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保:加强基础研究,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2 次 更新时间:2023-08-16 21:31

进入专题: 基础研究  

梅兴保 (进入专栏)  


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动力和知识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如何加快发展?我们根据近年来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现状


我国比较全面地部署基础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定和实施《十二年规划》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成果为“两弹一星”等高科技提供了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受到严重摧残的知识分子焕发了青春,基础研究的众多领域和学科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好势头。80年代,中央决定改革科技体制,提出“依靠、面向、攀高峰”的方针,基础研究作为二个层次之一列入整个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任务。


现在,全国已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并由中科院、高校、国防科研和产业部门研究单位组成的基础研究体系,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基础研究队伍。国家通过实施“攀登计划”、设立面向广大科研人员的自然科学基金、建设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等措施,为基础研究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许多领域逐步与国际接轨,研究的实力有了增强。有的学科和领域已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仅以国际通行的按SCI收录论文数量为例,我国(除台湾省)在世界上的排名已从1986年的第20位上升了5位,被收录论文总数增加了2倍。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基础研究的形势不容乐观:科研成果储备不足,而且原始性创新很少,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求;队伍不够稳定,拔尖人才流失严重,研究手段也比较落后;科研资源一方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选题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总地看,基础研究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劣势,就科技工作三个层次比较,不如高科技以及技术开发和推广那样富有活力。


造成这种状况,除了长期封闭的科研体制、没有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以及学科设置不当等原因外,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的重要因素。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基础研究的投入应占R&D经费的10%以上。我国R&D经费本来就很少,但基础研究所占的比例仅为6%左右(1996年为6.4%)。许多科研单位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条件,不得不从争取来的基础研究的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改善住房和发奖金补贴,影响投资强度。这些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从科技工作的全局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认识基础研究的地位


基础研究是应用开发的基础,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在推进科技的应用开发、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积累科学知识,提供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愈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基础研究是这一力量的源泉。为了抢占未来科技与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许多国家都注重基础研究,储备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近年来,顶夸克粒子的发现、体细胞克隆羊的诞生、大型人体基因图谱的探索、每秒万亿次计算机的研制、欧洲热核聚变反应最高输出功率达到当时输出功率的60%、宇宙飞船着陆火星以及空间站上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等等,不仅标志着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宇航与天文科学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也说明我们与美、英、俄等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的众多领域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已经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经济上占优势的压力。如果现在忽视基础研究,应该跟踪的不去跟踪,有条件赶超的不去赶超,就有可能拉大明天的差距,我们的后人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还要看到,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和人口等世界性问题,而且把希望的目光瞄准太空、海洋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许多新兴的领域,共同谋求科研新发现、新突破。基础研究的许多问题将在国际化、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交流和合作。如果我们的基础研究势单力薄,未来的世界就将没有我们的地位。因此,我们今天抓住了基础研究并攻占了科学前沿,就有可能掌握明天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动权。我们今天有了基础研究众多领城的成果储备,就有可能像北京大学数学、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孕育出方正集团一样,在未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建设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我们正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大部分科技力量将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科技成果在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种新形势下,不但不能削弱基础研究,而是要稳住精兵强将,加强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有稳定协调的发展,并在国际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这是科技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筹划未来,把基础研究提上重要决策议程。必须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基础研究的任务和基本方针


根据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基础性研究要立足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同时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科学家以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攀登科学高峰。力争到2010年前后,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学科布局更为合理,在具有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和学科的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必须把握以下基本方针。


第一,突出国家目标,把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地位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作为基础研究的中心任务。围绕国家目标,超前筹划,制定基础研究的政策和规划,组织相关方面的力量加以实施。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国力、财力的可能,突出重点,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课题进行部署。当众多领域的研究已攻关到一定的水平和层次、需要国家花大钱的时候,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攻克。


第三,勇于创新,努力攻占世界科学前沿。没有创新就没有基础研究,要把创新作为检验基础研究成果的首要标准,着眼于创立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揭示新规律,获得新发现,创立新学派。


第四,全面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在开放、竞争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队伍,使基础研究有稳定的课题、稳定的经费和稳定的人员,保持科研的连续性。


