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立:通向学术自由之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69 次 更新时间:2006-09-08 09:46

进入专题: 学术自由  

张能立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探讨了院级制度组织结构。在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国情和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提出了学院级学术委员会的组建原则、事务边界、遴选方式以及监督形式。本文通过讨论基层学术制度及其变迁,希望能乘上诺亚方舟,达到学术自由的彼岸。

关键词:院级制度;院级组织结构;院级学术委员会;学术自由

自从我国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发生了深刻巨变。在宏观层面上,其具体体现在自2000年以来实行的高校合并及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上。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显著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平民教育,各类高校培育的人才对我国连续多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变大,学生人数急剧膨胀,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规模这么大的大学,也没有管理过这么多的大学生,因此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对于高等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会理性得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这一结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市场经济这一重大的战略目标,自此,我国经济体制就从计划经济体制,有目的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迁移。正因为我们国家采用了市场经济制度,才使得我国经济出现了近二十余年的持续繁荣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少有。虽然我国的大学源自有英美色彩的京师大学堂,不过在1949年后我国大学普遍采用源自前苏联的计划体制,当时这种教育体制为内战后的经济重建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源自计划体制的高校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固有的弊端性日益凸现。因此,研究源自计划体制的高校管理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管理制度的变迁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这一目标既迫切又相当艰巨。

近年来,关于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已变成热门话题,一般的论述都是从宏观上展开的,但从微观上涉及关于大学院级制度以及大学院级制度的基石—院级学术委员会的讨论并不多见[1][2][3]。针对2003年北大的改革,很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指出,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本源,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大学的改革,终将不会取得成功[4]。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通过建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学术制度,如何通过学术制度变迁来实现学术自由的具体方案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不论是在具有自由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所谓的“自由主义学派”)眼里,还是在坚持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所谓的“新左派”)眼里,学术自由与坚持共产党领导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由主义学派”知识分子认为,只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就不可能实现学术自由,言下之意,只有否定共产党领导,才可能实现西方大学式的学术自由。“新左派”知识分子认为,如果实行学术自由,将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的趋势将会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国体。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对于中国大陆大学的改革都是有害的,都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其实,笔者认为坚持共产党领导与坚持学术自由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调和的。

学术自由的含义一般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学习自由[5]。笔者在与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交流的时候,这位老师提出学术自由的含义是学习自由、研究自由和传播知识的自由。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比前面提及的定义要好些,因为显然教学只是传播知识的一种途径,传播知识的自由和教学自由相比更加贴切。不过,学术自由除了包括学习自由、研究自由和传播知识的自由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学术批评的自由。不少的有志之士都认识到学术自由需要制度的保障,但在大学内如何建设具体的学术制度的技术方案却论述不多。任何自由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学术自由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大学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是一旦某人当上了校长或院长,就要想尽办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攫取学术资源(科研金费、实验场所),拼命近亲繁殖,学术上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因此,如果不通过良好的学术制度来解决学术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笔者根据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建设政治文明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精神,旨在探讨大学院级这一基层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建设,提出一个既能坚持共产党领导,又能实现学术资源公正分配的制度解决方案,从而奠定了学术自由的物质基础。笔者坚信这是一条通向学术自由之路,类似如“小岗土地承包”这条通向市场经济之路。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笔者的眼里,“自由主义学派”和“新左派”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两种对立的立场,都有合理成分存在,而不存在道义上的高低之分。

1、大学院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图1是笔者所在学校目前的组织结构图。

图1 学校组织结构图

由于在高校二级单位中,二级学院是数量最多的单位,是高校的主体,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和绝大部分的研究生都是由二级学院负责,因此二级学院的制度建设将在学校制度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离“好”的市场经济还有相当距离,但时光倒转二十年,恐怕没有任何人能想象出当今市场经济的程度,但这一切都是来源二十多年前的“小岗土地承包”,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这个大气候,是由“小岗土地承包”这个小气候形成的。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的居多法宝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宝是将支部建设到连队,支部是党的战斗堡垒。与此类似,大学的学院这一级也是学术自由的战斗堡垒。如果不解决学院这一级学术自由堡垒的建设,是不可能实现大家期盼的学术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二级学院的制度化建设是大学制度化建设的基石,也是实现学术自由的基石。

在图1中将校学术委员会和校督导委员会单列出来,是因为它们与一般的党政部门在学术建设方面起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所致。

