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沙滩”上的工业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29 次 更新时间:2023-08-06 17:39

进入专题: 工业经济  

陈清泰 (进入专栏)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目前,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单位资源的平均产出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或知识产权的只占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在软件、技术标准方面都要向外国企业支付高额费用;等等。

在很多人得意于“世界工厂”地位的时候可曾想到,中国所拥有的,只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以及缺乏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这种“世界工厂”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经济,是十分脆弱的依附型生产模式。从经济角度看,这种模式处于增值链的低端,只能为他人的高回报垫底;从安全角度看,在这种模式下,生产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应当持续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我们曾创造“两弹一星”的壮举,但由于机制上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产业和企业却没能更多地再现自主创新的奇迹。

改革开放释放出了众多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企业获取短期经济利益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获得和掌握这些机会。这种“机会导向”的明显特点,是各个企业纷纷寻找政策的漏洞进行“公关”,针对市场热点重复投资。一个企业如果能获得进口或出口配额,或争取到批租的土地,或获得企业上市的原始股,一般来说肯定可以费小力赚大钱。而面对产能短缺带来的市场机会,只要低水平复制产能,或进入代工型制造业、进出口行业、房地产业甚至旅店餐饮业,也似乎都可以赚钱。强大的利益诱惑使很多企业急于求成,被眼花缭乱的机会牵着鼻子走;不少企业放弃了主业,走上了漫无边际的多元化道路,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技术创新是一种风险投入,技术能力是持续积累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高瞻远瞩的战略,来自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在主业范畴内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续追求。没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企业甚至根本不会进入技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改革开放为技术学习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只要持续积累,创新水平总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是目前普遍性的问题,这表面上是由于技术学习中断或技术积累停滞,深层次原因则是企业经营机制的缺陷和由此造成的技术创新动力的缺失。

企业在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避免技术依赖的误区。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跨越战略。例如,三峡工程从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到以我为主制造特大型水轮发动机组的过程,就是通过引进迅速缩小与世界技术差距的极佳例证。但是,这一政策目标在更广的范围内并未很好地实现,不少企业从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引进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

技术引进有两种可选择的模式:一是仅为使用而引进,二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有关资料表明,日本花一美元引进技术,平均要花大约七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走过了“引进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输出”的过程。韩国的情况大体相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技术的项目和所支出的费用可能比日本和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引进费用的7%。在消化吸收上少花费用,结果是以更多的支出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引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没有很好地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

技术差距很大的时候,引进技术的确是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但当我们的企业发展威胁到对方竞争地位的时候,他们就会封锁技术和利用技术专利、标准、品牌、知识产权等工具抑制我们企业技术能力的发挥。这是市场竞争铁的规律。因此,企图依赖引进来构造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打造国际竞争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澄清的是,引进了技术,并不等于就有了技术能力;引进技术的水平更不能代表自己技术创新的水平。即便可以通过委托开发等“买断”技术,但如果离开了技术学习的过程,那也只能落得“有产权,无知识”的结果。

总之,技术可以购买,但技术能力是买不到的;技术引进之所以重要,就是它有可能缩短技术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引进是走向更高技术平台的一个阶梯;在这个平台上,必须靠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辉煌的前景。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

进入 陈清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工业经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