第五,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团结和谐、科学民主的学术研究气氛,不抓辫子,不打棍子,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合作与交流,逐步与国际同行接轨。吸收全人类已有的优秀成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四、发展基础研究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平时我们讲的基础研究,包括了应用基础研究,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基础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追求新的发现,积累科学知识,虽然没有确定的经济目的,却为应用开发提供科学前提。应用研究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旨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它是基础研究成果向市场的延伸和向现实生产力方向的转化。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科学研究活动的上下游关系。基础研究阶段,要求科学家宁静致远,探索未知;而在应用研究阶段,要求科学家广泛接触实际,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目前经济比较落后,企业又没有条件投资基础研究。因此,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资源配置以二比八为宜,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可保持三比七的比例。


(二)国家目标与科学家自由选题的关系。基础研究要有国家目标,但是,国家目标是有限目标,不可能涵盖基础研究的所有领域和学科。同时,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成果的不可预见性,科学家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因此,科学家自由选题探索是必要的,应当鼓励并得到相应的资助。一般说来,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通过安排大科学工程、攀登计划和有关重大或专题项目来实施;科学家的自由选题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人才培养经费来进行资助。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学科布局调整,使科学家在选题时,优先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把国家需求与自由选题有机结合起来。


(三)基地与项目的关系。发展基础研究必须加强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条件,发挥基地的作用。为了实施国家目标,加强宏观调控,还需要通过安排必需的专题项目或攻关课题,以便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并引导科研组织结构和学科结构合理调整。过去,我们曾经以项目实施带动基地建设。现在,基地和项目要结合起来,用新的机制和办法来抓。基地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通过争取并完成更多的项目来发展壮大自己。项目的安排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的作用,做到公开、公正,有序竞争,激励创新,并向优秀的研究基地倾斜。


(四)“稳”与“放”的关系。“稳住一头”(即“稳”)指重点稳住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放开一片”(即“放”),主要指放开、放活一大批技术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科研机构,按市场需求,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开发工作。这个方针是就整个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而言,不是要求每一个院所既要“稳”又要“放”。现有的研究机构通过定位和评估以后,确定“稳”的单位,要按基础研究的规律组织科研活动,以“安心、专心、入迷”作为对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并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价科研的主要指标。确定“放”的单位,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以多种形式与企业相结合,发展高科技产业,造就科技经济复合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技术发明、专利和有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作为评价的标准。稳住了一头,才能有序地放开一片,并使“放”无后顾之忧。国家的经费有限,放开了一片,才能保证“稳”。稳住的人员要禁得住眼前利益的诱惑,即使做出了有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的成果,一般应转让给适合搞应用的单位和人员去开发,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不放弃自己的优势而影响甚至中断对基础科学的追求。有一部分综合性科研院所,既有“稳”的任务,又有“放”的要求,要建立对“稳”的补偿机制,使“稳”与“放”的人员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五、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发展重点


基础研究涉及的领域和学科很多、面很广,无论从财力的可能,还是从现实的需要来看,都要有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确定基础研究的重点,要顾全大局,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消除门户之见。在基本原则问题上形成共识之后,再确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重点项目。


综合不同领域科学家的意见,我们认为,重点领域应按以下原则遴选。一是符合国家目标的要求,其科研活动能对中国未来的科技、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二是具有重大应用前景,一旦突破,能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处于国际科学前沿,不断有创新的科研成果,能带动和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四是已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有传统的科研经验积累,有知识和人才储备,而且具有较好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条件。


根据以上原则,整个基础研究中应用研究是重点,这方面的研究应主要围绕农业、人口与健康、能源、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科学问题来进行。其他如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在遴选处于前沿的、活跃的重点学科和研究主题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同时兼顾处于平衡发展状态的学科和濒危学科,保持对科学基本规律研究探索的连续性。


具体确定重点基础研究领域和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掌握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准备要充分,工作要做细,作风要民主,方法要科学,发挥各方面专家、特别是院士的作用。每一个领域都应由专家委员会提出各自的重点,然后由一个负责综合平衡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筛选并提出决策性意见。


六、建设好重要领域的大科学工程,掌握基础研究的重武器


大科学工程即大型现代化的科研装置,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大科学工程,不仅使相应学科领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会带动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共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多项大科学工程,总投资数亿元,这是科学家的智慧和中央正确决策相结合的结晶。据我们对北京2.16米望远镜、北京太阳磁场望远镜、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和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的考察,这些大科学工程建成后,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许多新发现,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科研、技术应用、工程和管理人才。