2、国外大学中的教授会

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两个一流”的目标和“教育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学校提出的战略目标,理应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在国外的一流大学中,普遍采取教授会(Academic Senate)治校这一通行模式。我们先看看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管理模式中教授会的特点主要是强调教授会应有的权力[6],其内容包括:1、决定高等教育基本学术政策问题,比如,学生的录取、保留政策(retention policy)和毕业要求;2、课程设置,课程要求,教学策略,教学评估;3、学术人员的聘用,长期雇佣决定(decision on tenure)、教授晋升、确保人员聘用和晋升中的平等;4、大学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5、对于大学的科研进程和学术项目的建立等与大学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证。马万华女士还在其著作中提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会是由学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等35个委员会组成,各委员会中的委员是由个人自荐或同事推荐成为候选人后,由教授进行差额投票选举产生,其任期为2-3年。在全球华人大学范围内,香港科技大学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建设,能达到现在的学术水平,令人瞩目。其学术制度核心是“三级一界”[7]。这里的“三级”是指三级学术委员会—系、学院、学校学术委员会,“一界”是指学校外部的学术界。不论是教员的招聘还是教员的终身教职的评定,都要由“三级一界”这个学术评审制度来决定,而“三级一界”的主体就是教授。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制度来保障教授及其他老师发挥作用,是办好一所高质量大学的前提条件。

3、目前大学学院组织结构

回到笔者学校目前的现实情况,我们来看看二级学院的组织结构。图2是笔者所在学院目前的组织结构:

其它学院与笔者所在学院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有的学院除了有传统的研究所外,还将图2中标示的研究所改称为教研室。二级学院最核心的制度建设就是如何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如何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这就涉及到两个核心制度的建设,即院级学术委员会和院级职代会的建设及有效运行。笔者认为在这两个制度中,最重要的还是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因为,如果院级学术委员会建设好了,通过良好的学术制度就可以在学院树立学术正气,学术歪风邪气就没有市场,那么就一定有助于其它制度的良好运行;反之,如果院级学术委员会不能建设好,那么二级学院就不可能树立学术正气,学术歪风邪气就会大行其道,各种学术腐败的事情就难免会发生,也会对学院的其它制度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组织学相关理论,一个良好的组织形态,除了要有高效的行政执行机构外,还需要决策咨询机构和监督机构,而后面的这两种机构,恰恰是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学院级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

4、改进后的大学学院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改进后的院级组织结构应如图3所示:

在二级学院的组织结构中,按照依法治校原则,将其组织分为决策咨询机构、行政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大块。在决策咨询机构的五个委员会中,委员是可以交叉担任的,这样可以提高决策咨询效率。只要将二级学院涉及面广,影响大的事情分类交给这五个专门委员会进行民主讨论,讨论的结果由院长交给行政执行机构来贯彻执行,分党委对执行结果进行监督,那么,二级学院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开展,就一定可以构造出和谐的人文气氛。在上述结构中,分设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和本科教育委员会,是考虑到目前由于研究生多年连续扩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于1:2,有的学院或学校甚至超过这一比例,研究生人数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般学院的院领导的配备是一正三副,三个副院长的分工是:一个副院长管本科,一个副院长管研究生,一个副院长管科研。再考虑到目前有的老教师不具备带研究生资格,但在本科教学上很有造诣,这样的老师理应于参与本科教育委员会。笔者认为考虑到现实的多种因素后,上述学院组织结构应该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

5、大学学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建设

在二级学院组织结构的创新过程中,始终应该坚持党的领导,由校党委来总览全局,院分党委负责实施。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目前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来讲,行政执行机构比较完善,目前亟待创新的是决策咨询机构,而决策咨询机构中最核心的是院级学术委员会。如何建设院级学术委员会,是关系到学校能否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此,本文着重讨论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建设。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纲领是由一个理论体系中各个理论组合而成。其结构特征有两个特点:一是“硬核”,就是该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理论(元理论),其它理论是在这些元理论基础上进行演绎推导而来;二是“硬核”周围的保护带。这些保护带不仅包括各种辅助假说,还包括初始条件时所依据的假定[8]。

依照拉卡托斯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制度和组织划分为硬核和保护带。在这里制度的硬核主要是指制度文化和制度化的行为取向,意识形态在制度的硬核中取主导作用;制度的保护带是指围绕在特定制度周边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及由此引发的或直接对应的组织行为和规范。由于制度的硬核具有隐含性、抗逆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所以一般的改革是从制度的保护带调整开始。所谓保护带的调整,主要是指人们相应地改变政策、行为、规范以及局部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保护制度的硬核不受外部变化或压力的影响,维护自身被改变的目的[9]。我们还应该看到,制度的硬核和保护带是互动和相互依存的,当制度的保护带调整到一定的程度,制度的硬核部分会作相应地调整,以维护系统本身的自恰性。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主要是描述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和将来所实现的制度、人们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和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10]。依照诺斯的理论,人们过去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决定着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选择。因此,对于制度的创新,“制度种子”的选择相当关键。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尽量选择更优化的“制度种子”,是制度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

基于上述讨论,在制度创新的初期,一方面,为了让“制度种子”能生根发芽,应该从制度的保护带调整入手;另一方面,为了制度创新成功,应该尽量优选“制度种子”。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提出了院级学术委员会组建原则、事务边界、委员的遴选及监督办法。

