矛盾和难题,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陷入了逆循环,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共识,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举措,更不要说解决问题。而问题越是难以解决,政府与国会就越陷入指责和争论之中,一筹莫展。在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之外,还有全球治理,更是乱象迭出、举步维艰。原先,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卖力地推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气象治理等等,如今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脑筋急转弯”,变成“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脱欧废约等的积极践行者,把整个国际秩序搅得更加混乱。更有甚者,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以过时的冷战思维处理地缘政治危机、恐怖主义问题、难民问题等,不仅没有把矛盾平息下来,反而更加激化;不仅没有使问题理出头绪,反而更加复杂。总之,当今世界不仅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且出现了这三大治理难题。这些治理乱象,大多源自西方,又以西方国家表现为甚。其中,最根本的当属政党治理,而由政党治理乱象殃及国家治理,又由国家治理乱象殃及全球治理。

与西方之乱成为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之治。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方面,中国以独特的优势开辟了破解之道,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历史性变革,首先是从全面从严治党、强力惩治腐败、严厉整治“四风”开始的。随即,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并紧紧围绕这个根本性任务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四梁八柱”。与此同时,又针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乱象,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五,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打破西方国家的“国强必霸”逻辑。

长期以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列强凌辱的悲惨境遇中得出的深切体验,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发展奇迹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更是从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总趋势中获得的基本判断。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3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14

第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15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它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6

其次,它是指一种世界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如今,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

再次,它是指中国从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利益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17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18

中国方案包括:一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此外,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还提出: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9

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的具体方案:第一,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第三,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第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20

推进全球治理良性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破解的跨世纪难题。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中,还对全球治理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第二,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第三,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2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是不同文明能否和谐相处的问题。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批驳了西方文明优越观,阐明了世界各国文明是平等多样的观点,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22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新时代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新时代维度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面临前所未有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中国面临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

“新时代”三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部发展进步成果的结晶;标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预示着中华民族正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不可阻挡地稳步走向强起来的新阶段。

我们所说的“新时代”,依然属于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前一个发展阶段相比,新时代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一个“变”字和一个“新”字来概括。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发展阶段呈现新特点。

从发展阶段看,面临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面临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创新强国的转变;面临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面临从资源消耗型、环境紧张型粗放式发展向生态文明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转变;面临从中低端消费拉动向中高端消费拉动的消费模式转变;面临从依赖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双向驱动的转变;面临从区域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向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变。

第二,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对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建设、长期积累、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23从人民幸福的角度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远远超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范畴,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期盼,在以前是“奢望”,在新时代则是当务之急。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样也是一个社会的永恒主题、永远的进行时。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从根本上告别了“落后的社会生产”阶段。进入新时代,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涵、发展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24

第三,奋斗目标需要新推进。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规划具体的发展蓝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成功经验。从奋斗目标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并指出,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5这是又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预示着萦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将要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预示着激励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止奋斗牺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要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得以实现。社会主义中国70年来蓄积的能量如此磅礴强大,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第四,中国与世界关系出现新变动。

从国际地位看,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26一方面,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同西方国家影响力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同西方国家发展停滞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示范效应显著提升,同西方国家的治理乱象、社会乱象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伟大斗争出现新特点。

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必须依靠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实现。这是新时代的一大鲜明特点。“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的挑战、真正的风险,往往出现在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因此,一定要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气概,一定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格局。

进行伟大斗争,要有明确的方向,要知道挑战在哪里、来自何方。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进行伟大斗争,要有科学的策略方法。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斗争策略。

进行伟大斗争,要把握好时、度、效。既不能放弃必要的斗争,又要牢记斗争的目的是求团结、求合作、求转化、求共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新时代的“中国之问”,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之问”,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阐明了新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建设新时代的现实课题。

第一,指明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7

第二,指明新时代的发展总任务。

这个总任务,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对新时代总任务的五个定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定位是一个整体,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为前提。

第三,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这个战略安排有五个要点。第一,从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第二,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四,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9第五,在这一战略安排中,贯穿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第四,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升和完善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8个明确”和“14个坚持”。二者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如果说“8个明确”侧重于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坚持”则更加着重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内容。“14个坚持”还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此基础上,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整合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的形成发展完善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统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五,提出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总基调。

新时代呼唤发展新理念,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时代的科学发展,不仅要落实到人民共同富裕上,落实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普遍增强上,落实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上,而且要避免大起大落。于是,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应运而生,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有序、稳中有升,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六,指明实现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路径。

这一基本路径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把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第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四个伟大”的总格局。

新时代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好新时代的时代之问,能否在惊涛骇浪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取决于四个要素,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概括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伟大斗争,集中体现在“四个重大”上,即: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一伟大斗争,集中体现在“五个更加”上,即: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30这“四个重大”与“五个更加”,既有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也有化解前进中产生的经济社会矛盾的斗争,更有应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种风险的斗争,因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绝不可等闲视之。

如何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的看家本领在哪里?从根本上说,一靠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自觉性;二靠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而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伟大创造。正因为如此,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31

第八,指明了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状态。

这一精神状态,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就是三个“一以贯之”。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近百年历史的大党老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承担着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如何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要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32

第九,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紧密结合新时代深刻回答了“怎样看”和“怎么干”的问题,而且为我们如何正确地看、怎样正确地干提出了方法论指导。这主要包括: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三要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着重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保持强大战略定力;五要坚持问题导向;六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和基本功;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八要增强学习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三、中华民族复兴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为我们总结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提供了更宽广、更深邃的新视野。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角度,再一次回顾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是如何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程。

鉴往知来。回顾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走向,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昨天、今天、明天中一脉贯通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在各种政治力量、各种救国方案行不通,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情况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肩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伟大使命,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接力奋斗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第二个结论是: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四、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维度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它在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军队建设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国际与外交等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开拓创新,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持续不断地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寻找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上的丰富养料。