现有的大科学工程要加强管理,不断改进、完善、提高性能,保持科研装置的先进性。其中已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科学工程,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向青年科学家开放。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吸纳国内外优秀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力争多出第一流的成果和人才,促进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政府及有关部门除安排必要的维持工程运行的费用外,还应安排一定的科研经费,以便充分发挥大科学工程的效用。


为了进行科学的探索,力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过科学论证和审慎决策,我们还要在部分重要领域集中力量建好几项大科学工程。由于大科学工程跨学科、跨领域,技术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组织建设这类工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动向,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抓住重点,选准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熟一个,确定一个,建好一个。(二)项目的选择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听取有关方面专家、院士包括外籍科学家的意见,做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了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尽可能依托现有的科研基地,发挥科技资源的潜力。(三)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智力资源,拓宽资金渠道。要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巧借外力装备自己。要注重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管理,自力更生进行系统配套,利用后发优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四)工程立项以后,要抽调懂科技、熟悉工程、善于管理的专家组成强有力的工程指挥系统,既要按大科学装置的要求精心筹划,又要按重大基建工程的要求规范管理。不仅总体设计要不断优化,而且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都要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协同,相互配合,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五)由于大科学工程的承建者大多是科研、教学单位,他们难以筹集前期工程费用。因此,在审定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有关部门应安排一定的预研费。同时,由于大科学工程缺乏同类项目的定额标准和建设经验,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补充修改和调整概算的现象很难避免,因此,在资金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较高比例的不可预见费用。


七、加快建立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科研机制


我们的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要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脱节的问题。基础研究要根据这个基本方针,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建立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新机制。


要建立新的科研院所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要适应学科之间交叉综合以及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的趋势,创新科技革命的潮流,富有生机。另一方面,要逐步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基础研究的开放,就是要打破封闭,反对划地为牢,吸收全人类的成果为我所用,同时,也要为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流动,就是不搞人才的部门、单位所有,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联合,就是在学科发展上加强综合集成,在科研的方式上博采众长,不仅在课题之间、领域之间、单位之间联合,而且要进行跨地区、跨部门乃至国际合作。竞争,就是要在公开、平等的条件下,凭实力和水平得到科研条件的支持和科研成果的公正评价,这是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已有一批专门从事基础研究或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所,这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和主导力量。科学院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要以基础性、战略性和中长期的科技问题为重点进行部署,在研究所定位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主攻方向,进行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重复设置的研究单位要进行合并重组,建立综合性的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加强与高校的联合与合作,发挥中科院综合集成的优势,完成好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保持基础研究的最高学术地位和全国自然科学研究综合中心的优势。


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制。科学基金制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基础研究,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给基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后,要加大基金工作的力度,使科学基金占到国家基础性研究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基金工作要始终坚持支持基础性研究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平等竞争的机制、科学民主的机制、激励创新的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的导向功能、稳定发展的功能和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功能。引导和资助一部分科技力量着眼长远,从事基础研究,攻占科学前沿;一部分科技力量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学基金工作的新路子,通过与产业部门、教育部门的联合资助,利用科学基金作为“黏结剂”“种子钱”和杠杆,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衔接。


基础研究要同人才培养相结合。人才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成果的体现。有了一流的人才,才会有一流的研究成果。要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建立和完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优秀人才要大胆选用,给他们压担子,让其在学科前沿拼搏,尽快成长为学科乃至领域的带头人。对老年科学家,第一位的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项目和成果咨询、评议、指导中的积极作用。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基础研究的人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具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机制。高校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基本功扎实、思维活跃、有创造精神的基础研究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


(1997年至1998年,本人按单位领导要求围绕基础研究和离科技产业化问题,牵头组织几位同事深入到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有关科研机构,以及原电子部、机械部、邮电部下属研究单位进行了调研,其研究成果已按要求分专题上报。本文系作者于1998年下半年综合整理后发表于1999年1月9日《科技日报》,参加该课题调研和文稿整理的有刘洪海、李平、蒲淳同志)


进入 梅兴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基础研究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98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