5.1 院级学术委员会的组建原则

院级学术委员会的组建原则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坚持“三个基于,一个面向”。“三个基于”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基于中国国情;“一个面向”是面向未来。现在的制度应该留有与将来制度的接口,为将来的制度变迁留下通道。以这种理念来考虑制度建设,就有可能做到所制定的制度或政策既现实可行,又能与时俱进。

2、坚持党的领导。院分党委书记自动成为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其在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是起监督作用,监督学术委员会的运作是否符合其制度规范。

3、考虑领导和正教授权威。除了院长和分党委书记自动成为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外,其他类别委员一律由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投票选举产生。在学术委员会中,正教授人数应该是多数,副教授人数和讲师人数之和不能超过正教授人数,从而保证正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的主体地位。

4、考虑中国国情,院级学术委员会应该有副教授和讲师,讲师人数应该少于副教授人数。这样既保证了正教授在院级学术委员会中的主体地位,又考虑了其它阶层,实现“老中青”三结合,从而实现学术上的“传帮带”。

5、所有院级学术委员必须通过教师(具有教师编制)大会投票产生。

6、对院级学术委员会各类委员(正教授委员、副教授委员、讲师委员)在学术上的标准,各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7、主任委员原则上不能由院长和分党委书记担任。院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只是起召集人的作用,并没有额外的权力。

8、院级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为2年。任期到后,举行换届选举。

5.2 院级学术委员会的事务边界

下列学术方面的事项应该由院级学术委员会决策:

1、学科方向的调整。其中包括新专业的开设和老专业的调整,课程的设置。

2、学术资源的分配。其中学术资源包括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

3、本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政策的制定。

4、学术人员的聘任和学术人才的引进。

5、其它与学术相关的事宜。

5.3 院级学术委员会组成结构

院级学术委员会由15人组成(这是针对笔者所在学院目前的现状,其它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中院领导委员2人,正教授职称7人,副教授职称4人,讲师职称2人。 讲师职称委员一般须具有博士学位,强调这点主要是从学术水平上考虑。如果某讲师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但学术水平得到大家公认,可以不受博士学位条件限制。

5.3 院级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主任委员遴选办法

在分党委的领导和组织下,采取两轮投票。

1、分党委书记和院长不用参加选举,直接成为院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

2、所有学院正教授都是当然的院级学术委员会候选人,除非个人声明不愿担任。

3、召开第一轮教师大会,正教授候选人介绍自己的学术成就,以及承诺一旦当选,必须公正办事。然后,全体教师(包括正教授候选人)投票,按得票多少排序,选其中7名得票最高者为院级学术委员会委员。

4、由具有正教授职称的院级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副教授和讲师候选人提名,所提副教授候选人8名,讲师候选人4名,供差额选举。

5、召开第二轮教师大会,副教授和讲师候选人各自介绍自己的学术成就,以及承诺一旦当选,必须公正办事。然后,全体教师(包括副教授和讲师候选人)投票,按得票多少排序,从8名副教授候选人中,选其中4名得票最高者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从4名讲师候选人中,选其中2名得票最高者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6、在上述投票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后面两名候选人得票相同,那么必须单独对最后两名得票相同的候选人进行投票。

7、召开第一次院级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推选院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8、院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必须由具有正教授以上资格的教师担任。

9、院级学术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必须采用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表决方式采用简单多数规则。

5.4 院级学术委员会的监督

院级学术委员会必须每年由其主任委员向全体教师作年度工作报告,该报告必须要经全体教师大会表决。如果表决没有超过半数,院级学术委员会自动解散,重新选举新的院级学术委员会。每一个院级学术委员会委员,每年必须要经过全体教师大会信任投票。对于一般委员,如果信任投票没有超过半数,该委员资格自动被罢免;对于担任分党委书记和院长职务的委员,投票结果只能起警示作用,在其任职期间内,不能由学院老师投票结果来罢免,只能由校行政或校级学术委员会来罢免。如果发生了委员被罢免的情况,则需启动学术委员会委员增补程序,选举出新的委员。

笔者认为上述学院学术委员会的组建方案是较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各方的利益,有理由相信,一旦院级学术委员会按照上述模式建立和运行,学院这一级一定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自治制度就可以良好地运转,各种学术腐败一定会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有效遏制,大学最重要的学术肌体一定会健康发展,学术自由就有望实现。

就上述内容,笔者与本校一些老师交换过意见,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熊博士的帮助,他们的见解使笔者受益良多,在此一并致谢。

以上见解是笔者一孔之见,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高等教育研究,第25卷,第一期,2004年1月

2、戚业国,“论大学学院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5月

3、陈晓红等,“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六期

4、钱理群等,《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5、张斌贤等,“我国学术自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江苏高教,2004年第1期

6、马万华著,《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7、丁学良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8、拉卡托斯著,《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9、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一期。

10、D.C 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81.

    进入专题: 学术自由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7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