当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晶。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任何一个指导思想的创立,都有其重要的来源。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中,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包括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在内的当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与发展创新,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坚持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和发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加强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发展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形成立破并举重在建设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制机制。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国体和基本制度,坚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思想,形成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牵引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

坚持和发展政治建军思想和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习近平外交思想。

坚持和发展党的建设学说,形成强力反腐、从严治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开创的中国共产党人独具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这主要包括:善于运用问题导向和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坚持“两点论”的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时代不同,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实现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历史新飞跃的根本要诀所在。

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维度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起,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尽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时代特点、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石作用依然没有变,邓小平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始终没有变。同时,如同邓小平理论必然要向前发展,必然会产生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这样的代代接力中得以不断开创新局面、进入新境界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性判断,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判断。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并形成统筹推进的战略抓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思想,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备、更加定型。

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形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想,形成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思想,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方向等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成果,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和发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统领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思想,形成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治党管党方略。

坚持和发展理想信念宗旨的思想,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


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是系统的、全方位的。

在政治经济学原理方面,坚持运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辩证统一,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理论;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辩证统一,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供给与社会有效需求的辩证统一,作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

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方面,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科学判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方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说方面,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打破“国强必霸”的旧时代逻辑,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美好梦想的互联互通共享。

另外,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即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九个方面,看一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为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作出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坚持理想信念、怎样坚持理想信念,是一个在党的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有这样一个规律,在面临革命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考验面前,理想信念就成为共产党人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柱。而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却容易使我们忘记远大理想,而沉湎于享乐和安逸之中,最终走向沉沦、走向堕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起来,同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把补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上的“钙”同增强修身齐家治国的修养锻炼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34由此,围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构筑起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一个又一个同心圆,构建起从现实到未来的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体系,进而构建起全民族的理想信念体系。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为在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出原创性贡献。

用大写的“人民”代替大写的“人”写在思想旗帜上,是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也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然而,作为一个近百年历史的大党老党,能不能不忘初心,是一个躲不过去的时代考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镌刻在党的旗帜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35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此作为新起点,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没有变,但首要任务却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铺平道路。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发展内涵、发展要求、发展的战略抓手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顺应这些趋势变化,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原创性贡献。

用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取代西方代议制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思想对人类民主政治理论及实践的一次伟大变革。但是,什么是人民民主,怎样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没有很好解决,走过了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坚持新中国所确立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这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贡献,是从根本上厘清了党与法的关系,指出所谓“宪政民主”提出的“党大还是法大”命题是个伪命题,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切实解决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

第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出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经过新中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物质文明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极大增强,经济腿长、文化腿短的问题,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时代、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观念文化的作用、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被人们重新认识。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深刻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6

第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为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最突出贡献在于,敏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人民新期盼,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彻底纠正了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只关心GDP不关心百姓疾苦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37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履行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8

第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高速度增长阶段,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但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其中之一就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高度紧张。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重新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及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大议事日程,开始从根本上扭转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9

第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为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有力推动下,在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互鉴的有力推动下,世界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的预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贡献,一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成型的当下,深刻指明了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扭转的总趋势;二是在此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40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41

第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深刻自我革命统领社会革命作出原创性贡献。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之日起,历史沧桑塑造了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面临的风险考验也接踵而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重新唤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精神,并在坚决反腐败、坚决反“四风”、坚决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伟大自我革命统领伟大社会革命为主线的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使党得以实现革命性重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2


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产生的理论成果,就会发现五个一以贯之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基本经验。

一是立足中国实际这个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是坚持放眼世界这个宽广视野和宏大格局。

三是注重总结中国经验,把它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

四是高度关注时代变化和时代特征,从中国自身发展出发及时作出正确判断。

五是始终三个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即:坚持当代实践、历史经验、理论概括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特殊性与普遍性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坚持与发展紧密结合、良性互动。

这五个基本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基本立足点在中国,是在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答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本身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版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以上这两个方面,是同一过程的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都必须高度重视。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而忽视中国特色的普遍性,或是只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而忽视其普遍性,都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脱离中国问题、中国实际去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所回答的那些更为普遍、更为基础的问题,或是脱离我们正在做的中心工作去专门系统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具有的寓普遍性于特殊性之中的特点,就决定了在回答好当代中国问题、解决好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能在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能通过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为当今世界找到出路,并为系统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提供重要的对比和参照物。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因为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之问”,也回答着新时代的“世界之问”,为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因此它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其原创性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境界、新高度。


【注释】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②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载《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5期,第21页。

③同注①。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

⑨同注②,第22页。

⑩同上,第22页。

1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先锋》2019年第10期,第2页。

12同注②,第23页。

1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2版。

1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

15同注①。

16同注13。

17同注①。

18同上。

19同注14。

20参见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载《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6期,第33—34页。

21参见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3月26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3/26/c_1124286585.htm。

2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19年5月15日),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年第6期,第5页。

23《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第1版。

24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载《理论学习》2017年第12期,第4—25页。

25同上,第12页。

2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54—55页。

27同注24,第7页。

28同上。

29同上,第12—13页。

30同上,第8—9页。

31同上,第9页。

32参见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18年1月5日),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第9—11页。

3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载《共产党员》(河北)2018年第9期,第1—9页。

34同上,第7页。

35同上。

36同上,第8页。

37同注24,第19页。

38同注33,第8页。

39同上。

40同注②,第21页。

41同注33,第8页。

42同上,第8—9页。


【作者简介】 李捷: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 (Li Ji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Research Center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chool of Marxism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Historians; Former President of Qiushi Journal)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91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开放时代》2020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